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问题刍议

2016-02-11韩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态型小城镇城镇

韩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组织人事处,河南 郑州 450042)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问题刍议

韩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组织人事处,河南 郑州 450042)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国外在建设生态型村庄、小城镇、城市方面进行了较早实践。近年来,我国对建设生态型城镇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生态镇、生态县、生态市等不同层次建立了一批示范点,但国内的这些实践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我国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中,厘清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型小城镇;循环经济;总体思路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循环经济原理运用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可以避免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农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朴素的、符合循环经济思想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小城镇作为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部分,通过科学规划,进行系统及子系统的优化,使原有的开放式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运行方式转变,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减少向自然界排放废物,实现小城镇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

一、建设生态型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小城镇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的需要

(一)生态型小城镇的内涵

生态型小城镇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它不同于传统小城镇以掠夺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繁荣,而是非掠夺性的。生态型小城镇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和生态哲学,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公平、平等、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重视城乡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新文化的创造。因此,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生态型小城镇应该是生态健康的小城镇或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小城镇,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与关系和谐的城镇生态系统。

生态型小城镇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性的城镇生态,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社会的协调。生态型城镇中的“城镇”不是一般概念的城镇,而是以一定的区域为条件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人、自然与城镇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城镇。生态型城镇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生态化发展过程,是一种生态新观念、新经验、新秩序和新文化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自然发展进化的过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应该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生态型城镇是人类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城镇的发展演变必然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自然本体论”城镇。这些城镇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形成的、在自然因素完全决定和支配人类定居区域演变的特定情况下的城镇表现形态。二是“人文本体论”城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的因素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城镇的存在和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生态本体论”城镇。当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逐步成为一种和谐、均衡的系统,三者的协调发展才会带来整体的兴旺和繁荣,这些城镇就是生态型城镇。从以自然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为本,是城镇发展进程中的三次重大飞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生态型城镇既是人类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逆转城镇化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产物和必然趋势。

(三)建设生态型小城镇须遵循环经济原理及城镇发展规律

我国小城镇现有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以建制镇为例,平均每个建制镇的常住人口不到l万,基础设施达不到适度规模,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贸易、教育和房地产等以人口和经济的集中为前提的行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全国建制镇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63%,平均每个建制镇道路长度15公里,排水管长度10公里,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雨水由地面直接排放。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并加大了治污难度。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及城镇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镇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以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避免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再次发生。

二、循环经济是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核心思想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线性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形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特征;而后者则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效果。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四类主要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运动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应当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三、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总体思路

(一)转变两种模式

一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二是转变消费环节模式。转变这两种模式既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关键所在。在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过程中,逐步将以往的传统粗放式“单向型”“线性型”城镇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的“闭环型”“效益型”发展模式。同时,还要营造一个绿色消费的环境,制定合理的绿色消费政策和规章制度,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循环经济服务业体系,激发和引导消费环节的变革。

(二)强化三大功能

一是优化生态环境,使之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二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使之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进一步强化;三是强化循环经济能力建设,确保上述两大功能具有可持续性。

(三)构建四个体系

1.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涉及三大产业,即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应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条件的要办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2.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城镇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第一,水系统。水是城镇的命脉。长期以来,不少城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破坏了良好的水系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往往困扰着城镇的发展,制约着城镇的生态化进程。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必须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要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水。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研究使用好“中水”。要树立“亲水性”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第二,能源系统。能源是一个城镇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再生能源。鼓励用户使用沼气,充分利用太阳能,在建设房屋时,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有地热的地方,发展地热能;在有风力资源的地方,发展风能。第三,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相关部门要在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从保证小城镇交通运输安全与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出发,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在建设小城镇时,应注意做到把路修好,把树栽好,把房子盖好,把清洁卫生抓好,把安全搞好。第四,建筑系统。建筑的设计者与施工者应采用新型环保建材、新的建筑工艺技术,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特色,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系统应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

3.生态环保体系。第一,生态建设。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应做到乔木、灌木、花草科学搭配;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多品种、多样性、多层次;充分利用光、热、土、肥、气等资源,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环境。在小城镇外围还可种植成片的树林,充分发挥树木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储备水源、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第二,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型小城镇要搞雨污分流,对污水的处理要走“大、中、小、微”结合的路子。小城镇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要在“小、微”上做文章,应大力发展沼气,采取厌氧发酵的办法处理污水,成本低,效果好。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利用。同时,人畜禽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后,其沼液、沼渣、沼肥可代替化肥、农药,是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重要资源。要高度重视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将城镇生活垃圾管理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程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第三,自然灾害预防。小城镇建设选址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造成城镇发展屡受自然灾害的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的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小城镇建设不要占用河道、河床等等。

4.社会事业体系。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整体推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注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要加强生态文化和社会公德教育。不少国家把维护生态、保护环境作为后代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倡导对全人类的环境责任感。我们应向公民普及生态文化和社会公德知识,提高公民生态文化意识,使公民养成良好的生态文化道德行为习惯。

上述每一个体系都应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建设,四个体系之间又可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圈。这个循环圈又可与周边的农村形成循环,还可与邻近的城市形成循环。这里所讲的循环经济圈既有实体循环,又有虚拟循环。在实施过程中,要使循环圈畅通运行起来,还要解决连接技术问题。

(四)搞好五项设计

1.规划设计。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资源、气候、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生产生活都有所不同。因此,小城镇的概念规划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根据上述差异,体现不同的风格特色。第二,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进行设计。第三,做到“六个结合”“六个注重”,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外国经验与民族传统、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放潜能的有机结合;注重历史、注重传统、注重文化、注重特色、注重生态、注重环保。第四,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不能认为把农民转入城镇,建一些企业、修一些马路、盖一些房子,就是城镇化。一个生态型小城镇必须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否则,小城镇发展起来也是有镇无市,没有生命力。同时小城镇自身各种功能区的建设也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环境设计。这里的环境设计主要是指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的主要思路是结合小城镇的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和优化小城镇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林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小城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保障和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住区设计。应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形成由生态型建筑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人工环境以及包括文化、道德、法律和人的精神状况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利用节能、低耗、无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造成化学污染、危害身体健康的产品;减少家庭能耗及废物排放,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应用循环经济理念、生态技术,实现对天然资源的完全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绿化率,优化住宅区环境布局。针对我国国情,对农村小城镇住房的设计不能照搬城市住房设计的思路。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有特色,有味道。二要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做到舒适、美观、卫生、适用、隔热、保温、通风、节能,不浪费空间,不浪费土地,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发展生态庭院经济。

4.产业设计。城镇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是污染和废物的主要产生者。因此,如果城镇的设计能够少消费资源和少产生污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接近生态化的目标。生态型城镇的产业设计应有利于物质循环的完整性。从这点来看,城镇产业结构应该充分多样化,围绕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产业链。当位于产业物质循环回路某一环节的企业难以获得正常回报时,为保障循环的进行,政府应给予补贴或其他形式的帮助。政府应按照建设生态型城镇的标准和要求来布置新产业,建立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构建由生态型科教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镇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化的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安全优质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工业、生态建材、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微生物、信息工程、软件开发、人才培训、文化娱乐、生态旅游与休闲等产业,以及科研基地、示范基地等。相关部门要把推行ISO14000认证作为生态型城镇建设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5.景观设计。生态型小城镇的景观设计要与生态型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同时进行,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把观赏价值与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效益结合起来;与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把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动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张彦华]

F299.2

A

1671-6701(2016)04-0088-04

2016-05-01

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162400410568)阶段性成果

韩辉(1971—),女,河南郑州人,研究生,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组织人事处副处长,经济师。

猜你喜欢

生态型小城镇城镇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文化边城镇远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人口与就业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高磷对矿山生态型水蓼磷富集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