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化与地方化
——论抗战时期中共山东地区的武装
2016-02-11郭宁
郭 宁
·地方党史研究·
正规化与地方化
——论抗战时期中共山东地区的武装
郭 宁
抗战时期的中共武装包括正规军、地方武装、民兵自卫队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并不是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关系,由上到下,层级分明,而是三个相互交融的圆,互有重叠,也可相互转化。其中,山东地区的武装由属于地方武装的游击队发展而来,组建了山东纵队,并发展为山东军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游击队转化为正规军,再由正规军转化为地方军。这既是中共山东地区武装的特色,也反映了中共部队的灵活性。
山东纵队;山东军区;地方武装
抗战时期的中共武装包括正规军、地方武装、民兵自卫队三个层级。地方武装因处于中层而最富于弹性,主要包括游击队、独立营团、县区武装。其中游击队是抗战早期中共华北发展武装的主要形态,也是中共武装中在正规化与地方化之间摇摆的典型。1938年5月,毛泽东指出:“华北游击战争还是广泛开展的有利时机,目前应加重注意山东,热河及大青山脉。”*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188页。其中,热河由地方党组织发动起义,成立游击队,但抗战时期始终处于游击区的状态;大青山则直接由八路军120师派部队进入,最终由游击区发展为稳定的根据地,部队也成为八路军正规军的一部分。而山东虽然由地方党组建游击队伍,其间八路军115师、129师一部也先后进入,但最终独立地实现了游击部队的正规军化,组成了山东军区,囊括了中共武装的三个层级。山东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共建立的唯一一个地域基本在一省范围的敌后根据地。*学界对中共山东武装的研究,以介绍性的较多,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孙道同:《试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王东溟:《论山东抗日根据地以全省规模形成的原因》,《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3期;刘家国:《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鲍奇辰、赵锡:《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与发展》,因此,山东的特殊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中共山东地区武装的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于7月中旬在济南召开会议,决定组织抗日游击队*《郭洪涛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9月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组织抗日武装的十条纲领,指出:“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在韩复榘的军队开始撤退、日军尚未到达或立足未稳之时,是发动起义的最好时机。”*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84页。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在整个华北开展游击战争,要求包括山东在内的华北党组织“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1册“文献选编”(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47页。。为便于游击战争的展开,10月1日,周恩来提议在华北划分战略区,山东成为9个战略区之一*《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页。。也在10月,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侵入山东。中共山东省委立即决定在鲁西北地区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24页。。12月27日,日军占领省会济南,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韩复榘率部南逃,山东大部陷入敌手。
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及各地方党组织先后领导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泰西、滨海、鲁南、湖西等武装起义。起义参与人员主要包括受中共影响和动员的农民、矿工、地方民团和部分原隶属于国民党的武装及溃兵。同时,平津流亡学生和山东各地的知识青年也大量加入,成为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其中,徂徕山起义是中共在山东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中心一环,由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在地理位置关键的鲁中地区发动,起义部队很快发展到4000余人,成为在泰山、沂蒙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与其他武装起义一起在地域上基本遍及全省,为中共山东地区武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43页。。
山东进行武装起义的时期也是中共游击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抗战初期,中共主要大力发展山地游击战。中共中央认为山东大部是平原,交通比较便利,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坚持游击战争是完全可能的,但必须准备长期艰苦斗争,注意保存力量*《八路军·文献》,第130页。。但是,1938年初,中共的游击部队在华北的平原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山东完全靠地方党发展出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大大鼓舞了中共中央。1938年4月,毛泽东致电八路军总部,指出:“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面深入的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扩大的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大〔泛〕发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文献》,第175页。自此,中共中央开始注重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使得中共的游击战略真正从山西、绥远等山区地带扩大到整个华北。
山东的情况由此也开始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193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汇报工作,表示山东的游击战争大可发展。中央决定选派军事及政治干部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叶剑英年谱(1897—198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32页。5月,毛泽东电示:“山东方面已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已派张
《军事历史》1997年第4期;金煜雷、于淼:《八路军第115师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作用》,《军事历史》2008年第3期;〔日〕马场毅:《中共在山东的军事行动(1939—1945)——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杨天石、臧运祜编:《战略与历次战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17—449页;汪朝光:《示形与决胜——国共全面内战初期的山东战场》,《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
经武、郭洪涛率干部五六十人及电台两个去,今日可赴津浦路至泰安。那边民枪极多,主要是派干部去,派得力一两个营去作基干则更好。”*《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临行前,毛泽东还亲自接见了郭洪涛等全体干部,强调:“山区的游击战争是可以坚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平原的游击战争能否坚持,还没有经验,需要看一看。”*《郭洪涛回忆录》,第125页。由此可见山东游击战争的情形对中共中央决策的重要影响。而山东武装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共中央发展平原游击战的决心和对山东的重视。11月,中央又决定由黎玉、张经武率抗大、陕北公学部分学员和一批红军干部、白区工作干部近200人前往山东,加强领导。
另外,在抗战初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利用一切旧政权的武装组织形式,如民团,保安队,壮丁队,义勇军等,实行组织群众与武装群众,并取得其中的指导地位。并用一切其他合法的可能,达到这一目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19页。。因此,中共山东起义武装最初多命名为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队、抗敌自卫团等,也有的使用八路军番号,甚至还有使用国军番号的。为了加强党对各游击队的统一领导,郭洪涛建议山东境内各部队统一使用八路军番号*《郭洪涛回忆录》,第134页。。6月6日,毛泽东、刘少奇回电指示:“基干部队可恢复八路军游击部队番号,并组织支队司令部,但不可太多,全山东只有四五个八路军游击支队即可。其余在我们领导下之游击队,可以各种名义出现,但抗日联军名义不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18页。8日,毛泽东进一步决定:“河北、山东等处凡属我们独立领导、已得广大民众拥护和受邻近的友党友军欢迎的游击队,以用八路军名义为合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7页。这样,山东、河北等平原地区成为八路军公开活动区域。
自1938年6月以后,中共山东各地武装均改称八路军,初步取得了番号的一致。至该年底,中共山东武装除冀鲁边与鲁西北地区的部队外,先后整编为8个支队,分别命名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十二支队*《黎玉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154页。。支队这一番号的使用,在编制上使得中共山东部队已具有了半正规军的性质。12月27日,为了进一步统一山东各抗日游击支队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成立,张经武为总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江华为政治部主任,王彬为参谋长,统一指挥山东各地的中共武装。建立之初的山东纵队则整编为10个支队另3个团,共25个团,2.45万人,另有地方武装1万余人。
山东纵队的成立意味着山东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发展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郭洪涛回忆录》,第137页。。但是,山东纵队是在战争的环境下由地方党领导组建的,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军政干部缺乏,武器落后,战斗经验不足;兵员多为农民和争取过来的地方武装,游击习气浓厚,平均主义倾向严重”,加之地方政权建立较晚,“没有稳定的后方,部队分散,交通不便,联络不畅,给养不足”*《黎玉回忆录》,第149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部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游击阶段上,战斗力不能很迅速地提高”*罗舜初:《英勇奋斗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大众日报》1940年7月1日。。而且,山东纵队的特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纵队在编制上已属于八路军系统,并接受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领导,另一方面部队缘于各地起义武装,在装备、官兵素质、作战区域等方面则更富于地方武装、游击队的性质。因此,山东纵队的建立,实际上标志着中共山东武装开始由地方武装向正规军转化。
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离不开正规军的帮助。为此,1938年5月,山东省委在南上庄会议上提出:“几个主要支队开始由游击队向正规军的道路上前进”,并决定创建主力兵团*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郭洪涛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作为中共在山东的主要武装力量,山东纵队也提出了正规化的目标。所谓正规化,如肖劲光总结的,就是“统一思想、统一编制,统一制度、统一指挥、统一纪律”*《肖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具体来说,就是以八路军、新四军等主力部队为标准,在编制、党务、政工、装备、作战素质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主力部队的水平。山东纵队提出的正规化的标准与条件主要包括:编制与装备的完善和改进、军政理论与技术水准的提高、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与制度的完善、保持党的绝对领导以及顽强的战斗力等5个方面*《徐向前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第81—82页。。而实现部队正规化的主要方式是进行整编、整训。
二、整军与山东纵队的正规化
山东纵队成立伊始便着手整编部队,将建立正规军视为明确的目标。中共中央指示山东要“加紧主力的整训工作,使部队正规化”*《八路军·文献》,第410页。。山东省委提出首先整理3个主力团,具体要求:“四支整理一个团,八支及二支一部整理一个团,五支来鲁南之一团及三支各团整理一个团。还有一部着手编成三、五、六等支队。”*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页。从1939年2月到1942年2月,山东纵队先后进行了五期整军,中心任务是“使部队正规化,加强党的政治工作,地方武装基干化,全体武装党军化,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增强全体游击队的战斗力”*《郭洪涛回忆录》,第138页。。整军不仅被视为实现部队正规化的方式,也是在战略相持阶段积蓄力量的重要手段,徐向前就认为:“这个敌我力量的转变,主要的是靠我们的整军与扩军来完成。”*《徐向前军事文选》,第68页。
1939年2月至5月,山东纵队以整编和部队建设为中心进行了第一期整军,主要侧重于调整部队的编制。整编后,山东纵队下辖第二、三、四、五、六、八支队及陇海南进支队、特务团、鲁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一总队,大部分支队取消了团一级机构*《黎玉回忆录》,第155—156页。。整理编制可以说各期整军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第三期整军,恢复了团的建制,部队由二四制改为三三制,即每支队3个团,每个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下设3个连,每连145人*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9页。。第四期整军则建立了正规旅,将所属部队整编为第一、二、三、五旅和第一、四、五支队及直属特务一、二团。旅团结构的建立,使山东纵队的编制与八路军主力部队的结构更加接近。而整编后的支队更类似于旅的补充形态,成为向正规旅过渡的单位。
1939年8月至12月的第二期整军,以加强党的政治工作,巩固新发展的部队为中心任务*中共临沂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朱瑞在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页。。山东纵队建立初期,政治工作比较薄弱。为此,部队设立政治战士,负责战士的政治工作,而且,“由于党员的数量不够分配,所以把一些‘民先队员’、救国会员、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也分配担任政治战士”,并“把进步快的先介绍入党”*《黎玉回忆录》,第127页。。经过第二期整军,政治工作在部队中奠定了基础,政治机关基本健全,并开始在部队中发挥领导作用,政工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徐向前军事文选》,第70—71页。。在第二期整军中,连队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并积极发展党员,党员达到部队人数的15%至20%*江华:《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2页。。此后,部队中的党员在数量与比例上进一步提高。第三期整军后,党员发展到部队总人数的1/3,已达到中共军队的普遍标准*《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下卷,第986页。。第四期整军后,党员比例进一步提高到39%以上,各旅、支队相继召开了党代表大会*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1940年2月至5月,山东纵队进行了第三期整军,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扩大部队*《朱瑞在山东》,第346页。,其中培养与提拔干部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重心*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山东纵队回忆史料》(中),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山东纵队建立初期,干部十分缺乏。为此,部队提出,“整军计划中首先应注意解决干部的问题”,主要通过办学校、教导队等方式来培养干部,同时各支队成立干部流动训练班和随营学校,吸收地方青年及有实际经验的班长、战士参加*《徐向前军事文选》,第74页。。中共中央也指示:“在整个山东,应提拔本地干部,培养本地领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4辑,第69页。因此,山东纵队中干部90%以上是山东人*《朱瑞在山东》,第377—378页。。另外,山东纵队吸收了大批知识青年,形成了山东纵队支队以上的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红军干部和长期做地下工作的老党员,中下层则多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格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回忆史料》(中),第260页。。同时,部队整体规模也有很大发展。第三期整军后,山东纵队主力部队(不包括已拨出的3个支队)发展到3万余人,拨出的3个支队也在一年中扩大至9000余人。地方基干武装也有很大发展,仅鲁南、胶东两个地区的地方武装就发展到2万余人*《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下卷,第987页。。到1942年,山东纵队连同所属地方武装进一步发展到6万余人*《景晓村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423页。。
因日军的“扫荡”,第四期整军从1940年9月进行到1941年2月。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推动部队扩军的进行,此期整军主要要求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上),第188页。。山东纵队在部队中积极推动政治教育,将“政治上、思想上来巩固我们的部队,提高部队的战斗情绪,常保朝气”作为政治教育的中心。干部主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士兵主要进行阶级教育,并且通过宣传“中国亡了国,工人、农民将会遭受更悲惨的压迫与更大的痛苦”,将阶级教育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徐向前军事文选》,第75—76页。。此外,在士兵中也注意进行纪律教育,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是严肃战斗纪律,保证士兵坚决执行命令*军事科学院《左权军事文选》编辑组编:《左权军事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04页。。军事教育主要训练官兵射击、投弹、刺杀、爆破等技术,并将训练与实战结合起来。另外,山东纵队也在部队中进行了以扫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
经过一、二、三期整军,山东纵队已进入正规化之初步,各种制度均已建立*《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6辑,第130页。。第四期整训后,山东纵队既有主力部队,也有地方部队和游击队,已经可以脱离原来活动的地区,调往外区担负较大规模的作战任务。也就是说,山东纵队已经从游击队变成了野战军,变成了能够进行一些伏击运动战的正规军*《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第191页。。1941年8月至11月,山东纵队继续从编制、党务、政工、扩军、官兵教育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第五期整军。在此期整军中,朱瑞即宣布山东纵队实现了部队正规化,“由手无寸铁到游击队,到基干化,到正规化,到成为拥有十余万武装的巨大军队。编制正规,散布全省”*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1页。。景晓村也认为,经过五期整军,山东纵队“无论在装备上、编制上与战斗力的提高、政治工作的加强上,都说明已经走向正规化”*《景晓村文集》,第28页。。自此,山东纵队迈入了八路军正规军的序列。而且,山东纵队的整军是在不断作战的环境中完成的,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三、八路军115师入鲁及其与山东纵队的关系
山东纵队并非中共在山东的唯一军事力量。自1938年起,八路军115师、129师一部先后进入山东境内。其中尤以115师与山东关系密切。关于派正规军前往山东,最早由毛泽东提出构想。1938年2月,毛泽东致电八路军总部,提出在河北、山东、江苏北部日军力量空虚,山西、察哈尔、绥远的日军一时无力南进的情况下,115师第一步进入河北、第二步进入山东、第三步进入安徽境内,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第51页。。但此计划并非着眼于在河北、山东等地开展长期游击战争,而是更接近于着眼全国的一次大规模战略出击作战。对此,毛泽东也认识到“这一战略行动在国内国际之政治作用很明显不必说,从抗日军事战略说来,也是必要与有利的。问题是比较带冒险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8页。。而且,这一行动目的在于解决经费、枪械困难和扩大政治影响,最终的作战目标仍在于“先出河北,后出安徽,最后转入豫鄂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45页。,表明中共的作战思路仍立足于山地游击战。这一计划虽未能马上实施,但仍对之后115师入鲁的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中共中央对平原游击战的重视,在向山东派出干部的同时开始派正规军进入。1938年4月,黎玉向中央建议派一个主力团去山东,毛泽东表示应多派一些*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7页。。7月,八路军115师第5支队和129师津浦支队进入冀鲁边地区。9月,115师343旅政委萧华率该旅一部及机关部分人员到达冀鲁边区,组成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但这些部队主要活动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未进入山东腹地。1938年8月,张经武、黎玉率一批干部离开延安前往山东时,中央同意派一支主力部队去山东,作为建立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但由于八路军多分散展开游击战争,调动部队多有困难,队伍直到山东聊城才与津浦支队会合。津浦支队因此成为其带去山东的唯一主力部队,兵力1000余人。*《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第176页。
在1938年9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提议派兵前往山东。11月,毛泽东提出由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该师师部及陈光旅两个主力团前去山东、淮北*《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第142页。。12月初,八路军总部决定由陈光、罗荣桓率领115师师直及343旅685、686两团开赴新、老黄河之间的苏鲁皖地区。685团在该月10日之前先行出发,陈光、罗荣桓率师直及686团先开往晋东南部队附近*《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第843—844页。。由于国民党方面不同意中共军队向山东、河南发展,八路军总部担心115师的行动会加剧国共磨擦,1939年1月向中央提议暂不派兵前往山东*《左权军事文选》,第163页。。但是,毛泽东坚持必须向山东、河北及华中地区开进,如果国民党严令禁止八路军进入中原则可以暂缓前往华中*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96页。。因此,115师仍按计划向山东开进。但为了顾及日军的侦察和国民党的限制,部队改用115师东进支队的旗号,并在3月初进入了鲁西的郓城一带*康矛召:《战地黄花:康矛召战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2—13页。。3月14日,师部到达常庄,与中共鲁西区党委、山东纵队第6支队会合*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99页。。
1939年上半年,山东境内的八路军正规军和游击队主要有3支:一支是115师主力一部,活动于泰西、湖西地区;一支是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活动于津南、鲁北地区;一支是山东纵队,主要活动于鲁中、鲁南、胶东、清河地区*《郭洪涛回忆录》,第138—139页。。前两支均主要属于115师。这样115师和山东纵队就构成了中共在山东的武装力量。为了加强对部队的统一领导,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及中共北方局决议:由于陈光在军事上、罗荣桓在政治上均难形成中心,山东缺乏骨干,拟派徐向前前往,并派朱瑞担任政治委员*《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第871页。;4月,进一步决定由徐向前、朱瑞以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名义,统一指挥张经武、黎玉、陈光、罗荣桓、萧华及彭雪枫各部队*《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第876页。。6月,徐向前、朱瑞奉令离开冀南到山东,出任第1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55页。,并在8月正式对外宣告。也在8月,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朱瑞、徐向前、郭洪涛、罗荣桓、黎玉为委员,朱瑞兼书记,统一领导党政军民工作*《朱瑞在山东》,第227页。。
八路军第1纵队虽然理论上统一指挥山东境内的中共部队,但实际上只指挥了山东纵队*《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第201页。。1939年10月,第1纵队与山东纵队领导机关合并办公*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109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如徐向前所述,在于“陈光部、杨得志部、萧华部等,均独当一面,距离我们较远,又能同党中央和总部直接联系,因而相对保持其独立性”*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640页。,另一方面也与115师的性质密切相关。由于山东纵队主要活动在鲁中、胶东、清河等地区,115师进入山东后,选择活动于山东纵队力量相对薄弱的鲁西地区,并进入鲁南山区,创建鲁西、鲁南根据地。这一地区临近河南、江苏、安徽等华中地区,而按照毛泽东的战略计划,华中正是115师准备发展的方向*《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第205页。。因此,虽然山东纵队正在努力走向正规化,但其作战任务仍是开拓与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更接近地方武装;而115师则有进一步向南转移的可能性,性质上仍是野战正规军。第1纵队要领导两种不同性质的武装,自然会存在问题。
除了指挥的不统一,115师与山东纵队在财源、兵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115师刚刚到山东,筹集给养困难,山东分局将胶东筹到的35万元,拨出20万元*《郭洪涛回忆录》,第148页。。另外,抗战时期,中共正规军一般担负着开战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的重任,之后培育地方武装来巩固根据地,因此一般先有正规军后有地方武装。而在山东,先有了具有地方性质的山东纵队,后进入了正规军115师。而且山东纵队此时处于由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过渡阶段,自然成为正规军115师补充兵力的重要来源。例如,第一期整军中将挺进支队,第三期整军中将第6支队、苏鲁支队都先后调归115师。此外,地方武装中也划出三、四分区共约8000人、枪5600余支*《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6辑,第129页。。仅1940年,山东纵队就拨给115师3万余人枪*《历史的回顾》下册,第650页。。
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共中央要求115师注意帮助山东纵队实现正规化,加强两支部队间的交流,并强调“使山东纵队正规化是你们的共同任务”*《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第988页。。1939年12月,中央指示115师从正规部队内抽调2500人枪,编为山东纵队各支队的一部分*《八路军·文献》,第410—411页。。1940年4月,山东省委也要求:“一一五师所属各部队,应协助山纵之整理工作,最近决定由一一五师调10个营级干部及1个主力连、营给山纵,1940年应由一一五师逐次抽调干部及主力连、营给山纵,以逐次改进山纵部队。”*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山东纵队·综合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9页。此外,毛泽东还提议,山东纵队中知识分子较多、干部很多,可以拨一部分给115师,115师则拨一批有军事经验的干部给山东纵队。山东纵队与115师靠近的部队,可与其建立联系,组织干部参观团,吸收经验。*《毛泽东等同志关于加强山东纵队工作的指示》(1940年12月6日),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01-01-0051-015。应该说,这种人员的相互交流,既促进了山东纵队的正规化,也有利于115师的壮大。而且,115师的扩大本身也会给山东纵队以压力,促使山东纵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争取早日成为正规军。通过交流,两支部队也增进了了解,有利于配合战斗,共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
另外,为解决统一指挥问题,1940年6月,徐向前、朱瑞、黎玉致电中共中央,建议保留第1纵队指挥机关,115师归属第1纵队建制,徐向前任115师师长,陈光副之,罗荣桓为政委,山东纵队则改属115师建制。*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131页。但在7月,彭德怀向毛泽东建议:“徐向前任一二九师师长,山东暂由陈光、罗荣桓统一指挥。”*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2页。8月,中央决定115师与山东纵队仍各自保持番号,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纵队、115师师部应靠拢以便统一领导。陈光、罗荣桓参加山东分局为委员,实际上统一军事领导;朱瑞多负山东分局责任,统一党政军工作的领导*《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第984页。。随着徐向前调回延安,第1纵队基本已不存在,直到1941年1月撤销建制*也有观点认为第1纵队的番号在1940年底以后就不再使用,参见史甄:《八路军第1纵队始末》,《军事历史》1992年第1期。。1941年7月,中央军委进一步决定将山东纵队划归115师指挥*《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第1071页。。9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将山东纵队与115师的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七人为委员,罗荣桓为书记。此外,两军的部分后勤机关合并,并采取必要步骤,逐渐做到统筹统给*《八路军·文献》,第695页。。这样,指挥权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山东纵队与115师关系更加密切。之后,随着山东军区的建立与改组,两支部队最终实现了融合。
四、山东军区的建立与主力的地方化
军区、军分区制度是抗战时期中共军事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军区武装包括地方基干队,地区独立团、营、游击队,以及半脱产或不脱产的地方武装(如自卫队、青抗先等),是一种地方性质的军事组织*《八路军·文献》,第592—593页。。军区主要建立于抗日根据地中,“一方面是依照自愿原则,组织自卫队游击队、补充兵员、征集资材、安置伤兵病员,成为积蓄武力机关;另一方面,是指挥军区的基干纵队、支队、游击队、自卫队独立作战,或用以配合正规军作战”*《山纵第三军区政治部翻印论山东军区工作建设的十五个问题》(1941年),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50-01-0010-001。。可以说,军区的建立是中共武装部队的扩大与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建立与巩固的必然结果。军区之下则建立军分区。各军区、军分区均成立军政委员会,作为军区的军事与行政合一的机关,统一指挥该地区中共所有的武装力量*《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上卷,第384页。。
由于山东纵队长期处于从地方武装向正规军的过渡,既要肩负机动作战的任务,又要保卫和巩固各个根据地。因此,为了早日建成正规军,中共中央北方局要求山东纵队“抽调一批有军事经验的干部,协同地方党整理现有的游击队,使之更带有组织性,以发挥其作用。必须在军队掩护下,协同地方党广泛组织游击队,使游击队真正胜任保卫地方任务,使主力从地域性上解放出来,求得最大的机动性”*《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第223—224页。。在1939年第二期整军中,山东纵队开始建立各个小战略区的游击军区及军分区的机构*《八路军山东纵队·综合册》,第346页。。8月,徐向前、朱瑞等拟定建立6个军区:一军区鲁南,二军区鲁西(泰东西在内),三军区胶东,四军区冀鲁边(将来的包括胶济路北小清河分区),五军区苏皖豫,六军区苏皖*《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上卷,第384页。。但因处于战争环境,各地军区的建设情况并不一致。至1942年山东军区成立前,已建成鲁南、鲁西(1941年划归冀鲁豫军区)、胶东、清河、冀鲁边5个军区。另外,鲁中军区也在筹备组建中。
军区及地方武装的发展,不仅从作战任务上帮助山东纵队摆脱地方性,推动其正规化进程,也为其在兵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军区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不断的组织生长培养基干游击队,提高质量,使其逐步升级成为正规军,或有步骤的输送到正规军。”*《山纵第三军区政治部翻印论山东军区工作建设的十五个问题》(1941年),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50-01-0010-001。军区武装虽然多样,但其中的精锐是基干团,而基干团则构成了补充山东纵队的主要力量。因此,不少军区、军分区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整理基干团上*《八路军山东纵队·综合册》,第349页。。1941年,在山东纵队完成第五期整军,实现正规化的同时,“山东已经建立了各个区域的根据地,也建立了军区、军分区的机构”,军区成为各个根据地地方军与人民武装的统一指挥机关,也成为各个根据地积蓄武力、使用武力的机关*《山纵第三军区政治部翻印论山东军区工作建设的十五个问题》(1941年),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50-01-0010-001。。这样,中共在山东就形成了山东纵队、地方武装、民兵自卫队(即人民武装)三个层次的武装力量。
1941年,山东还正式形成了两支正规军并存的局面。山东纵队肩负在山东境内机动作战;115师不仅在山东,还担负转战华中的战略任务。但是,1941年以后,抗战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对山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自然灾害与日军的“扫荡”等原因,中共不得不开始推行精兵简政,并就军队问题发出指示:“在根据地建立时期,集中主要注意力于主力军之扩大与巩固是正确的;然而最近敌我形势改变了,因此目前军事建设的中心注意力,应放在地方军及人民武装的扩大与巩固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12页。山东自然也无法同时供给两支正规军。而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共的战略考虑有了极大的改变。1942年,毛泽东判断:“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第420页。。不仅原来从山东抽调南下的部队返回,甚至毛泽东决定从华中新四军部抽调部队支援山东*《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第468页。。可见,山东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要,115师的任务自然完全转为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山东纵队的关系。
早在1941年11月,为了进一步解决115师与山东纵队指挥权的问题,中央军委便提出建立山东军区,将“山纵所属部队,统划归为地方军,以山纵司政机关为山东军区司政机关,胶东、清河、鲁中、鲁南均成立军区”,115师统一指挥全山东部队(包括山东军区),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并领导全山东军区所属部队(包括民兵),政治上直接归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军区、军分区接受区党委、地委领导*《中央军委关于整编山东纵队问题的指示》(1941年11月20日),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01-01-0056-028。。1942年2月,中共中央进一步要求:“山纵司政改为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并可兼鲁中军区”,并且供给、卫生等机构,均统一隶属于115师*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09页。。朱瑞、黎玉等也同意将山东纵队名义撤销,改为山东军区*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08页。。4月,山东纵队司令部、115师师部、中共山东分局合署办公*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21页。。由于山东领导方面出现了不团结的现象,中共中央为了进一步协调山东纵队与115师的关系,派刘少奇前往指导工作,并向115师强调:“山纵历史短,是地方生长起来的,其任务是坚持本地抗战,与负有全国抗战任务的正规军一一五师不同,应尊重其地方性、保守性。”*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10—211页。对于山东纵队,中央也要求其成为地方部队后要“更多帮助主力军,才能得到主力的更多帮助”*《中共中央关于山纵一一五师团结问题电》(1942年2月21日),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01-01-0063-016。。
在组建军区的过程中,山东纵队开始主力地方化,将所属武装,一部分划归115师,一部分留作机动部队直属山东军区,或留待将来划归115师,大部分划归各个军区,作为基干力量。当山东纵队通过整军使部队向正规军转变时,地方武装也向着基干化迈进,而分化为基干部队和普通游击队两个部分。基干部队“相当于地方武装中的正规军,待遇略同于正规军”,普通游击队则主要是县区武装,“担任保护政府、抗日团体及重要市场,担任地方秩序防匪等敌后任务”*镇江地区茅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小组办公室编:《新四军在茅山——抗日斗争史料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页。。因此,在山东纵队正规化过程中,基干部队成为地方武装向正规军过渡的重要形式。而在山东军区建立过程中,基干部队又成为正规军地方化的主要形态。而且,主力部队地方化后,各个军区既有部分主力机动作战,又有各分区的基干部队,还有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团等群众武装,其武装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1942年8月1日,山东纵队正式改为山东军区,由黎玉担任政治委员,王建安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江华担任政治部主任。山东纵队的司令部、政治部机关一分为二,一部为山东军区的司、政机关;另一部由罗舜初带领组建鲁中军区司、政机关*辛玮等主编:《山东解放区大事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0页。。在各个军区下设立若干军分区。另外,在山东军区的建立过程中,党的一元化领导也得到了加强。中共山东分局和军政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建立山东有力的政治军事领导中心,一切领导集中于山东分局。”*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21页。9月,进一步撤销了山东军政委员会,政治上山东军区由中共山东分局统一领导。同时,各个军区在军事上建立独立垂直的组织指挥系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设立武装部门,成为党集中统一领导地方军及人民武装的公开军事组织。军区、军分区还要在政治上服从各同级党委领导。*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17页。
1943年2月,黎玉致电中央,提出进一步统一山东领导,115师部机关可合并于山东军区*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89页。。对此,中央军委表示同意,并要求山东分局、115师师直及山东军区速即合并,所有115师及原山东纵队的各旅番号一律撤销,“胶东保留足额的三个主力团,清河一个团,鲁中三个团,鲁南二个团,滨海三个团,共十二个团”*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91页。。3月22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为实现一元化的领导,山东军区与115师合并,罗荣桓担任军区司令员兼115师政委并代理师长,黎玉担任军区政委(后改为副政委,政委由罗荣桓兼任),原115师代理师长陈光调延安学习*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298页。。新的山东军区下辖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6个军区,除保留若干主力团外,其余部队均转为地方武装,以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主要目的。至此,山东根据地的军事指挥达到完全统一,山东纵队与115师实现了完全融合。山东军区也发展成为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建立的5大军区之一*另外四个大军区为晋冀豫、晋察冀、冀鲁豫、晋绥,参见《叶剑英年谱(1897—1986)》(上),第414页。。
五、余 论
游击战是抗战时期中共武装的主要作战形态。山东地区的中共武装由起义部队发展而来,组建了山东纵队,开展游击战争。尽管以正规化为目的进行了整军,但经过了一、二两期整军后,山东纵队“还是处在游击队的高级阶段中,还没有进入正规军的阶段,也就是处在游击队过渡到正规军的过渡阶段中”*《徐向前军事文选》,第69页。。与之相一致的是,山东纵队最早创立的均是并不稳定的游击区。但是,不稳定的游击区是稳定的根据地的基础,“没有大量的发展游击区,不会有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可能,没有很好的坚持的游击区的工作,亦不会有我们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罗荣桓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而广泛的游击战也是建立稳定的根据地的基础。从游击区向根据地的过渡,是与山东纵队由游击队到正规军这一过程相一致的,二者的相互促进,实现了部队的正规化与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为山东军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15师进入山东后,由于在扩军中抽调了一部分山东纵队的兵力等原因,两者确实存在一些矛盾,但这也以压力即动力的方式推动了山东纵队的正规化建设。而且,115师也为山东纵队输入了大量干部资源,并提供了正规军的榜样。更重要的是,115师与山东纵队协作保卫山东抗日根据地,为山东纵队的历次整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可以说,山东纵队的正规化得益于115师的支援,其地方化也离不开115师的帮助。正是由于115师的存在,山东纵队得以转化为地方基干力量,肩负保卫各个根据地的责任,115师则负责山东地区的机动作战。随着山东军区的建立与改组,党对军队的领导也得到了加强。1943年6月,山东军区成立军区临时党务委员会,罗荣桓、黎玉、萧华、罗舜初、陈士榘、符竹庭、李作鹏、梁必业、朱瑞为委员(其中6人来自115师)*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307页。。9月,朱瑞离开山东调往延安,由军区司令员罗荣桓接任山东分局书记,进一步巩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
抗战时期,中共武装的“主力军——地方武装——人民武装”三个层级也并不是等级分
明的金字塔关系,由上到下,层级分明,而是三个相互交融的圆,互有重叠,也可相互转化。从起义武装到山东纵队再到山东军区,实际上就是由游击队转化正规军,再由正规军转化为地方军。山东纵队本身与地域密切相关,与一般的八路军、新四军更倾向于野战的正规军不同,更类似于杨成武所说的“地方正规兵团”*《杨成武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138页。,既是主力部队,也与一定的根据地密切相关,始终带有一定的地方武装的特色。因此,主力地方化就是正规军向地方武装的过渡,在作战中更具机动性,遇战事紧张的时候,又可以立即转化为野战正规军进行作战,而富于灵活性。因此,抗战胜利之后,中共山东武装大量进入东北,一方面源于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与山东武装介于正规军与地方军之间而易于动员并进行大规模作战密切相关。
(本文作者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1)
(责任编辑 汪文庆)
Regularization and Localization——On the Armed Forces in Shandong Are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uo Ning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armed forces led by the CPC included three levels of regular armies, local armed forces, and militias. The three levels are not hierarchical pyramid, from top to bottom, with strict hierarchies, but three circles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overlapping, which can transform into each other. Among them, the armed forces in Shandong develops from the guerrillas belonging to the local armed forces, and the guerrillas set up the Shandong Column and develop to Shandong military region. This process is actually transformed from guerrillas into regular armies, and then into local armies,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handong armed forces of the CPC, and also reflect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CPC armies.
E296;K265
A
1003-3815(2016)-02-00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