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孝德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2016-02-11龚敬雅

知与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孝德孝经集体主义

龚敬雅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论孝德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龚敬雅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孝,中华传统美德中最核心的部分。“孝”在殷商之际就已经出现,在西周时期,他不仅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深入到国家伦理之中。根据“孝”字的构成便可以看出“孝”肯定与老人和子女有关,孝德主要有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孝德注入了新的内容,但却紧紧围绕着爱、敬、尊、述等几个方面。孝德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尤其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更能彰显他的力量。如今,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缺乏对师长的尊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等普遍问题。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百善孝为先”,孝德是德行的根本,是教育的开端,要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并研究解决对策。面对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从孝德教育入手。孝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身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分析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孝德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孝德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孝;孝德;高校德育

孝,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孝德是德行的开端,在传统美德中被看作是德行之本。面对当今社会道德教育中孝德教育缺失的状况,我们可以将孝德教育运用到高校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孝德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孝德的基本内涵

孝德来源于“孝”,想进一步了解“孝”的含义,就要先分析“孝”字的构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文字就是一门学问,看其结构就能知晓其意。我们把“孝”字拆开来,可以看出“孝”由一个“子”字和半个“老”字组成。可见,一个“孝”字就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是这样定义“孝”的,“善父母为孝”[1]。经过时间的推移,“孝”逐渐变成社会和家庭中的一种德行,即孝德。在我国西周时期,统治者要求每个成员都要行君臣之道,父子之道,长幼之道,同时也举行了像“祭天、祭祖、保民”等教化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孝德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而且还是一种国家伦理。

随着时代的转变,孝德的含义也随之变化。当代社会中的孝德就不再是封建社会里的孝德,甚至还注入了新的内容。孝德经过时代的变迁,内涵有所不同,但是老祖宗的根变不了。虽然当代孝德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却紧紧围绕着“爱、敬、述、诚、义”几个大字,基本包括了传宗接代,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尊老爱幼等内容。

二、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缺乏对师长的尊重

从师生关系来讲,存在着尊重与不尊重的问题。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校园里,也同时参观其他各类高校,不难发现校园里的一些小现象:因为大学生在一起上课的人数较多,难免会出现不好管理的问题,当老师满头大汗、淋漓尽致的讲课时,我们有认真听讲的,有做自己事情的,有些同学不仅不听而且还扰乱课堂纪律。老师为了学生可以辛苦的付出,而学生却不能尊重和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在和学校教工相处时,一些学生并没有给他们以尊重。例如,有些学生没有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去完成其应履行的责任,不但没有埋怨自己为何没有注意时间和期限,还要埋怨学校,与学校教工争辩。这就是对自己老师不尊重,没有素质的表现。宿舍是大学生之家,舍管阿姨确实不是我们的老师,可是当我们晚上回寝比较晚时,有没有从内心感谢过阿姨的等待,以及阿姨给我们开过的门呢?从课上到课下,从老师到长辈,大学生更应该学会尊师重道,做中小学生的好榜样。但是,如今的校园中却缺乏对师长的一种尊重。

(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从同学关系上来讲,大家有缘千里来相会,都应该是朋友,但在学习中难免存在竞争,同学和朋友间的情谊也逐渐变味了。对于竞争这个词汇,我们也许并没有正确看待他,好像一提到竞争就是血雨腥风,一场难免不怀好意的厮杀一样,这并不是竞争的本意。我们为了竞争去打压另一个人,熟不知他人的能力是你想打压也打压不了的,即使你在这个地方打压了他,他在其他方面照样会兴起。所以,如果把这种竞争变成了战争,一种恶性循环开始产生自私自利,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的学习更应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要相信集体的力量。一个人学不明白的知识,也许在一群人的讨论中便有了答案。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孤军奋战,还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生活中同样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尤其是90后的独生子女。各个民族团结起来可以形成一个中国,但一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却不能待在一个屋檐下。我们根据新闻报道和身边发生的故事,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宿舍里存在打架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甚至这种现象蔓延到女生宿舍。2014年9月,济南两名大学男生在宿舍打架,其中一名学生身亡。2016年6月西安翻译学院两名女生因为纠纷而打架,其中一名女生死在宿舍中。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对立面就是心理不健康,很多大学生在环境改变的影响下形成了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些学生也走上了不健康的轨道。例如,因为大学学习方面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感;因为新的人际交往不适应,产生孤僻、焦虑等困扰;因为恋爱失败而受到伤害,产生自卑的心理。这些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行为产生巨大的改变。这些心理疾病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沾染喝酒、抽烟、打麻将、打游戏、斗殴甚至更恶劣的行为。根据新闻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两年内就有3名同学跳楼自杀,香港地区女大学生9日内发生7起自杀事件,这样的数据才是真正的可怕。所以,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得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

三、孝德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孝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行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这是2016年一则公益广告。从中可以看出,善是道德的灵魂,百善孝为先。“孝”是所有德行之首,行善的第一步就是孝顺父母。《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1可见《孝经》把“孝”看作是德行的根本,教育的开端。肖群忠在《孝与中国文化》中认为:“仁、义与孝之爱、忠可视为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之关系,然而实质则是相同的。”[3]可见,“孝”体现了仁、义、礼等道德品质。如果想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就要先从孝德的教育开始。我们从小到大,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家庭,其次是社会。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护,很难想象他会把仁爱用到他人身上。孝顺父母就是对父母爱的回馈,父母把自己养大,当父母老了子女有义务和责任去赡养父母。这不仅是仁爱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子女的情义。子女尊敬父母不仅体现在内心,还要体现在行动上。在家庭生活中,由礼来约束子女们的行为。例如,进餐前要等长辈先上桌,长辈讲话时不要插话,长辈吩咐的事情要尽心去做,等等。《孝经》中记载:“事兄悌,故可移于长。”[2]31意思是在家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长辈,友爱弟兄,那么也可以这样去对待其他长辈。学生如果能够孝顺父母,那么在学校中也就能够自觉地尊敬师长,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孝德教育似乎找到了德育教育的关键,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孝德是德育教育的开端,在中华传统美德中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孝德的教育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坚持树人先立德的原则时,应该以孝德教育为先。这样由内到外,由近及远,运用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展开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孝德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身责任感

《孝经》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2]1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孝经》告诉我们不仅要对自己人身安全负责,还要对自身的人格负责,注重自己德行的培养。首先,爱惜自己就是一种孝行的表现。自己都不爱护就没有能力去爱护父母,爱护他人。《孝经》这样讲是有道理的,而且只有爱惜自己,才能孝顺好父母,延续下一代的生命。珍爱生命、爱惜自己在孝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责任感。面对高校频频发生的自虐行为及自杀事件,对学生进行孝德的教育势在必行。在保护好自己身体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德行的培养。《孝经》认为自己的德行和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能给父母带来耻辱。所以,立身还要立德,身心都要健康,这一点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可以使他流芳百世,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会遗臭万年。可见,孝德从爱惜自己到孝顺父母,点点滴滴都在教育人们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德行,这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不会使父母受辱。

德行是通过实践由内到外自觉形成的,我们大学生更要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建设,避免自己的心理扭曲,做出不道德的事。因为不道德的行为既害人又害己,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所以,孝德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加强自身的责任感,真正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三)孝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

大学校园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无论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在什么环境下成长,他们都要融入当下的集体中。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里是极其重要的,如何让家中娇生惯养的孩子们在集体中学会团结、和谐相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孝德教育可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孝经》中讲:“敬一人,而千万人悦”[2]28,意思是尊敬一个人能使更多的人快乐。例如,尊敬别人的父母,能使他们的子女高兴,尊敬他人的兄长,能使他们的弟弟高兴。《孝经》告诉我们敬爱之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孝德教育是让我们要学会爱的道理。人与人之间有了爱,就有了团结,就可以和睦相处。

《孝经》告诉我们的还不止这些。学会爱的道理还不够,还要把这种爱传递下去。我们要学会尊敬更多的人,爱戴更多的人,把孝德进行推广。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推己及人,爱屋及乌,尊重和爱戴他人,就不会自私自利,通过不正当竞争去打压他人。反之会使集体团结起来,形成凝聚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同学之间就可以彼此尊重,互相爱护,自然而然就能够和睦相处。所以,孝德教育不仅能使我们学会爱人,学会仁爱,而且还能使我们将这种仁爱、德行进行推广,这正是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学习的。

孝德,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当今社会中的孝德注入了新的内容,但却紧紧围绕着爱、敬、尊、述等几方面内容。孝德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孝德,是德育的一种,尤其在德育教育中更能彰显他的力量。面对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不尊师重道、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心理扭曲等问题,孝德临危不惧,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百善孝为先,只有先学会孝敬父母才能把仁、义、礼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行,尊重和爱戴他人。孝德的重要作用在于能让学生爱护自己、珍惜生命,培养自身的责任感。最后,孝德的重要作用是能让学生学会爱的道理,将善根和良好德行进行推广,更好地将德行传承下去。所以,高校要重视孝德教育,让孝德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胡奇光,万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87.

[2] 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57.

〔责任编辑:屈海燕 王圣姣〕

2016-10-18

龚敬雅(1990-),女,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研究。

G416

A

1000-8284(2016)11-0035-03

猜你喜欢

孝德孝经集体主义
近20年来明末至清中期《孝经》学研究述评(2001—2020)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论中国语境下集体主义的教育意蕴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