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的学理性批判研究

2016-02-11常旭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

常旭

(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历史虚无主义的学理性批判研究

常旭

(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卷土重来,流毒甚广。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首先是个理论问题。因此,在政治话语层面作价值批判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理研究,加强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协调配合以形成合力,对其认识论根源和思维方式以及其虚无历史事物的具体实例进行点线面的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认识论根源;思维方式;历史事物

在我国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采取形而上学的“极性思维”解构历史,在历史研究中,拒斥阶级分析法,崇尚抽象人性论,推崇“人物重评说”“零度写作论”,以此达到重构历史的现实目的。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首先是个理论问题,因此,在政治话语层面作价值批判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理研究,加强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协调配合以形成合力。

一、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思维方式的批判

(一)坚持历史决定论,反对任意选择论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根基是唯心史观,它主张历史的任意选择论,用历史的偶然性否定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决定论,这种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决定论,它坚持历史发展具有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即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是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由自身主要矛盾所决定而表现出来的那种确定无疑的发展趋势”。历史偶然性是指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历史的发展过程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使其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在历史发展中,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纯粹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之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决定论认为历史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能性空间,供主体进行选择,但这种选择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前提,即要受到主体自身状态、既定的客观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其他从事活动的主体的制约。同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人与历史的关系是主体客体化、对象化和客体主体化、非对象化的双向辩证统一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舞台“剧中人”,这构成了历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因此,历史并不是任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二)坚持历史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极性思维”解构历史

历史具有客观性、整体性等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观察历史现象时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却采取形而上学的偏执思维方式看待历史,“仅仅看到历史的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不清历史的主流与支流、现象和本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首先,历史本质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历史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决定历史现象的内在依据。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分析历史时,一定要深入到现象中去剖析本质,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看事物必须要看它的实质,……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其次,历史的主流是由历史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它决定着历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历史的支流是历史的非本质的、非主导的方面,对历史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用。主流决定支流,支流对主流起干扰作用。所以必须把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支流作为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坚持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事物,反对利用全球化浪潮宣扬超然的客观主义

首先,在全球化浪潮下,历史观仍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巨系统,包括多种子系统,子系统中又包括许多要素,各要素之间又有着复杂的联系。其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而历史观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经济基础决定。所以,经济利益不同的阶级持有不同的历史观。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人类冲破互相隔绝状态而进入相互联系的过程,是一个以科技全球化为龙头,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多层次的复杂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国家间共同问题的增多,促进了合作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世界大融合,从而导致了意识形态分歧的淡化。但是,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仍然没有消除。正如毛泽东所预测的那样:“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所以,全球化浪潮下的历史观仍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仍然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其次,“价值中立”的客观主义根本不存在。在阶级社会中,“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历史观,任何人都要站在一定阶级立场上分析历史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1872年第2版跋中指出:“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去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因此,历史虚无主义者所标榜的“客观叙事”在本质上是不客观的,在这表面“公正”的面具下无处不蕴藏着带有阶级偏见的、情绪化的评价方法。他们先在头脑中形成对历史现象的定论,然后再去寻找为其错误观点服务的支撑史料,编织出内在联系的思想整体。诚如马克思批判鲍威尔的思辨哲学时所说: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只是“以思辨的黑格尔的形式恢复基督教的传世说。”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历史评价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历史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做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历史事物的创造者,而把客观具体的历史事物看做只是一般这个独立存在的评价的简单形式。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扑朔迷离、一团乱麻的状态中发现规律。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考察历史的的基本分析方法。它强调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全面分析阶级状态,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从而找到社会发展规律。然而,过去我们在利用阶级分析法时,对其产生片面化理解,有严重的脸谱化倾向,刻意突出历史正面人物的“高、大、全”与反面人物的十恶不赦的鲜明对比,片面利用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档案资料分析历史,损害了这种分析法的科学性和群众基础。但这种误用绝不能成为否定阶级分析法的借口。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从国际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干预和文化渗透,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仍然险峻;从国内来看,我国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阔步前行,改革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接踵而来,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仍要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作如实的叙述和具体的分析,不虚构事实。对前人不苛求,也不溢美。”诚如江泽民所言:“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分析法。这种观点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在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要十分注意警惕和防范对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

二、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具体实例的批判

研究被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的具体历史现象,可以使认识具体化,从而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一)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主体的片面评价

历史虚无主义者无不情绪化地评价历史人物,在其报复心态的左右下肆意贬低近代以来英雄人物,赞扬反面人物。“单凭愤慨。单凭怒气迸发。不管多么正义都毫无用处,这里需要的是论据。”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此,还历史人物之本来面目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关于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无产阶级的领袖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产物,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成为领袖的人们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毛泽东是一位历史巨人和伟大的探索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缔造者,是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在我党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件直接由毛泽东领导完成,而推动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以毛泽东完成的前两件大事为基础。他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仍然影响、教育着每一个中国人,深受人民的爱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永远怀着深深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新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许多历史性课题仍然是当代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坚持毛泽东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毛泽东晚年由于险恶的国际环境和对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犯下了一些错误,尤其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是,任何政党和个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和历史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主张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偶然性,抓住必然性,倡导错误可免论和错误难免论。所以要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攻其一点,不留全余。“要是我们党一听到资产阶级诽谤我们党的领袖就同意他们,丢开社会活动,那就要出大亏,就会使无产阶级受到损失,使无产阶级的敌人拍手称快。”所以,“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不能丢。丢掉这个旗帜,实际上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大部分的历史。”基于此,我党在《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评价的科学性,赢得了我国建设发展的安定团结的国际国内环境。另一方面,“工人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的人。他们犯了错误。党就去纠正这些错误。”敢于公开自己的错误,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科学评价毛泽东是为了总结经验,团结一致向前看,“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在理论层面上,要处理好现实与文本、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站在不加引号的左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层面上,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强调民主监督,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选好接班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关于对孙中山的评价。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反映了旧中国的现实矛盾,这场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同时,这场革命还有极其深远的世界影响,“因为它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孙中山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一生都立志于国家的民主和富强事业,期待彻底改变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面貌,使其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他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代表了那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想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牢笼的现实要求。其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方针,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因此,可以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后继者提供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其历史地位不容诋毁和践踏。最后,关于对蒋介石的评价。考察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关键看他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是否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他的实践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蒋介石虽然在抗日战争中作出联合中国共产党、共同抗日的举措,但这只因为日本侵华已经侵害了以他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在抗日战争中“不愿抗战”、“消极抗战”的态度以及制造三次反共高潮和战后公然挑起内战等行径足以证明他的反动本质。蒋介石是旧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这个统治阶级代表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如果歌颂他的“丰功伟绩”,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丧失了必然性,革命成果也付之东流。

(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客体的片面评价

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要从物质的各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是设计种种联系塞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而且一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历史工作者本应凭借应有的学术操守和社会责任,从实际出发研究历史,切忌主观臆断,曲解历史客体,或者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或割裂历史背景,孤立、片面地看待历史,或将史料肢解、断章取义,滥用史料。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抗争时期的游击战策略本质上是“游而不击”,借机夸大地盘。这种观点是割裂具体历史背景来虚无历史的典型例子。战略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局问题,是党在某一整体阶段内提出的革命总路线和总任务,是“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策略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局部问题,是“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实力相差悬殊,中国共产党采取游击战策略完全符合战争的客观规律,战争结果和歼敌人数已经证明了这种策略的正确性。另外,有人认为毛泽东删去由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概括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四化”中“民主化”的做法“显然不能说是正确”。这种观点显然是在滥用史料。其实,毛泽东在张闻天之前就已经提出“四化”的概念,毛泽东其后用“三化”来代替“四化”只是使“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更加科学严谨,并无轻视民主之意。再如,有人抽取1958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中的讲话片段,断章取义,得出毛泽东对于“大跃进”中死人的结果早有准备的结论。其实,纵观讲话全文,毛泽东只是提出如果再这样不断增加指标的话,将出现死人的结果,“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只是一种对极端后果的假设。对于这种做法,列宁曾做过鞭辟入里的表述:“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选的,那么,它们就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枯,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在我国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采取形而上学的“极性思维”解构历史,在历史研究中,拒斥阶级分析法,崇尚抽象人性论,推崇“人物重评说”“零度写作论”,以此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动摇党的领导地位,损害社会主义国家稳固。因此,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决定论和历史辩证法,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事物,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具体实例的批判。

[1]常旭.论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及本质特征[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

[2]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3]李芳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

[4]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9]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胡华.中共党史人物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1]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高王凌.新民主主义中没有民主的概念[J].炎黄春秋,2012(04).

[14]JungChang.JonHalliday,Mao:TheUnknownStory,NewYork:AlfredA.Knopf,2005.p.439.

[15]龚自珍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杨静

B08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6.23

1009-6922(2016)06-72-04

2016-10-15

常旭(1987—),男,辽宁沈阳人,回族,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2016年六盘水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思潮多元视阈下培育六盘水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限度和求解路径研究——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项目批准号:lpsskl-2016-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