论罗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2016-02-11代力阳黄思玉
代力阳,黄思玉
(1.长春市社会主义学院 研究室,长春 130041; 2.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人事处,长春130103)
博士硕士论坛
论罗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代力阳1,黄思玉2
(1.长春市社会主义学院 研究室,长春 130041; 2.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人事处,长春130103)
后现代主义主张对任何事物都要有多层面的解释与无限的可能性。罗蒂作为后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对话、协商与无限可能性。罗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以批判传统哲学为逻辑起点,以杜威、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思想为理论支撑。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他主张用以对话的方式拓展人的眼界、丰富人的思想与情感的哲学替代追求事物终极本质的哲学;二是在大文化背景下他否认任何学科的权威地位,提出各学科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三是强调弱化理性,指出真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与价值的融合,是随着社会与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而非结果。罗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关注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罗蒂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发展哲学,为处于困境中的现代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罗蒂;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反形而上学
罗蒂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不同思想融合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他针对一些传统哲学观点,即所谓的“镜式哲学”进行的批判,重新对哲学的合法性进行了解读,并着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问题,他主张的哲学从观念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转变、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交汇,体现了哲学的极大包容性。罗蒂作为分析哲学阵营中的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在从事20多年的分析哲学研究后转向了抨击分析哲学和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最终又走向新实用主义,他思想的形成与转变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罗蒂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罗蒂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一个高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不仅丰富,而且在形成过程中有着不断的进化与超越,而构成他思想的理论背景更是丰富且杂多,既包括实用主义,又包括分析哲学,更包括存在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本土文化代表而登上哲学历史舞台。在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中,杜威是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实用主义理论体系的人,而罗蒂的思想主要是受杜威的影响,对其哲学进行了批判地吸收。罗蒂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反形而上学思想,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杜威强调哲学应走出思辨体系进入现实生活,哲学不仅立足于现实,更要为现实服务,这得到了罗蒂的极力支持,因此,反形而上学是罗蒂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作为分析哲学的代表,他主张语言就是哲学的本质。他认为,哲学就是要揭示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在经验生活中获得的关于生命的命题。他指出:哲学的变革最终要从生活方式本身开始。罗蒂把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加以继承,这就为他创立教化哲学,提倡通过对话来提高人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海德格尔的后哲学观念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批判传统本体论哲学,主张哲学要理解的是人如何决定自己存在的方式,人如何规定自身,而不是被一种不知的事物所规定。海德格尔并不认为哲学是隶属于科学的,他强调“哲学把自身提升到科学地位的企图实际上是放弃了思想的精华”[1]。海德格尔的哲学观是一种诗性的哲学,而不是一种枯燥的为哲学而哲学的哲学观。对此,罗蒂是持肯定态度的,其后哲学文化思想也保有海德格尔的色彩。
(四)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哲学史上对于实践的理解,马克思不是第一人,但是他的实践哲学观点却是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实践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他的实践哲学突破了认识论,实现了人本学的转变。罗蒂对于现实生活中人的关注,对于传统哲学主客二分问题的批判,都可以看到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影子。因此,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是罗蒂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罗蒂作为后现代高产的一个作家,他的思想更是受到了之前好多前辈的影响,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其论敌。但不管如何,这都促成了罗蒂思想的形成,正是他们的贡献造就了罗蒂思想的深刻性与丰富性。
二、罗蒂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罗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是以他对西方哲学的批判为起点的,表达了他对以往西方哲学的反叛与超越。他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和后哲学文化观极大地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开创了新的文化理论。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起点:对“镜式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罗蒂指出传统哲学为人类构建的是一种寻求永恒不变的知识体系,他们把寻求世界的本源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虽然近代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但他们仍然把主体如何认识客体、如何与客体实现统一作为自己的目标,天然承认主客二元对立,这都是一种僵化的、非历史性的解读方式,而罗蒂所要消灭的就是这种哲学。
1.罗蒂对传统“镜式哲学”的反叛与超越。所谓“镜式哲学”,是罗蒂对以往传统哲学的一个名称界定。罗蒂认为,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们都是预先设定了人内在的心灵与外部世界之分。这一体系哲学有两个前提或者说是基础:其一是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其二是外部实在能够被心灵所把握、描述。罗蒂对于这两个基础进行了批判。
首先,罗蒂批判“镜式哲学”的前身——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存在,是宇宙的本体,而一切具体可感事物均是理念的派生物。理念既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又是事物追求的目的。柏拉图提出,灵魂可以通过对理念的回顾来认知,并对知识进行了等级划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认识论为“镜式哲学”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罗蒂认为,这种哲学把作为主体的人当作了一个具有共同本质的人,摒弃了人的独特性和个性,把世界万物亦看作是拥有共同本质的世界,每个单个事物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必然性,它是要“撤去虚幻的屏障,理解实在本来的而非人为的样子”[2]。其次,罗蒂批判“镜式哲学”开山鼻祖——笛卡尔的“我思”理论。笛卡尔第一个将“心”作为外部世界的一面内在镜子。他认为一切合理的东西都要被我所承认,实际上就是为人类的知识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罗蒂认为这种范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细化了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过分夸大了“我思”的作用,其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再次,罗蒂批判“镜式哲学”完善者——康德的先验哲学理论。康德的哲学任务是为了解决近代认识论所陷入的困境,为了解答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康德从对纯粹理性的批判的角度出发,以人的心灵作为任何先验认识的基础,突出了主体人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康德强调主体对对象的掌控,即对象必须符合主体内在的认知形式。康德力图说明形而上学既是科学的塔尖,又是科学的基础。他把哲学当作一门其他科学不可逾越的基础科学,为知识论的探索提供了永恒的框架。这种体系化、基础主义的思想正是罗蒂所要批判的。
罗蒂认为柏拉图到康德期间的传统哲学已经过时了,我们对于他们的思想不应该再继续寻求新的解答与注解了,当他们在完成自己所处时代的哲学任务时,这种哲学的使命就已经终结。
2.罗蒂对现代“镜式哲学”的解读与批判。罗蒂认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虽然拒斥传统哲学,但他们只是披上了反形而上学的外衣去建构隐形的形而上学,最终仍逃不过形而上学的陷阱。对于现代“镜式哲学”的批判,罗蒂着重批判的就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
首先,罗蒂指出,批判语言分析获得的仍是语言哲学的可证实的精确表象,分析哲学大多认为语言的基本特征显示了世界的基本特征。因而,研究语言的基本特征是揭示世界本质的有效途径。这仍是将语言与世界建立一种联系,与笛卡尔的思想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逻辑分析哲学只是将哲学研究的内容转向了哲学命题自身的语言,以一种隐藏的或者说是变形的镜子来映现外部世界。它还是在讨论语言与世界外物的关系,语言所描述出来的世界,就是世界大致的样子,即世界应是符合我们语言所描述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分析哲学倡导脱离传统形而上学,但是他们所研究的语言问题,也是一种隐性的形而上学“镜式哲学”。罗蒂批判他们非但没有完成自己所宣扬的目的,而且陷入了形而上学遗留问题的困境了。
其次,批判现象学也是通过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来取得一种可靠的表象。批判现象学把对象、事物、世界作为自在性的客观存在还原为对象、事物、世界相对于先验的认识主体而存在的。罗蒂认为,这个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只管把握到绝对统一的东西,也是一种变相的“镜式哲学”。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都力图摆脱认识论传统,但他们却没有完成这种任务,而是回到了基础主义的道路上。罗蒂认为以往的哲学就是单一的体系化强烈的哲学,而对于当时的罗蒂所处的时代而言,这种哲学已经过时,他不要对这种哲学再进行无用而又循环的修正,而是要彻底放下这种哲学,实现“哲学的终结”。镜式哲学的根基被罗蒂全面批判了,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被罗蒂所否定,那么哲学就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它的研究对象变成了什么,它将要走向哪里,它的位置在哪里。为此罗蒂提出了“无镜哲学”与后哲学文化观的思想,重新界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哲学在我们现在文化界所处的地位。
(二)新实用主义的“无镜哲学”——教化哲学
罗蒂提出了建构一种教化性的哲学,他认为这种教化哲学是苏格拉底式的。它采取对话的方式,不断扩大人的视域,将思想不断深入,将情感推向极致,在极致的情感中体会到形而上学。教化性的话语是一种反常的话语,借助于隐喻、想象力联通有限和无限,从而摆脱经验,但却又不是胡思乱想,因为想象力是客观的。隐喻就是通过我们的想象力实现的,隐喻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共鸣,从而对人进行教化,强化印象、深刻思想。
1.教化哲学的内涵。罗蒂所主张的教化哲学是一种多元性的哲学,在不同学科和文化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一种新的对话活动,放弃追求终极的真理、一切背后的绝对理念。它关注我们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我们的视域和联系。教化性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背后的本质与事物的关系,而是关注人的发展,指导人类生活。它通过积极地参与对话,启发人的智慧,培养人的情操与实践能力,使人的活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2.教化哲学的实现途径。罗蒂教化哲学的提出,弱化了哲学的哲学专门化属性,倡导多角度、多元、多人的参与。它不再是天国里神秘的主宰,而是与尘世的我们息息相关。它由我们的对话所组成,全民普及是一个必然。因此,教化哲学的实现,有着更普遍的全民心理认同。同时,教化哲学研究方式也不是以往专门死板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放松的对话方式,这增强了哲学的趣味性和普及性。
3.教化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价值在于,人类在谈论一件事时,不用考虑人能否有这个能力去描述这件事,也不用考虑人描述的事情对错与否。教化哲学的任务就是让人们在一个团体内进行自由的对话与交流,并维持这种谈话的不断进行与深化。它不仅仅让人在自我描述和他人描述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培养谈话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地扩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个联系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彼此认可与沟通。它旨在使我们创造某种东西,而不是发现某种东西。
(三)哲学融于文化之中——后哲学文化
后哲学文化作为罗蒂的一个重要概念包含着很多意蕴,深刻地表达了罗蒂对哲学的态度。它构建文化框架的美好设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后哲学文化为哲学确立了新的定位。以往哲学在文化中占据着指导地位,它在文化中的地位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他学科以它为标准或模板,而在后哲学文化中则否认了哲学对其他学科的“王者地位”,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其他学科的王,不再作为可以触碰到终极实在的对其他科学具有判定的存在,而是融入“平民”之中,与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不再追求事物背后的终极本质,不再要求现实与客观真理的符合,不再强调哲学是一个关于宇宙、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系化论述,没有人会再相信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外在事物有着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哲学也失去了样板式的存在地位,不再是特定的其他所有文化部门的基础,或者说是证明。同时这种文化也模糊了各种学科,如科学、哲学、文化和艺术的界限,模糊了价值和事实,思维和存在的界限,彼此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彼此视域交叉、融合。在后哲学文化中,不仅哲学有了新的定位,科学、文学和政治都得到了关于自身的一个全新定位。他们彼此之间再没有关于谁是谁的基础问题的讨论了,任何一个文化部门都不可能是其他文化部门的基础。
2.后哲学文化推翻了关于科学作为其他文化部门基础的理论。在后哲学文化建立之前,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科学当作是文化之王,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罗蒂指出,科学家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只是偶然性的,虽然他们的成果使得人类与自然建立某种联系,但这与科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只是适用于科学研究,而不适用于人类的生活。所以,罗蒂推翻了以往关于科学是人类文化基础的论断。
3.后哲学文化为文学自身找到了新的起点。罗蒂对于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将后文化时代的文学定义为一种多元文化。这种文化不再以认识为中心,而是作为文化的一个部门,关注的是人的文化发展过程,关注的是怎样创造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文学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创造文学或者是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人被看作是创造自己的生活的存在,这种对于生活隐喻的表达与创造具有无限可能性。它不是为了寻求某种本质的存在、追求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而存在以及外物与人的某种联系的存在,而是自己认识到怎么生活便去怎么生活的存在。这样的文学不是单一模式的文化,而是一种通过对话认识和实践的文学,是与其他文化部门相平等的文学。
4.后哲学文化否认了其他文化部门对政治的基础性作用。以往人们对于政治的论述,一直是围绕着其他文化学科是政治的基础而展开的。罗蒂指出,在后哲学文化中,政治不再需要其他的文化部门作为其基础。他把政治看作是公共问题的事,而把哲学、科学和文学等看作是私人问题的事。在罗蒂看来,公共领域问题与私人领域问题同等重要,应把二者区分开来。虽然哲学、科学和文学会对政治有所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非常微小的。当哲学、科学和文学涉及公共问题时,必须为政治让步。同理,当政治涉及私人领域的问题时,它也必须给哲学等学科让步。政治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国家制度中出现的问题。而哲学、科学和文学多少可以为政治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的方案,但应不强求政治一定采纳。同时,当人进行私人活动时,不管是研究哲学、科学还是文学,只要都是私人活动,政治也不会过问这个事情。因此,文化内部的这些独立部门,如哲学、科学、文学、政治彼此间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领导,也没有绝对的服从。
(四)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协同性真理观
真、善、美作为哲学研究的三个方面,三者各是什么,三者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真理作为另外二者的一个逻辑性前提,对于真理问题,罗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讨论。罗蒂在反对寻求事物背后永恒不变的本体,否定认识论中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展开了对符合论真理观的批判。罗蒂在经过对传统认识论体系真理观的批判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洗礼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真理观——协同性真理观。所谓协同性真理观就是指兴趣爱好、文化诉求、追求的目标和理念相近或相一致的人们形成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人们通过对话交流,阐释自己的观点,包容他人的观点,以期形成基本的共识,继而通过这种方式寻求真理,形成真理观。
1.真理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幸福。罗蒂认为,协同性真理观的一大特色就是实现了真理目标的转变,他指出:“当某人寻求协同性时,他并不关心某一社会的实践与在社会之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当他寻求客观性时,他使自己脱离了周围实际的人,不把自己看作某个其他实在的或想象的团体中的一员,而是使自己和不与任何个别人有关涉的事物联系起来”[3]。以往的客观真理观要求思想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协同性真理观的关注点则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关注人们生活的幸福度以及舒适度,关注个人的感受,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真理观是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而非二者选其一。
2.真理的结果是随时变化的。以往的绝对真理观强调真理是永恒的,适用于所有事物。对此协同性真理观认为,真理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从其产生的根源看,它只是因共同兴趣爱好、人生追求而组成的社会团体内部的一个特定时期,或是某一时刻、阶段而产生的某种观念及看法,它不是这个团体一直存在的思想,因为并没有什么内在结构或特性支撑它一直不变。而从其性质上看,这种协同性是通过共同体内部人员的对话和交流,融合彼此的意见,从而达到使人们都相信的地步,因为对话的随意性和交流的不稳定性以及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观念是随时变化的,这种协同性无法形成稳定性的观念,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这种真理还可以被不断地修正。从其所达到的结果来看,这种真理,并不要求它符合客观事实,只要使人们对它持赞同的态度即可,因而说某论断真也不要求它符合客观实在,只要受到称赞,即可说它是真理。而作为主体的人,他们的思想是随着生活的继续、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的。他们对于某一事件、某一人的看法与感觉会随之产生变化,之前持赞同的态度,之后也可能持批判的态度。所以说,这种真理观是可变化的。
3.真理的性质是非强制性的。协同性真理观是非强制性的真理观,这种真理观不要求所有人的认识结果一定与某些给定的不容反驳的真理标准相适应。因为,这种真理观是从个人主体感觉出发的真理观,只要一个人的信念让他人与之产生了共鸣,觉得是好的,那么就可以说这个是真理。所以,这种真理观是全凭个人感觉与喜好的真理观。
三、罗蒂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意义
罗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开创了哲学的新局面,它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方法、性质以及地位的转变,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同时,罗蒂的这种对哲学的新探讨,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哲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转变
罗蒂批判传统镜式哲学的研究对象,他的关注点由确定性、主体性哲学转向可能性与指导性,指导人关注自身的实践,认识批判的能力,从而自由自觉地实践;同时罗蒂还消解了传统哲学的研究模式,变严肃专门化的研究为一种愉悦趣味性的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兴趣而研究,实际上也极大地提高了哲学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哲学的喜爱。人们对于哲学的态度不再是一种敬畏,而是作为朋友知心相交。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于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内容进行了重新界定,他消解了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消解以往一直追寻的永恒真理、追寻事物背后的本质问题,从而消解了作为百科之王的哲学至高无上的地位,终结了体系化哲学。
(二)哲学地位与性质的转变
随着哲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转变,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建立过程中,罗蒂将哲学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界定,哲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对于文化界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但是却没有重要到是一切其他思想的根本,取消文化的个体优越性,也就取消了某种职业的优越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的职位的优越性,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哲学的使命是教会人通过一种批判的精神来过自己的生活,但又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大家互相认同的过程。随着哲学地位的转变,哲学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哲学变成了生活哲学,变成了对社会现状批判的文化,是改善人类社会生活的手段。所以说,罗蒂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学者对于形而上学批判的一种新路径,他完成了后现代对于形而上学的目的以及实现手段的批判,但是他还为哲学保有了一片天地。
(三)开创了新的文化体系
罗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内,各个学科都得到了一种认可,即这个学科是独立的,是不依赖其他学科的存在而存在的。在这个文化体系内,各个学科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发展,人们可以选择在一门学科内活动,或者是在多门学科内活动,这种活动不是枯燥地对学科的本质进行研究,而是指导人们在学科内发现自己、创造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与快乐。
四、结语
后现代哲学文化的美好构想蕴含了哲学既是无限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又是无限解答的过程;既是立足于时代,又是超越于时代的;既是关注永恒的问题,又是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问题的。罗蒂对于后哲学文化的建构,充分体现了罗蒂对于民主平等思想的觉悟以及对现实世界生活中的个人关怀。他的哲学不再追求虚妄的本质,提倡个性,提倡多元视域的交融,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开阔了哲学的视野。罗蒂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仍对我们有所启发,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张国清.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罗蒂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9:124.
[2] [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 [M].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
[3] [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 [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37.
〔责任编辑:徐雪野〕
2016-10-16
代力阳(1987-),男,吉林白城人,硕士,实习研究员,从事统一战线民族宗教理论、哲学研究。
B087
A
1000-8284(2016)11-01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