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2016-02-11郭胜华
郭胜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3)
社会热点论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题·
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郭胜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3)
由互联网发展而衍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使社会语言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为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顺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分析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双重影响,高度重视语言环境变化过程中的各种新问题,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青年人价值的提升。在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合过程中,需要全体师生辩证看待网络流行语文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监管机制建设和外围环境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要时刻关注校园中网络流行语的更迭趋势,并科学分析网络流行语映射出的青年学生的心态变化,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病变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网络流行语;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环境
流行语作为反映特定时期特定内容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形式,在语言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辞海》一书对“流行”一词的解释为“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当我们将此概念广泛依附于语言艺术时,便产生了流行语,即“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的语言形式”。然而,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很难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度的理论概括。其基本意义是指“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领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1]。在网络时代下,合理规制网络语言环境,取其利驱其弊,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然会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高潮。
一、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维解析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能够在高校以及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并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语言系统并不处于密封的社会环境之中,总要不自觉地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维解析必然离不开对网络流行语特点的深度挖掘。与一般语言形式不同,网络流行语是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娱乐经济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它更侧重于情绪宣泄和感情流露,而且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和主观意愿。结构简单、传播迅捷、使用随意、极具主观色彩等特点,使其成为网络文化和快餐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文化产品。同时,网络流行语以简洁明了的沟通方式不断满足着年轻人的社交需求,甚至在影响青年人价值转换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文字系统中最新颖、最灵活、极具生命力的价值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引导,离不开当前特殊的网络环境。网络流行语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强化师生互动效果和课堂活力。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生活,涉及领域十分广阔。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为教育者提供了拉近师生关系的语言形式,也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价领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网络流行语不仅能够激发教学活力,而且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得力辅助工具。
第二,有利于缩短高校学生的社会认知时间。社会热点类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体现了我国网民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也有利于社会公民通过网络流行语进行正确的价值评判。在快餐文化的刺激下,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娱乐经济的干扰,在某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认知上存在差异,但并不影响社会大众对这些热点新闻的正面评价。大部分青年学生也能通过这些正面评价及时获得正面反馈,由此构成了青年学生网络围观的正能量。
第三,有利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并传播的、反映师生成长和价值观念的一系列精神支柱的总和。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逐渐成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行为主体,并开始主动承担起弘扬校园文化特色的责任。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的文化产品,必然会以各类噱头融入校园活动中,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内在压力。适度宽松的网络语言环境,满足了广大网民在虚拟空间调侃自我和释放抑郁情绪的精神需求,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发泄通道。广大青年学生在管控自我话语权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心理欲望,使追求理解和共鸣的青年学生更加团结,填补了网络世界造成的人际交流的空白,为他们追求共同的事业找到了合理的方向和渠道,另外也减轻了高校对缓解学生内心压力而产生的成本支出。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共鸣和理解也扩大了网络流行语使用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二)网络流行语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进程
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信息碎片化高度发达,凸显出信息输入与字数限定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传统语言文化的加工改造。网络流行语作为基础语言构建的异化形式,在青年人的价值选择和语言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了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利于提高师生的语言素质。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自有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对某些社会群体产生客观的影响。从语言结构和文字逻辑来看,某些网络流行语随意性太强,语言规范极不严谨,严重破坏了汉字本身的逻辑和魅力。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汉学文化的变相侵略,甚至是人类语言文化的退步。从网络流行语造成的社会影响来看,网络流行语与语言文字要义极不相符,甚至完全背离,由此导致语言交流能力的弱化。粗俗用语开始在社会大众日常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修养。
第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是整体社会风气的集中反映。网络文化开放性的特点和匿名无约束的现实状况,使得网络低俗用语开始逐渐侵占网络流行语大局。人们在享受网络日新月异变化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原生、多种形态的低俗词语或表达方式便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威力,成为风行一时的流行语,反过来又对现实语言环境产生影响”[2]。这种恶意的侵犯,不仅反映出某些社会群体的亚健康心理,也折射出我国在规范网络语言环境环节存在较大漏洞。这种肆意的网络进攻,对高校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短时期内也是很难消除的。
第三,不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流行文化加快了校园文化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师生的精神状态。网络流行语本应提高人的道德素养,然而,网络流行语中许多充斥着低俗、色情、暴力的语言词汇,不仅严重污染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纯洁和意蕴,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吞噬校园生活和精神文化,极大地损害了广大青年学生心中的伦理道义。另外,网络低俗用语在危害广大青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养成轻率随意的行为习惯,甚至加剧了学业压力产生的浮躁情绪。当然,网络低俗用语对校园文化造成的伤害远不止这些。
二、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
将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需要关注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把握的关键点比较分散。如何在保证基本教学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性的基础上,让网络流行语切实发挥“扬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作用,需要多方面的慎重考虑和选择。
(一)引导师生辩证认识网络流行语文化
网络流行语虽然得到广大青年师生的认可和支持,但某些流行语却隐含着低俗丑陋的韵味,极大地破坏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内敛和沉稳,并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流行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择并使用网络流行语,须站在当前的网络背景下,综合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逻辑及社会推广的技术条件和文化需求,坚决避免不加分析全盘否定的工作态度,也反对毫无甄别的滥用和推崇。同时,要主动建立与广大师生的对话体系,使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性、广泛代表性、强大号召力的流行语能够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服务。另外,要提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精神,避免一知半解甚至有意曲解。只有在合理语境下使用最恰当的网络流行语,才能充分表达文字意蕴,展现网络流行语独有的韵味。如果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以尊重、包容、平等、博爱的工作态度看待网络流行语,广大师生能够在客观、公正、理智、主体性的基础上使用并推广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将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出人意料的变化。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在讨论社会实践活动时,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契机,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意识,充实校园生活。将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切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和传播,而且能够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辨别分析能力,为开展网络教育行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二)提高利用网络流行语开展教育实践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根据时局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实践,以强劲的理论引导力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提高利用网络流行语开展教育实践的能力,关键在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民围观”时代,各界网民参与网络互动的意愿愈发强烈,新闻事件的评论和传播无形中凝聚成一张不规则的网状架构,群体化信息特征明显才能制造网络舆论的旋涡。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保证定位准确、体裁独特,才能形成多方位的立体教育阵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网络信息走向,借助新媒体和流行社交软件的信息交互功能,笃守正道,以新制胜,不断推动网络流行语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融合发展。其中,鲜活的网络实例更能引发受教育者的共鸣,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评判。如里约奥运会期间,澳大利亚游泳选手马克·霍顿恶意嘲讽中国游泳选手孙杨服用禁药,给孙杨本人和中国体育带来恶劣影响,由此网络上流传出“做人不能太霍顿!”的网络流行语。以此为鉴,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实在的案例引导,将枯燥的教育环境变为自由的辩论阵地,将灌输式教学变为引导式研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舆论事件的评判和辨析能力,也增强了受众对价值输出的正确认识。另外,精确选择、精准掌握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注意度的把控,合理控制网络流行语的时机和节奏,在开展引导式教学时不能随意宣泄主观情绪,更不能有意渲染网络评论的力度,而必须辩证看待、正面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三)抢占并坚守舆论教育阵地
大学生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更站在文化交融和价值冲突的前沿。在传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在中西方文化龃龉的权衡下,社会青年能切身感受到时代变化带来的文化的解构、整合与重组。尽管他们倾向于接触不同的文化产品,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总能够达成某种“志同道合”。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各种不满情绪,在“志趣相投”的盟友的支持下,也可能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进化和转移。因此,必须及时熄灭这种可能形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舆论宣传和组织建设是改善当前高校语言环境常抓不懈的两大领域,他们承载着高校价值引导和部门管理的重要任务。在舆论宣传建设上,要切实贯彻党中央对舆论宣传工作者的各项要求,筑牢思想防线,不断提高舆论敏感性,严格落实政策约束。具体而言,要“对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不听之任之,对敌对势力造谣惑众不无动于衷,对错误思想观点不提供传播渠道,对恶意攻击的言论不提供传播空间”[3]。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网络流行语评论的高级人才。他们可以依据网民的特性和语言习惯,通过网络围观的群体性力量,强化主流意识,或者将网络流行语依附于自身的社会经历和热点新闻事件,使网民切实感受网络流行语隐含的动机和目的,实现网络文化与现实社会的无缝对接,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外,各类学生组织在日常运营和活动平台建设中要严格控制舆论方向,严格遵守网络规则,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着力配合校园语言文化建设,自觉抵制不良用语和各类商业宣传陷阱,牢牢把握本组织成员的自主权、话语权,最大程度上完成该组织与网络流行语的体验互动。
(四)加强网络用语监管体系建设
语言和文字是思想和价值的影射。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是创造者和传播者的自嘲甚至自我否定,更聚集了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戾气和粗鲁,这种语言习惯随着信息网络的传播必然会导致更大范围的自我贬低和价值否定。同时,互联网几何倍增长的传播速度,极大地增加了网络筛选的任务和难度。加之互联网环境的不断变化,监管部门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网络语言规范供广大网民遵循。网民个性化引发的网络语言多样化,着实降低了监管部门小范围内遏制低俗用语的概率。要改变当前网络媚俗语言泛滥的局面,必须采取软硬兼施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网络监管部门要通过法律或行政规定增强制度性震慑,整治和打击网络低俗流行语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特别是某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红人。同时,网络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对各类语言载体特别是网络视频的审查力度,有效杜绝不良语言文化的渲染和传播,及时清除、过滤和屏蔽一些可能对社会语言环境产生破坏的传媒作品和网络博主。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网络语言信息共享平台,并形成区域联动力,共同抵制网络低俗用语。要重点加强对新闻出版、社会服务、公共教育、影视传媒等领域网络语言技术的开发、管理、监督和改革,同时增强协同创新力建设,不断创造代表时代方向的新词汇,有效实现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另外,如“年度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经典名录”等类似的评选活动,也要紧扣时代脉搏,严禁色情、低俗、暴力等相关词汇进入评选名单,切实维护网络语言环境的生态健康。
(五)优化网络流行语的外围环境
流行语是代表社会进步的语言风尚,它的一争一择都能准确映射出人们的情趣和品味。如今,网络流行语构成了现实社会的语言记忆,但并非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能成为网络社会进步的流行范式,网络流行语只是网络社会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另外,网络流行语能够取得极大成功,并不在于由它所衍生的词汇结构和隐喻表达手法,更多的是其内在暗含的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社会情绪。如“山寨文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其产品的无可挑剔,更多的是幕后操控者翻转被动话语权而实现引以为傲的自我提升和价值增值。因此,必须不断优化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环境,合理扩大或收缩网络流行语的生存空间,积极引导社会群众的价值归属。首先,网络流行语本身是功能性的网络产品,因此必须完整地发挥其沟通工具的作用。在虚拟性和自由度较高的网络世界中,以网络流行语为基本条件的沟通方式能够快速辨析双方的价值需求,以更好地完成附加任务。而且,网络流行语本身并不存在地域差别和语言逻辑结构的沟通障碍。其次,要注意某些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性传播,特别是那些产生于社会紧急事件、不正当渠道或小众群体的网络流行语。新型语言的生成和传播的自由必须得到有效遏制,以避免社会群体之间的情绪感染和价值转移。最后,要注意网络流行语传播形式的变化。随着各类网络互动平台的研发和推广,网络流行语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开始出现新花样。如“表情包”将各类网络用语依附于各种风格迥异的网络图片,以实现流行语文案与图片内容的有效衔接,使网络流行语在娱乐消遣的同时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网络世界。另外,网红博主和娱乐大V也要注意原创作品的网络影响,坚守网络操守和道德底线。
三、结论
高校青年群体是以“90后”为主的新一代,他们求新求奇,热情奔放却又不可一世,敢爱敢恨却又不善言辞。他们需要学习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但总能掀起社会进步的浪潮,在网络社会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习惯通过语言文化展示自我,以表述不同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只言片语,还是长篇论道,网络语言总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社交生活。流行语基于网络,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发展壮大,从而满足青年学生求新求特的性格需求,帮助青年群体释放能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字文化的结构储备和语言魅力,影响了青年学生规范学习的进程,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的教学体系。语言源于灵感,灵感揭示心情,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通过关注青年学生的言谈举止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建立预警机制,适时反馈他们的精神疑惑,及时遏制“心理问题”病变,也要时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价值尺度,规范学生思想和言行,不断提升教育实效,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需要的同时,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1]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概念及特征辨析[J].探索,2014,(4):186-192.
[2] 闵大洪.对网络低俗语说“不”![N].人民日报,2016-06-30:(14).
[3] 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坚定立场 抢占教育舆论高地[N].中国教育报,2015-09-07:(10).
〔责任编辑:徐雪野〕
Influence of Network Buzzword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Guiding Strategy
Guo Shenghua
(SchoolofMarxism,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China)
The Internet buzzwords deriv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ve profoundly changed the social and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provided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dual effects of the network buzzword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 variety of the new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chang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young people in achie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network buzzword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t is necessary for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have a dialectical view of the culture of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ition,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hanging trend of network buzzwords on campus and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young students reflected by network buzzwords,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network buzz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nguage environment
2016-10-26
郭胜华(1993- ),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416; G2
A
1000-8284(2016)11-00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