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底线思维”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2016-02-11李真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底线思维底线思维

李真真

从“底线思维”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李真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此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行。“底线思维”既源于习近平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宏阔的战略思维,又源于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键是学习他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领导干部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底线思维”;治国理政;改革发展;忧患意识

“底线思维”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在2013年初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同年7月份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今年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给广大党员干部划出了四条底线,即“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并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在其治国理政的具体运用当中,“底线思维”作为一种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政策制定中,它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一起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体系。学习“底线思维”,对于领导干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底线思维”的基本内涵

(一)“底线思维”的历史内涵

“底线思维”虽然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种工作的方法论提出的,但是追根溯源,它却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先哲的经典著述当中蕴含着“底线思维”的丰富思想。最早在《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当中,对于“忧与乐”、“安与危”、“生与死”等人生价值的论述体现出“底线思维”的深刻内涵。如孔子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些先秦著述可以说是古人对于“底线思维”的高度凝练与概括。

除经典著述外,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在为人处世、从政为官时,运用“底线思维”取得人生成功的典例也不乏见诸史籍。汉代名臣张良,在辅助刘邦成就大业之后不居功自傲,不为名利所动,坚守自己的做人底线,方得善终。唐代名臣魏征在朝堂之上以严词劝谏唐太宗,恪守作为一名谏官的底线,终成一代名臣。北宋中期,王安石得神宗皇帝器重主持熙宁变法,以司马光、苏轼为代表的旧党因政见不同,拒绝高官厚禄,集体请辞中央,反映了北宋士大夫阶层坚守政治原则的高风亮节。清朝名臣曾国藩曾说自己平生“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一生始终以一颗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底线,同时告诫身边人,官商交往要有“底线思维”,做到相敬如宾,树立正确的择友观与交友观。以上种种无不体现出历朝历代一些优秀的人物在为官、为人方面的“底线思维”。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重视用“底线思维”思考、解决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为使全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提醒全党高级干部保持警觉:“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怕风波就不能做人。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波,有大风波,中风波,小风波,我们不要怕风波。”在六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在《结论》报告中用了很长的篇幅专门列举了17条未来有可能会出现在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困难事项,并且号召全党做好迎接最坏情况出现的思想准备。这可以说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底线思维”的最好诠释。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为底线,并且作出了一系列科学判断,如“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江泽民又多次强调,“有备才能无患。要充分估计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对各种可能性都应该预作考虑,预为准备。”[1]胡锦涛也指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3]由此可以看出,“底线思维”自古至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础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运用和发展。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去正确认识“底线思维”,对于准确把握它的深刻内涵,增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主动性和坚定性,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

1.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正确理解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原理。按照这一原理,某物之所以是某物而不是他物,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特殊的质。但如果由量变逐渐积累导致质变,某物就会变成他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各项改革时,高度重视这一原理,牢牢把握改革的底线,防止由于改革过度而出现质变,从而体现出高超的治国理政智慧。

2.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当前中国各领域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清醒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定位改革思路,科学研判未来命运,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看待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

3.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遵循辩证法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尤其要对不利的一面预估风险。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运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积极稳妥地化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出现大的问题。

4.正确运用“底线思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人片面理解“底线思维”,认为坚持底线就是不犯错误,表现在工作中便是为官不为,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其实,“底线思维”不仅要求领导干部为人做事讲纪律、守规矩,还要在保证不跨越底线的同时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地工作,有勇气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对工作的高线追求。

二、治国理政中正确运用“底线思维”的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今天,仍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党内党外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改革方法论,“底线思维”这一科学思维方法的提出对于当前各项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从世情出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打破了原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面对中国崛起的现实,西方国家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妄图在国际上用舆论牵制中国。这些国家从经济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等领域明里暗里遏制中国的发展,间接造成了我国南海地区紧张局势。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需要运用“底线思维”对当前形势作出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二)从国情出发

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经济组织多样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利益格局调整,利益分配的失衡,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混乱等。这表明,我国发展正进入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阶段。因此,需要运用“底线思维”充分正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科学预估在今后发展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准确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挑战、科学破解难题。

(三)从党情出发

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八大斗争”以及“四大考验”,形势可以说复杂而严峻。一部分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从而导致了各种触目惊心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作为在中国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培育“底线思维”,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不断推进。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底线思维”的具体运用

(一)意识形态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重塑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旦思想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反映在实践当中。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底线。一旦超越了底线,中国的社会性质就变了,这是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近些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解读历史的方式否定党的历史、历史人物,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还有一部分人宣扬西方的宪政民主,将西方的政党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等政治制度超历史化、普世化,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另有一部分人质疑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认为已偏离了社会主义,施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是经不起历史和时间考验的。在庆祝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进一步说,“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底线,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质的根本保证,是各项改革顺利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强大动力,是对各种质疑声的有力回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发展领域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诸多民生难题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作出了系统部署,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一次全方面、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因而在改革进程中如何管控风险、守住底线,便成为决定各项工作成败的前提。

1.必须以民生福祉为底线。改革初期,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从而形成了一种粗放型的发展体制和方式,导致其他领域产生了一些短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毁坏,社会建设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相对匮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民生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2012年11月15日,他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朴实地说道:“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底线的意思,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改善民生。无论是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还是在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中,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领全局,都是以民生为根本的突出表现。

2.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底线。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近些年来,社会上围绕医疗、拆迁、环保、官民冲突等矛盾焦点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影响了当前稳定的大环境。稳定是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任何工作都将难以为继。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他还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有序。”从中可以看出稳定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当中的重要地位。

3.必须以防范风险为底线。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折时期,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化解过剩产能压力、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企业效益下降压力等等,面对这样的现实,习近平指出,“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要实现更好发展,必须更好分析形势和环境,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更好把握宏观经济大势,更好应对挑战。”今年9月在G20峰会上,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习近平从“底线思维”出发,做出了三点分析,他认为,“一个基本判断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发展不平衡问题远未解决,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渐显现。”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强调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这样的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以及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就是基于一系列分析和预估后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是“底线思维”在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成功运用。

(三)从严治党领域

十八大以来,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党内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并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新高度。

1.必须守住做人处事的底线。《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习近平十分重视党内的道德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他深刻指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在2010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曾提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为领导干部做人、做官、做事明确了方向。

2.必须牢牢守住党纪国法两条底线。党纪和国法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严守的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作为有着88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要做到自上而下从严、有效的管理,必须依靠党纪国法这两条不可突破的底线。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同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24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法规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从十八大以来近4年的时间里,中央共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50部,这正是因为中央深刻认识到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也是习近平在从严治党方面“底线思维”的具体体现。

(四)外交领域

自2013年3月当选为国家主席到2015年12月间,习近平先后出访近20次,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新倡议,初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习近平外交战略。在分析国际局势时,习近平指出,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并提出了“五个充分估计”,即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对外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习近平始终注重划出红线,亮出底线,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坚持独立自主的底线。在关系到台湾、西藏、香港等国家核心利益、民族根本利益面前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决不允许他国干预中国的内政,侵犯中国领土完整。这一原则自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开始就严格坚守。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充分运用“底线思维”,提出了“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政治理念。他指出,“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反对,不能让其以多样性的名义大行其道。这是政治底线,不能动摇。……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正是基于“底线思维”的正确运用,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虚怀若谷的伟大胸襟,从而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从内部团结中华民族,早日实现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指明方向。

2.坚持和平发展的底线。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和重申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他表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第一次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后来在多个场合,他又从不同角度多次阐述这一理念,他认为各个国家“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希望各国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基于这样的原则,从和平发展这一底线出发,我们实行了“一带一路”战略,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而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2.

[2]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6-06-06.

[3]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责任编辑 刘晓明)

李真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讲师,博士(邮政编码 250100)

D2-0

A

1672-6359(2016)06-0055-04

2016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课题(2016s02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底线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社会保障制度中人的尊严问题不容忽视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