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2016-02-11彭丽丽梁晓宇
彭丽丽,梁晓宇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 a.教务科; b.科研办,重庆 涪陵 408000)
社会热点论坛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题·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彭丽丽a,梁晓宇b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 a.教务科; b.科研办,重庆 涪陵 408000)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打造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新要求。这是因为在当前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心理健康素质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注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用好权、服好务。要明确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搞清楚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才能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去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当前,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压力带来的痛苦、外界的诱惑和职场带来的困扰。从个人角度来讲,当前领导干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除了社会大环境因素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干部的意识问题。从个人层面来讲,要培养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意识,可以从掌握情绪、压力以及心理暗示等相关基础知识着手。领导干部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组织部门应注意从心理健康方面关心爱护干部,建立领导干部心理调适机制,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推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领导干部;服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各种矛盾冲突居高不下,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所担负的责任异常艰巨,他们作为国家各项事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服务者,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中共中央组织部2006年出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把心理素质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我们在实践中却恰恰忽略了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
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也是比较多的,笔者在此选择了一个较为通俗易懂的定义来阐述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个人的智能、情感、人格在与别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情况下发挥到最佳状态。而诸如“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清楚的自我意识。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清楚自己的能力所长、清楚自己的缺陷,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能,也能更好地克服弱点,避免出现自负、自卑、自大或是自损。第二,情绪稳定乐观。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对领导干部也不例外,能否控制情绪,能否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打击时还存有乐观心态这是领导干部心理是否健康的一大关键所在。第三,意志坚定,能够自制。意志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关系着领导干部抵御诱惑的能力。第四,人际关系和谐。人类具有社会性,属于群居动物,因此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领导干部身处机关事业单位更不例外,领导干部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关系着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第五,能适应现实环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准,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居高不下。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否在职务调整时做到心理平衡是领导干部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第六,自我悦纳。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领导干部也不例外,自我悦纳要求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发扬自身优点,清楚地认识自己,做到自我欣赏,培养良好的自信心。
虽然领导干部也是平常人,但是由于领导干部职业的特殊性,对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要求却是高于普通群众的。从上面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在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要求下,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普遍心理健康素质有:坚忍不拔的人格,有较强的自制力、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并且还要富有同情社会弱势群体的“同理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相关统计信息,自杀的各级官员中,绝大多数都在一些重要部门任职,在团委、妇联等相对权轻部门工作的寥寥无几。自杀官员中,一部分在生前确诊患有抑郁症,而一些官员直到自杀都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这反映出官员的心理健康素质亟待加强,官员的心理健康知识也亟待丰富。
2005—2007年,四川、江西、北京、江苏四地组织相关机构对本地的干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干部不同程度地处于心理紧张状态。“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针对3 500多名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领导干部已经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无论高层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基层干部,在遭遇晋升和降级时都会感受到压力。”[1]近期,笔者对所授课对象,即新录用公务员班、科级干部培训班、中层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处级干部培训班的129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有9%的人呈现出抑郁状态。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关于中国十五个行业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比例的调查可见,政府及公共事业组织位居第三。这样的调查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公共事业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全国也有城市对本地的公务员队伍心理健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一些学者把公务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结为:最多的异常情绪是抑郁;最常见的表现是工作倦怠;最难处理的是机关人际关系;最苦恼的是茫然的仕途期待;最尴尬的是人格冲突。
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单一的医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一个关乎执政党形象、执政党为民服务效果的政治问题。试想,如果干部大都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之下,执政党的服务功能如何优化?靠谁优化?因此,对于干部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三、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内部的压力,也有外来的压力;既有外界因素的诱惑,又受到职场因素的影响。
(一)压力带来的困苦
家庭方面的压力。领导干部多因事务繁忙而缺少与家人的沟通,他们必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公务事情上,因而无暇顾及家人的感情以及孩子的教育,轻则家庭关系紧张,严重的出现家庭危机。湖州市原副市长倪玲妹自杀便是由于家庭矛盾激化引起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各个级别的干部在责任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同级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竞争带来的压力。对于干部来说,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机会往往是通过职务的提升来体现出来,但在社会转型期,干部梯阶呈金字塔状,升迁的职位有限,在竞争中势必会带来一些压力和焦虑,一旦晋升受阻,一些人如果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就会陷入痛苦、疲惫状态。
(二)外界诱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本我,而本我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多数人尽管可以通过超我监督来压抑毫无理性的冲动,但是本我总是时时刻刻想方设法逃脱监督,不受控制。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私生活空间。对于一般人来说,外界的诱惑可能只是一个画饼而已,没有快捷的方式使心愿实现;诱惑多数来自外界被动的刺激;诱惑带来的危害较小,损害的只是个人利益而已。但是,领导干部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权力,只要稍加运作,就可以得到金钱美女,也是因为手中有权力,一些投机分子就会主动出击,想方设法引诱领导干部。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即客观上权力是诱惑源,主观上领导干部的抗诱惑能力是关键,但在诱惑和抗拒诱惑之间均会产生压力,这是因为要做到清正廉洁,就会由于生活悬殊而带来心理困惑,而若屈从诱惑,则会因违反党纪国法而带来心理压力。
(三)职场带来的困扰
我国现有的干部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官文化导致官场人际关系微妙而复杂,“一票否决制”会使所有的努力和成绩都会被忽略,官员问责制的实施,纪委的明察暗访,上级安排的突发性任务等都会使领导干部如履薄冰,经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不能给处于高压状态下的领导干部以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任务繁重,很多时候是在心里高压的状态下进行工作的,一些领导干部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困惑,但是却不愿向任何人吐露心声,这是因为,一旦让组织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得不到重用。
四、领导干部心理素质提升路径
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从领导干部个人和组织两个维度去努力。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领导干部还没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这与他们接触心理健康知识过少有关。
(一)自我修炼与调试
自我修炼首先需要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我,其次需要控制好情绪,做兴趣的主人,此外还要学会对压力的解锁。
1.正确认识自我。苏格拉底名言:“认识你自己”旨在说明人通过对自身的客观认识来达到对自我的接纳与认同,塑造良好自我概念。对于领导干部,自我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好坏。可以说领导干部出现的自卑、自负、自损、嫉妒等各种不良心理状态都与其自我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存在自卑情绪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仅仅看到自己的缺点,甚至是用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那么造成自卑是在所难免的;而自负的领导干部对自我认识也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这样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没有缺点,各项能力都是最佳的,将自己的优势无限放大,忽略自己的缺陷。这些对自身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的后果不仅对工作造成危害,对工作、对社会同样造成危害。因此,领导干部可以尝试每天给自己10分钟时间思考和反思,用半小时阅读,如国学、心理学、党史,以净化心灵,修身养性,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
2.学会做情绪的主人。领导干部要顺利开展工作,除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决策能力外,还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活动能力和工作效率。而这些能力与情绪有着莫大的关系,不仅如此,长期而持久的不良情绪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引发生理疾病。因此,领导干部学会控制并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无论对自身还是他人都有现实意义。做情绪的主人,要学会检验自身的认知。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人情绪表现会不一样。笔者曾经问不同的领导干部:“如果你们偶然碰到领导并热情地给他打招呼,但是他却没有理睬,你会是什么反应?”对于同一个情况,有的人会很气愤:“这人怎么这么没礼貌!太不尊重人了!”这样回答的人显然是产生了气愤的情绪。还有一个人很自责的反思:“是不是我的工作没做好,领导对我有意见?”这个回答表明此领导干部是抱着审查自身的自责情绪。还有一位领导干部满不在乎地回答:“没理睬就算了,也许他没听到,无所谓。”如此回答的领导干部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并没有气愤的情绪,心态平静。从这几人的不同回答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事情给不同的人经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认知心理学之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且实用的理论叫“情绪的ABC理论”,也可以叫“合理情绪理论”。情绪ABC理论假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为A,由事件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为C,个体对事件的认识和解释为B。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情绪都是由事件本身引起,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话语:“我的孩子不听话,真让人生气!”“我的老板总是找茬,很让人不爽!”“这人态度如此恶劣,真气愤!”说这些话的人认为生气、气愤、不爽都来源于所遭遇的事件,但艾利斯的ABC理论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事件并不会直接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人的情绪与行为结果(C)是由当事人对事件(A)的认识和解释(B)所导致,即解释不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解释存在差异。
“我们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于这个世界,而是来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笔者呼吁广大领导干部将情绪ABC理论内化为一种思考模式,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困难或阻碍,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请对遭遇的事件重新解释,以身心健康为前提,时刻牢记ABC理论,将危害身心的怒火、抑郁等负性情绪转化为正能量。
3.学会解开压力的枷锁。“人生就像高压锅,压力太大的时候自己就熟了。”周立波的调侃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压力的感知无处不在。领导干部饱受的压力比一般人多是确定的事实。肩负“发展与责任”双重担子的压力,抵挡各方社会舆论、社会评价、社会反响的压力,协调沟通上下左右复杂人际关系的压力,抵抗金钱、情色的压力,协调大量工作应酬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压力,等等。承受巨大压力而科学缓解,长期如此将对身心造成极大伤害,领导干部有必要定期解开压力的枷锁。有关压力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本身对人是没有伤害的,是中性刺激。同样的压力刺激对不同人产生不同的结果,是因为个体对压力感知不同、人格类型不同、调节能力不同。那么对于压力易感性的领导干部人群应该如何缓解呢?
(1)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压力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并且研究发现承受中等程度的心理压力者的工作绩效水平最高。因此领导干部缓解压力的目标是将过大的心理压力调节为中等程度为最佳。
(2)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所谓适合自己的方法指在不违背法律法规、道德的范围内,在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自己认为有效适用的方法。根据调查,现代社会人们缓解压力的方法不计其数,踩泡沫纸、擦鞋、去超市捏方便面、周末哭泣、成人儿童节、故意找陌生人吵架等等,很明显其中一些方法是不可取的。
(3)心理学中推荐的缓压方法。笔者认为,心理学中介绍的诸如冥想、打太极、想象、幽默、改变认知等各种方法中,最简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还数“呼吸音乐想象疗法”,这个方法主要融合腹式呼吸法、音乐疗法以及想象疗法来缓解压力。具体的操作是: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找一个自己觉得舒服放松的姿势(如半躺在椅子上、躺在床上),然后放舒缓放松的轻音乐(可以是山涧流水、也可以是阳光沙滩为背景的音乐),然后闭着眼睛跟着音乐想象自己身处在平和放松的场景中,一边调整自己的呼吸,达到全身放松的状态。这个方法笔者让一些领导干部亲身尝试过,有一些领导干部感觉放松效果不错。
(4)发挥积极心理暗示激发潜能。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人以战胜困难、克服阻碍的力量,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产生不利影响。曾经有一位教授做过“死囚试验”,教授把一个死囚关在一个屋子里,蒙上死囚的眼睛,对死囚说:“我们准备换一种方式让你死,即把你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滴尽而死。”。然后教授在死囚的手腕处轻轻点了一下,并打开一个水龙头,让死囚听到滴水声。教授说:“这就是你的血在滴。”。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死囚死了,脸色惨白,一副血滴尽的模样,其实他的血一滴也没有滴出来,他却被吓死了。这是典型的消极心理暗示对人生理状态产生的负面影响。
积极地心理暗示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美国一名击剑运动员在1983年的一次比赛中遭遇自己过去强有力的对手,在赛前严重缺乏自信心。后来,在比赛前几天,心理治疗师为其反复播放对手惧怕他的理由,这名运动员越听越觉得有道理,越有信心,他在赛前终于从害怕中解脱出来,最终在运动场上战胜了对手。这个真实的案例旨在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自信,充满力量。当然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发挥作用是以个体做了充分准备为前提条件的。
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困难重重,有时候即使做足了准备但难免缺乏一点点信心,此时若是给予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能会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建立起积极的心理暗示模式呢?要时刻提醒自己使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和表现法,少讲或不讲令自己丧失斗志的话;要从肯定的角度看问题;要告诉自己“天无绝人之路”可减轻悲观和不安;哀莫大于心死,先要振奋自己;还有,洪亮的声音可以增强自信心。
(二)组织上的关怀与帮助
领导干部健康心理的养成,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组织上以人为本理念,凸显人文关怀,帮助各级干部以更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工作。
1.健全领导干部心理素质考核常态化机制。尝试在今后体检中,纳入心理健康素质作为每年常规体检项目之一,遵循自愿和保密的原则,对存在心理健康异常问题的个人给予及时的健康提示和心理辅导;为每个领导干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每年心理检测的结果存档,作为个人考核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括性格特征、气质类型、能力结构、心理承受压力和阶段性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在考核中,要了解干部的个性修养、抗压力等方面的情况。
2.健全领导干部的沟通机制。对领导干部的沟通不仅限于工作内容,还要把领导干部的生活状况、情绪、心态等纳入到关注内容,定期与领导干部交流谈心,发挥组织的关怀作用。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日常干部谈话沟通制度、领导干部谈心制度,确保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良好沟通,拓宽干部倾诉心声的渠道。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作为干部之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合干部考核、工作调研等日常工作,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形式,坚持做到提拔任用必谈、岗位交流必谈、离岗退休必谈、矛盾困难必谈、情绪波动必谈。设置心理访谈室,工作人员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为领导干部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形成与干部定期进行心理沟通的良性机制。设置宣泄室,供有怒气、有怨气、有郁结的领导干部宣泄情绪,释放自己。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让领导干部学习和丰富心理健康知识,转变意识,科学面对并处理各种心理问题。最后,组织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让领导干部放平心态。
3.完善干部心理培训体系。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外界力量的介入。笔者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领导干部很少,多数人倾向于自我承受,这种现象对干部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实施干部有效心理干预的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单元分散到主体班次的课程体系中,“确保干部每年读一本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向干部讲授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干部树立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2]。不定期地对干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确保讲座有效实用。
4.建立健全干部关爱机制。干部面对工作中的压力、遇到的挫折和受到的委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和情绪的波动,会导致心理失调或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甚至会犯错误。要注重人文关怀,建立干部走访制度,完善干部健康检查制度,落实年休假制度,使得干部能在一定时期内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来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总之,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素质高低既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发展,也关系着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成效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做好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升心理素质任重而道远。
[1] 潘强,周发源.领导干部心理干预成为执政必修课[N].中国改革报,2012-06-20:(4).
[2] 卢倩云.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心理培训模式[N].广西日报,2014-09-04:(3).
〔责任编辑:徐雪野 李彬琳〕
2016-09-17
重庆市涪陵区2015年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提高涪陵区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研究”(SKGH2015011)
彭丽丽(1987-),女,四川内江人,讲师,硕士,从事领导干部心理学、社会学研究。
D262.3
A
1000-8284(2016)11-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