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救灾女干部的担当
——记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救灾处李冰
2016-02-11张希
本刊记者 张希
一位救灾女干部的担当
——记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救灾处李冰
本刊记者 张希
凌晨三点多,李冰(左一)仍在统计、整理地震灾害损失数据
2015年4月25日,北京时间14 时11分,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特大地震。地震震中距西藏吉隆县边境43公里,距聂拉木县边境42公里,受其波及,西藏自治区震感强烈,近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这是一场西藏近80年来最大的地震灾害,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最大的地质灾害。
对于刚刚工作的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救灾处的李冰来说,这场特大地震灾害让她经历了一场从未有关的大考。怀着对救灾工作的热爱,这位25岁的年轻女干部,用30个昼夜在自己的岗位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4.25”地震发生后,救灾处的其他两位同志奔赴一线。搜集信息、汇总灾情的工作就落在了李冰一个人身上。
随时保持与灾区各县的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灾情发展情况,随时保持与气象、地震等单位的信息交流,这是每天李冰反复要做的工作。为了及时、准确向国家民政部和自治区政府报送灾情信息和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给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李冰连续30天住在办公室,困得不行了就躺在沙发上眯一会儿,饿得胃疼了就吃两口泡面缓一缓。
18个统计表,近六千条数据,涉及经济损失、人员受灾、城乡住宅和非住宅用房损失、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业损失、工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等等,“这么多数据,很多我都不清楚怎么填写,心里急坏了。”李冰边干边学边问,常常24小时昼夜值班统计汇总灾情。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期间,共编发灾情信息、请示、汇报材料近百份,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有效安排部署救灾工作提供了详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为确保“4.25”地震灾害损失情况统计真实、系统,她连续十多天几乎夜夜通宵,对各单位报送的几十万个灾害损失数据进行认真的整理、核对,按地区、按部门对全部数据进行了汇总,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万多字的《西藏自治区“4.25”地震灾害损失核查、评估报告》和灾害损失统计报表等重要材料,为下一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长时间的通宵加班,加上吃饭不规律,有时候一天连一口饭都顾不上吃,李冰的身体严重透支,但她仍然带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一句怨言、没喊一声累、没说一声苦。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由应急救援阶段转入灾后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过渡安置阶段,李冰的工作又加了一项,参与制定“4.25”地震受灾群众过渡期救助办法。
为保证灾区每一位受灾群众都能够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不受冻,最大程度保障他们在过渡安置期能够得到妥善救助,李冰不辞辛苦,到处奔波,反复与日喀则市民政局、各受灾县民政局联系,对灾区每个县、每个乡过渡安置期需要救助的受灾人口数量、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户数等基础性数据进行一再确认和核实。
虽然还在预备党员期间,但李冰始终以一名正式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服务理念,把抗震救灾工作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心系灾区人民,勤奋工作,为自治区民政厅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灾更有大爱、大难尤见真情、危难体现本色。李冰的行为体现了民政人默默奉献、勤于工作的“孺子牛”精神。在灾害面前,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公仆,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如一地为西藏救灾救助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