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研究

2016-02-11王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王艳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山东 日照 276800)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研究

王艳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山东 日照 276800)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要摆脱过去的发展方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要调整旧的经济结构,进入一个新的经济结构;要摆脱过去的动力结构,找到新的动力源。新常态提供了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新机遇,曾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增长动力正在消退,而改革、消费、创业创新、开放、“互联网+”正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常态;经济增长;新动力

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自此之后,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背景,主动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1.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9~2013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8%,而世界同期是2.8%,对世界GDP贡献率超过20%。从整个世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都会出现经济增速“换挡”现象。如日本、韩国等在经历了二三十年8%以上的高速增长之后,都切换到了4%左右的中速增长。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还有一定的空间,发展潜能巨大而持久,因而经济增速不会从高速直接转向中速,而是转向中高速。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增长会更平稳,而且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具有可持续性。

2.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第一大产业,由投资、出口主导的需求结构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06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比自2010年开始连续6年下降。居民收入增速高于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增速,居民收入占比不断上升,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

3.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资源环境要得到有效保护,民生要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要得到提升,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这就要求经济增长动力必须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新动力。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消退

1.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大。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丰富的资源能源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但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粗放式发展,在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1.6%,但消耗了全世界21.3%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资源产出率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这种高能耗导致我国雾霾问题日益突出,如2015年北京雾霾天达半年,重污染天数超1个月。

2.投资增长的潜力大幅下降。21世纪以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2010年高达66%,对我国迅速走出金融危机、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是目前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光伏、太阳能等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钢铁产能过剩达30%~40%,水泥产能过剩达60%,光伏电池产能过剩高达95%,房地产库存也在不断增加。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比较发达的程度。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投资的边际效用也在不断递减,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难以维持。

3.出口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发达国家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制造业开始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凭借低成本的禀赋条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业,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强。1981年到2011年之间,出口平均增速在15%以上,2006年至2011年的平均出口依存度高达29.6%[1]。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开始了再工业化进程,中国土地、原材料、环保、劳动力、资金、物流、知识产权等国内各种要素成本快速提升,印度、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替代作用不断增强,因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自2012年以来我国出口已连续三年维持个位数增长,2014年出口增长率仅为6.1%。

4.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较大,人口红利为生产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同时也提高了消费和储蓄水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然而,随着我国人口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新阶段,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尽管中国仍属于劳动力总量大国,但近年来劳动力总量的增速已明显放缓,甚至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即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4.4%,比2010年微降0.1个百分点;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预计到2030年人口红利将衰减为0,2050年总的人口抚养比将达到62%左右[2]。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劳动力的数量优势与低成本优势都将不复存在。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形成

1.全面深化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政府不干预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由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参与市场本身不能解决和解决不好的问题。第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政府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严格按照“三张清单”办事,明确政府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第二,金融改革。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进行金融改革。一是发展民营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仅靠国有银行是远远不够的,国外的成功经验就是发展民营银行。我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已先后开业,这标志着我国民间资本正式涉足银行业,开始探索“以小对小、以私对私”的融资之路。二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桥头堡,对金融改革意义重大。2015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存款保险条例》,存款利率的高低成为储户选择银行的唯一标准,这对民营银行是一种“增信”机制,将有利于民营银行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三是创新融资模式。P2P、众筹等融资新模式成为完善金融体系、填补信贷空缺、弥补中小企业融资缺口以及缓解民间资本投资需求的重要工具。第三,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明确国有企业的职能定位,处理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打破行政性垄断。同时,国有企业要积极进入民营企业不愿进入和无力进入的领域,如公共产品、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领域,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责权利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寻找创新机遇中树立品牌,或通过兼并重组提升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动力。第四,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工商、税务、质检“三证三号”变为“一证一号”,将企业年检制度变为企业年报公示制度,将经营场所由“一照一址”变为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变为后置审批,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事效率,放宽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商事制度改革不仅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而且将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新动力。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进行举世瞩目的消费大升级。在中国大批本土品牌的服装鞋帽行业破产的同时,西班牙服装巨头Zara与日本服装巨头优衣库两大品牌却在中国攻城略地,深受年轻人和中产阶级欢迎,赚得盆满钵满。中国人每年海外采购的规模达到六七千亿元,而且一直在增长,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潜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很多基础性的商品消费还未被很好地满足,究其原因就是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有效供给水平。

2.扩大消费需求。新常态下单纯靠投资与出口拉动GDP的模式已不可持续,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便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第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1992~2008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68.7%下降到57.2%。尽管从2009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逐年回升到2014年的63.3%,但该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适当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中的比重。劳动者的报酬过低,会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其创造性,导致广大中低收入者缺乏消费能力,不利于扩大内需。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适当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企业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第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是0.69,而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是0.85,也就是说增加同样的收入,农民会拿出更多的钱来消费。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第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社会保障水平明显偏低,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和低收入阶层还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这就迫使居民优先考虑医疗、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支出,从而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动机,压抑了居民当前消费增长。因此,必须继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居民解决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3.激励创业创新。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为此,我国出台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为创业创新扫除了障碍,释放了创业创新的活力。第一,大众创业。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之下,“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正在不断健全,很多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都加入到了创业大军,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越来越多的创业活动不仅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给经济增长带来持续活力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持久动力。第二,技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政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但技术创新是核心。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进而提升我国的技术实力。2014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09%,总投入规模为1.3万亿,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人员规模居世界第1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成果产出持续扩大,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5件。

4.全面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和国际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打造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国际多领域共同繁荣发展,必能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一带一路”战略与自贸区建设就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决策。第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在产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产业合作的需求非常强烈,势必将促进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与产业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不是单纯地“走出去”,而是要在鼓励资本“走出去”的同时,继续重视资本“引进来”。另外,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园区建设也非常重要。加快建设一批在对外经贸合作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经济园区,使其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抓手。如西安打造的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是国内首个定位为承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园区,拓宽了欧亚各国合作的空间,推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二,落实自由贸易区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目前,中国已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随着中韩、中澳两大自贸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我国多项自贸区谈判已经提上日程,并有望在2016年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必将带动新一轮贸易的发展,这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实施“互联网+”战略。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给餐饮、医疗、传媒、通信、教育、旅游、金融等传统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互联网+”既是一种思维,又是一种发展趋势,它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将会产生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全新的平台、产业和形态,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催生“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的顶层设计,将创造数以万计的价值。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乃至重构一些传统行业,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又是新的增长动力。

[1]刘伟.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发展新策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

[2]赵昌文,许召元,朱鸿鸣.工业化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与实践,2015,(6).

[责任编辑李孝敏]

F124

A

1671-6701(2016)04-0050-04

2016-06-01

王艳(1983—),女,山东潍坊人,硕士,中共日照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