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老现象分析及对当前农村发展困境的破解
2016-02-11杜小三
杜小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下乡养老现象分析及对当前农村发展困境的破解
杜小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当前兴起的下乡养老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荒芜土地和空置房屋的利用,还可以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及城乡文明的交融,并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积极作用。政府应积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力度,鼓励农村闲置房屋、土地流转发挥最大效用,将乡村与养老融合,养生与养老融合。
下乡养老;分析;农村困境;破解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庞大的老年群体催生养老模式多样化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养老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不与子女同住,不再只以儿孙为老年生活重心,而是渴望休闲、丰富、充实的晚年生活,追求健康、快乐、个性化的养老。在各种特色养老模式中,到农村居住养老以绿色、生态、健康、低成本等优势,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城市老人的青睐,下乡养老悄然兴起。
一、下乡养老现象的原因分析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生活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儿童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年轻人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城市以其科技、文化、教育优势吸引着他们;而老年人更喜欢到清静、人少而环境质量好的地方,农村刚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一)农村具有养老的环境优势
我们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城市病”: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随着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已成为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在秋冬季节的常态,城市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同时,添加各种有害化学物质的米、面、肉、蛋、奶、油及农残超标的蔬菜瓜果让城市餐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相较城市,农村以其人口密度小、空气质量好、蔬菜瓜果新鲜和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优势,成为许多城市老人理想的养老目的地。
(二)下乡养老实现田园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许多城市人心中都有一个陶渊明式的归隐之梦。在城市辛苦工作几十年,老了归隐田园,农村的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有利于愉悦心情;农村的各种有机绿色食品有利于身体健康;在田间地头种种瓜、摘摘菜,享受自给自足的乐趣,同时适度农作有利于活动筋骨,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养生的需要。一些画家、作家更是将自己的乡村生活安排得诗情画意、怡然自得。
(三)农村养老成本低
中国式父母大多会在子女成年时为他们张罗一套住房,但城市高企的房价让许多家庭背上沉重的供房负担;同时,城市物价逐年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与之相比,农村房价、租金便宜许多,许多老人或把城市的房屋腾出来给孩子们居住,或出租出去贴补家用,既减轻一家人住房的压力,生活成本也比城市低得多。
二、当前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仍然拥有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娱乐的绝对资源,而提到农村,人们依然觉得苦、累、穷及各种不方便。人类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年轻人及孩子渴望更丰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先进的教育、医疗水平,他们会被城市吸引,往城市集聚;同时,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空心村”“空巢村”一年比一年多,农村发展面临各种困难。
(一)空心村增多,农村土地荒芜、房屋空置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农业机械化与规模化种植成为趋势,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人手已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城市工作机会多,收入比传统农业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此外,城市的教育、科技、医疗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也是许多农村父母带着孩子选择城市生活的重要原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数据,由于城镇化及行政村兼并等原因,目前我国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离开乡村的农村居民们留下大量无人耕种的土地、无人居住的房屋,部分村庄闲置率达到了10%以上。
(二)传统耕作文化面临消失的困境
我国从西周时期就进入农耕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中华文明是从农耕文明衍生而来的,这是中华民族的遗传密码。我们祖先发明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体系,中国在生态农业等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今天,反季种植、农药、催化剂……各种为增加产量和收入的手段层出不穷,传统的耕种文化讲究的春播秋收、顺时而作、顺势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已被人们淡忘。化肥的长期使用降低了土壤肥力,抗生素及农药的滥用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三)城乡之间观念、文化差距加大
城市出现以后,频繁的人口流动带来各种思潮、文化的碰撞融合,产生新的文明。相比城市,中国农村历来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一直处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很少,许多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文化延续至今,得不到更新。农村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加上近年来随着农村年轻一代的进城大潮,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城乡之间在婚育观念、教育观念、就业观念、养老观念、医疗卫生观念等方面的差距愈发加大。
(四)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不容乐观
中国2亿多老年人口,生活在农村的近70%。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不健全的农村养老制度、农民的低收入水平、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逐渐弱化等一系列因素都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处于几乎没有保障的窘境,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存在经济来源差、养老保障少、劳动强度大等养老困境,农村老人贫困率发生是城镇的3倍以上。直至今天,农村仍有约19.4%的老人遭受过或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虐待、遗弃,在西部地区这一数字更达到21.8%。
三、下乡养老对农村发展困境的破解
一般来说,选择到农村养老的城市老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助养老。这部分老人把之前生活的城市近郊农村作为养老目的地,既方便城市工作的子女探望也满足自己在农村生活的需要。他们大多租赁离乡农民的空置民房和土地,生活自理并能够保留在城市的所有社会关系。也有少部分老人在农村购置房屋土地,作为自己的生活场所,并成为城市子女的“第二住宅”。二是投靠乡下亲友。这部分老人在农村有老屋,也有亲戚朋友,他们回乡修缮房屋居住,乡下亲友可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一定的照应。三是参加农村养老社区。城市老人们向社区缴纳相应的费用,享受养老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优美的田园风光。
(一)对农村闲置房屋、土地的利用
许多农村居民离开乡村后,在工作或生活的城市买房居住,往往一年只回农村一两次,有的甚至常年不归,留在农村的房屋需要请人照看、维护。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愿意收取租金,将房子出租给下乡养老的城市老年人,还省下请人维护的费用。许多房屋的租赁合同一签好几年,一般租金只相当于城市出租价格的一半或者更低,租户获得使用权并负责房屋的日常清扫、维修、养护,有的还被允许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情况下对内部进行装修改造,增加居住的舒适度。这样,房主得到租金收入且房屋土地有人免费维护,租户以较低价格取得居住使用权利,双方互惠互利。
(二)对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的保护
下乡养老的城市老人们由于体力的原因,同时出于对健康的考虑,推崇绿色食品,一般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生活所需的蔬菜。他们应四时节气播种,不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化肥,不仅保留作物最本真的味道,更将千百年来的传统种植方式延续,为传统农耕文明保留生存的空间。他们的亲身体验对当地农村居民将起到引领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同时,传统农业方式是经过世世代代积累、演变留下的一种非物质遗产,有助于研究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今后,农村种养大户以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下乡养老的人们采用传统农耕方式保留农耕文明,历史与现代,两种方式可以和谐并存。
(三)促进发展农村养老产业
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周边的一些农村,由村委会组织,有闲置宅院的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农家宅院改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养老院,出租给来乡下养老的城市老人们。养老社区为老人们提供餐饮、医疗、保洁等服务,失能老人也能在社区得到照顾。据估计,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这是一个巨大的养老市场。因此,农村养老社区这一模式可以推广开来并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发展项目。农民除了可以得到房屋租金收入还可以在养老社区就近就业,乡村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设施也将逐步得到完善,养老社区还可以为当地养老有困难的农村家庭提供减免,改善农村养老现状。
(四)促进城乡文化的交融
下乡养老的老人居住下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必定对附近农村居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人们的子女、亲戚朋友来探望游玩,也会带来不同的城市文化。城乡之间的这种交流,会有效转变一些陈旧的卫生、婚育、健康习俗,并对当地文化、法治、社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淳朴的民风民俗作为传统文明,也能使人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营养。
(五)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
农村有许多孩子具有音乐、舞蹈、运动等方面的天赋,但农村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一贯较为缺乏,孩子们的天赋也被埋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一些城市老年人下乡养老后,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免费为农村孩子们办周末兴趣班、夏令营,为农村中小学生教授诗词歌赋、绘画、音乐、书法,使农村孩子们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
四、关于发展下乡养老的几点建议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们国家在2000年老龄人口达到10%,而且老龄化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约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4%。西方国家老龄化率从5%上升到10%一般经过40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应对老龄化的社会保障较为完备。而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加之中国人口基数大、政府对养老投入少,养老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城市老人面临如何养老、无处养老的难题。发展下乡养老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养老拥挤的现状,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土地,促进城乡文化的交融,前景可观。当前在发展下乡养老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方便养老人群与城市连接沟通,发展下乡养老的地点一般为城镇近郊,需要具备交通便利、生活供应充足、社会治安良好等条件。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政策,抓紧搞好农村道路硬化和农村交通建设;加大农村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百姓健康的违法行为;不断开发养老产品并丰富农村养老产品的供应,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整治力度,打造平安、祥和的乡村。
(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
农村发展落后导致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国家以往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水平较低,很多村级卫生所连常见病都无法诊治。开发下乡养老,需要政府引导,充实乡村的医疗力量。要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人才到基层,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鼓励民间医疗机构加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体系,解决老年人在农村养老的看病问题。
(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村闲置房屋、土地出租出让
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电视、宣传册、网络等广告宣传的作用,让城市老年人认识到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人放心接受这种养老方式;鼓励离乡居民出租出让闲置房屋、土地,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益。
(四)加大对农村养老社区的指导、监管
农村社区养老和城市养老一样,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素质。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投入,培养一批懂得养生护理的从业人员,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既能解决老人的实际问题,又能提供就业机会。加大对农村养老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老年人权益。
[1]胡泽学,李琦珂.关于中华农耕文化现实价值的思考[J].古今农业,2015(2).
[2]白然,田敏娜.乡村养老旅游产业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
责任编辑:杨静
C91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6.31
1009-6922(2016)06-100-03
2016-10-20
杜小三(1975—),女,四川乐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