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建设助推首都民政工作新局面
2016-02-11杨立雄
杨立雄
“四化”建设助推首都民政工作新局面
杨立雄
20年前,我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市民政局工作,虽然只在此工作了短短6年时间,但是它影响了我一生的选择。至今我仍然坚守贫困和社会救助领域,并与北京市民政局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对北京市民政工作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近年来,北京市民政改革措施和改革效果,不仅给全国民政工作者带来启发,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有益参考。
近些年来,面对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北京市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开创了民政工作中的新局面。北京市确立了“民政事业社会化、民政服务产业化、民政工作信息化、民政业务体系化”的“四化”改革目标,探索构建综合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民政工作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方面,北京市从资金、政策、土地、设施、税费、审批等方面加大扶持养老服务的力度,建设100多个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鼓励社会资本经营养老驿站,改革公办养老机构,建立养老产业发展基金,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养老产业品牌。在民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北京市民政局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思想,对事业单位进行“扁平化”改革,撤销多个正处级事业单位,组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事务中心,实现了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除此之外,北京市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签署了推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疏解了民政方面的非首都功能。
今后,北京市民政工作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首先,北京市提出了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短板在贫困人口,这给北京市民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其次,阶层固化和贫困分化加剧带来的利益冲突将会显性化,这给北京市民政工作带来新挑战;最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温饱的追求转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这给民政工作提出了新期望。面对这种形势,希望北京市民政工作者继续发扬勇于改革的精神,发挥政府保障基本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引导社会参与,开创首都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