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地生态:殡葬改革的新方向
2016-02-11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徐富海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 徐富海 丁 朋
节地生态:殡葬改革的新方向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 徐富海 丁 朋
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
6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实行火化、不保留骨灰、不修建坟墓,开启了我国改革丧式、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后来周恩来总理提出从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殡葬改革两次革命论,为殡葬改革推行带来了第一次高潮。
60年来,通过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整治乱埋乱葬,在节约殡葬用地、保护资源环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均遗体火化率接近50%,乱埋乱葬现象得到较大遏制,丧葬陋俗逐步破除,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惠民殡葬政策效果显著,科技人文殡葬加快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出台了惠民殡葬政策,基本实现了基本殡葬服务惠及广大低收入群众,人数已经超过了6亿。总体上看,殡葬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群众基本丧葬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服务民生和移风易俗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近年来,殡葬活动中出现的攀比消费、奢侈浪费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迷信低俗活动死灰复燃,骨灰装棺再葬、修建豪华大墓等丧葬陋习滋生蔓延;殡葬事业发展存在的改革不到位、法制不健全、殡葬服务供给总体不足、殡葬市场监管相对乏力等问题,干扰甚至阻碍了殡葬改革进程,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2016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标志着我国殡葬事业已经迈入殡葬生态文明时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殡葬事业之中,辐射到殡葬活动各环节和殡葬改革全过程,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殡葬改革、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迫切需要,是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殡葬需求的重要途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在这个中华民族寻根祭祖的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殡葬改革60年来的成果,探求未来发展的破解之道,树立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从而营造有利于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