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6-02-11邹恩悦

知与行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丁 宏,邹恩悦

(黑龙江大学 a.党委学工部; b.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80)



社会热点论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题·

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丁 宏a,邹恩悦b

(黑龙江大学 a.党委学工部; b.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知行合一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知行合一强调学习和践行并重。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阵地,在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难统一,理想信念和功利现实相冲突,以及诚实守信和弄虚作假相冲突这些知行脱节现象,知行合一思想的融入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知行脱节问题产生的根源,总结出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思想,家长期许与家庭教育,学生自身知与行的脱节,从而归纳出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从高校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三方面入手,通过师者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三管齐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知行合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知行合一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强调真知真行,既要立志学习,又要学以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中也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3年7月,习总书记走访河北省时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2014年1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他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他鼓励学生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1]。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阵地,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任重而道远。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

知行观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先秦时期,孔子和孟子等思想家开始论述知行这一问题。到了宋代,对于知行问题的论述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系统钻研,观点日渐明晰。

孔子对于知行的论述最早出现在记录其言行的著作《论语》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25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2]65。这里所说的知是指智慧、学识,行指的是品行,而非做的具体事情。

论语中虽没明确“知”与“行”放在一起提出,但其所谓的“学”,本质上就是“行”的过程,因此知行关系已经包含于其中。孟子的知行论述主要集中在其良能学说中,“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意,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3]。孟子主张性善论,这是对孔子“生而知之”的承袭。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是对知行观做出比较系统论述的代表人物。程颐认为知与行是彼此联系的,但知本行次。“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4]朱熹主张知与行是相互促进,彼此依赖的关系。“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知与行,工夫须并到。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5]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从国内各种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总体较好,以积极向上作为主流方向,但存在着诸多认识与行动上的矛盾和冲突。结合调查问卷和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存在的知行分离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难统一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整体规范与价值的体现。而个人主义是相对于集体主义而言,构成了社会行为的出发点和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虽然都赞成兼顾集体和个人利益,但当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学生的选择会被动摇,据调查显示:当群体利益伤害个人利益时,你是否会加入群体?只有9%的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6]。这说明,尽管高校学生在心理上普遍接受应有集体观念,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但当学生面对选择时,仍会优先考虑个人利益。

(二)理想信念和功利现实相冲突

理想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调查显示,近90%的学生怀有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远大理想,但在回答“你觉得你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这一问题的时候,只有33.11%的学生选择了对社会贡献力量,此外选择追求舒适生活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各占1/3。大学生的这种远大理想与功利性现实的矛盾冲突在申请入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超过90%的学生对祖国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对国家形式、社会动态基本上也会持续关注,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在考察入党动机时会发现,仅有少部分同学是因为共产主义信仰,其余同学的动机多样,有的是出于党员的先进身份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稀缺所带来的荣誉感,甚至是虚荣心,有的是因为在求职中党员身份占有优势,有的是因为来自父母等长辈的压力。

(三)诚实守信与弄虚作假相冲突

所谓诚实守信,就是讲究信用,言出必行。大学生诚实守信与弄虚作假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日常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和工作中的重要品质,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办假证等现象时有发生。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同“诚信使人受益”,80%的学生表示要成为诚实守信的人,但60%的学生对考试作弊态度表示中立或模糊,40%的学生对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使用假证表示理解[7]。这说明,当大学生出于对自身利益抉择之时,会片面地寻求解决捷径,进而牺牲了诚信。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意识上普遍属于较高水平,但在实际行动中则表现出一定的差距,出现了知行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不是个别现象,已上升为群体性现象,而问题的产生也有其深层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学生实际思想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思政课程,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承担,一部分是日常教育管理,多由辅导员承担。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老师理论功底深厚,学识渊博,但在授课中只有少数教师能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受教者的实际,循序渐进的诱导和启发,多数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学。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将思政课程的精髓传授,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和厌恶情绪,这不仅是课程的损失,无形中也会加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很难让学生运用到实践当中,学生不能在实际情况下感受思想和政治素养的提高。课程内容没有创新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问题。

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加侧重于日常管理。例如,督促学生学习、加强寝室卫生管理、促进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组织主题团支部活动和班会等形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往往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当作被管理者,被动地接受学校和老师的约束,却不知为何要如此去做。

(二)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方式脱节

家庭教育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显示,家庭熏陶对大学生思想品质形成与行为方式影响显著。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伦理道德、政治素养和个性心理的形成都与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方式脱节。家长期望孩子成才,但是家庭教育方式陈旧、传统。在此条件下,子女学习与社交能力受到限制,逐渐可能会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另外,大部分的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大学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义务就应该由学校完成。怀有这样思想的家长,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此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有功利性表现,比如父母教育子女重技能,以便在求职过程中觅得好工作,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要轻道德,但在无形当中已经暗示子女好工作更重要。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子女个人主义膨胀,对集体主义、公德心也产生抵触心理。

(三)学生自身知与行的脱节

学生知行脱节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首先,大学生高估了自己的自控能力与独立生活能力。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立自主。实际上,学生仍处在求学阶段,接触社会较少,心理和心智仍不成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生活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还包括各式各样的团体活动,性格迥异的人际交往,加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和思潮的涌入,都剧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意识,这些都使得原本就缺少自控力的学生更加慌乱无措。

其次,大学生尚未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容易随波逐流,对各种声音抱有好奇,由于独立思考能力不健全,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导致自己思想局限。一方面表现在大是大非面前认得准,但站不稳。几乎所有大学生在面对国家领土、国家主权时,都抱有高昂的爱国热情,但面对反动势力的言论煽动却无法形成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另一方面热点事件积极关注,盲目从众。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热点话题与事件迸发,大众对于某件事物的认知差异导致网络上存在不同的声音。大学生往往比其他群体更具敏锐性,更能关注时政,跟从热点,但无法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会助长语言暴力,推动热点事件升级恶化而自己浑然不知。

四、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知行合一思想要想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要在融入途径上下功夫,从学生、老师和教育环境三面齐抓。

(一)以师者言传身教为载体,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学生的表率,应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教师应重视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1.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多元化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多考虑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眼前的荣誉和利益。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从当前教师教学的现状来讲,大部分老师能够改变以往旧的教学观念,善于运用新科技和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知识。同时尊重学生个体,不再依据成绩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一视同仁,有教无类。这样的老师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学生更愿意与其交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2.以身作则,情感育人。无论是直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还是讲授专业课的教师,都不能把自己定位在简单知识传播者位置。日常教学中,他们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学生也常常表示,自己许多世界观的形成,处事方式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也许是课堂上,老师无意间流露出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也许是课下,老师无意识的举动。

3.融入传统文化,强化师风师德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人师更应注重不断学习,增强自身文化修养。你可能记不得那些你看过的书,但是他们却烙在你的一言一行里,烙在你的气质里。高校教师除了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外,更应该不断加强综合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与时俱进,了解新鲜事物,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行动上的楷模。

(二)以环境潜移默化为支撑,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培育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以黑龙江大学为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引领和创新创业教育。这些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如春雨般在无形当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1.用先进的品牌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文化品格。有计划地开展辩论赛、体育节、女生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活动。这些活动集思想、文化、艺术、体育为一体,建立校园文化新格局。结合校庆、建党周年纪念日等节庆日,在青年学生中倡导和传递爱国、爱校情怀。据了解,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凝聚了人心,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2.用志愿服务引导学生转化所学,历练成长。结合学生特点,发挥专业特长,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如“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通过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实现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进一步发挥了社会实践的育人优势。如我校的“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现在已初具规模,从宣传、招募、选拔、培养几方面入手,建立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在学生中已有广泛影响,初见教育成效。

3.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竞赛中追逐青春梦想。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要求,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广泛征集优秀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扩大赛事影响。学校调动校内各部门和院系,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鼓励学生跨专业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结构,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三)以学生自我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借鉴知行合一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共青团贴近大学生生活优势,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团组织从大学生中来,通过体验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如我校每年开展的“校园十佳学生评选”“五四表彰大会”等,通过充分发挥优秀团员在大学生中的典型示范作用,培养共青团团员自觉树立知行合一意识。

要利用好高校学生会、社团等大学生团体的优势,将他们融入对大学生的教育中来。高校学生会是有效的锻炼机构,对成员重点考察并加以培养,引导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管好、用好班干部队伍,作为融入工作的先锋队和骨干力量。

总体来说,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鸿儒思想的积淀和萃取,他代表着中华民族至高的精神追求和践履。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三管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精神之火生生不息。

[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知行合一”[EB/OL].中国青年网.(2016-01-27)[2016-11-14].http://pinglun.youth.cn/ll/201601/t20160127_7573970.htm.

[2] 蒋沛昌.论语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9:255.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3.

[4]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577.

[5]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7.

[6] 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5-57.

[7] 杨丽艳,陈文斌.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中的知行不一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4):43-44.

〔责任编辑:屈海燕 王圣姣〕

2016-10-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助结题(15JDSZ2007)

丁宏(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16;G02

A

1000-8284(2016)11-0093-04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