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2016-02-11龙群殷晓彤1南新华2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研究者少数民族新疆

龙群 殷晓彤1南新华2

(1.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策勒县党委党校,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848300)

社会稳定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龙群殷晓彤1南新华2

(1.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策勒县党委党校,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848300)

[内容提要]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对稳疆固疆有重要意义。对其国家认同的意义、状况及原因、对策进行总结和理论探讨,望为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国家认同意义现状原因对策

国家认同问题在各国并不少见,一旦引发认同危机,就会阻碍一国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分裂国家的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基于各民族利益诉求不同,国家认同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疆未来和平发展起代表性和推动性效力,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是亟需重视并长久深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他们国家认同的现状,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都有哪些?下面就当今专家学者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进行概括梳理。

一、“认同”和“国家认同”定义

(一)认同的定义

认同起源于哲学,源于人的自我认知。后由弗洛伊德引进心理学领域,埃里克森在此基础上认为认同就是“我是谁”的回答。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自我构建和内化的过程。萨缪尔·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一位中作了具体解释:Identity的意思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或我们不同于他们。

认同一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引起国内研究者关注,对认同的定义也是基于西方研究者的基础之上,如韩震认为所谓认同,就是我是谁并归属于谁的问题。然而研究者们多在认同一词之前加上定语做出解释,如国家认同、社会认同、身份认同等等。

关于认同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学科领域对其概括,可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人类学领域认为,认同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他者的认可、接受和支持并得以传播,推广和普及,最终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一致的信仰和心理归属的过程。主要强调认同的本质,认同是怎样形成的。二是心理学领域认为认同是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并与他者系为一体的心理过程,主要强调心理趋同的过程,强调个体的直观感受。三是政治学领域,认为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归于某一政治实体的认知,明确“我是谁”这个概念。

由此可见,认同是先由基本的人类学上的认同意识,上升到抽象的心理上的感性认同,再上升为具体的政治性的行动上的理性认同过程。是个人或集体对他者的认可、接受、赞同和支持的过程中推广普及而形成的共同信仰,这种信仰是一个群体对某一文化或政治实体的归属感,并最终明确自己是谁,与他人有何区别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最终的确立就是认同。

(二)国家认同的定义

国家认同的定义多是国内研究者在国外研究者对认同定义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从国家认同维度看,门洪华认为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在国际维度看,国家认同,概括说来就是一个国家与世界关系的反映。就国内维度而言,国家认同是国民归属感及为国奉献的行为,是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治理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国内维度方面,江宜桦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认为国家认同是一个人归属于一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国家特点的心理把握。张宝成从政治学角度做了解释: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对自己所属一国的认知,并将自己利益与国家相连而形成捍卫国家的主体意识。

从概念的解读来看,研究者们对国家认同的定义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动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归属一国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包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一国政治合法性的主动认同。多数研究者如张勇、张泰琦、阿布都克里木等都持有此观点。另一种是相互认同,郭颖在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做了代表性的描述:“国家认同先是建立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上,不断形成并满足各族人民所需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再形成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可及归属。”无论哪种观点,国家认同都是作为公民的认可与归属感而存在的。

从国家的构成要素看,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对国家认同构成要素包括政治、文化、民族三方面的认同,持此观点的有张勇教授、王晓燕、阿布都克里木和沙娜瓦尔。也有研究者认为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包括历史主权、思想文化、道德信念、理想价值四方面的认同。笔者认为,历史主权属于政治认同范畴,思想文化属于文化认同范畴,道德信念和理想价值的一致性属于中华民族的一致认同,所以,包括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三方面要素。

从国家认同的层面看,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国家认同是个政治概念,包括对国家的认知、情感、评价三个层面,但还有研究者如沙娜瓦尔认为:“国家认同的概念,除了强调政治性,还会从自身的行动出发,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于侵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要坚决抵抗。”即包括认知、情感、评价、行为四个层面。

综上所述,研究者就国家认同定义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三个方面,围绕认知、情感、评价、行为四种维度进行阐释的。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意义

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意义,研究者们的观点可总结如下: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其思想言行会潜移默化并言传身教到他们的同胞与亲友身上,他们的国家认同是促进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

其次,从地区层面看,有利于新疆的稳定发展。在新疆这个特殊区域下,思想尚未成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各种思潮以及“三股势力”的利用,做出不利于新疆稳定发展的行为。

再次,从民族团结层面看,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建立新型民族关系。潘彤认为,“通过国家认同感的培养,能让其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增加对于其他民族的宽容度。”木尼拉认为,“有利于打牢他们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对此,王娟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实证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也持有同样看法。

最后,从个人发展层面看,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成才。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能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抵制不良思潮的干扰,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并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认同培养的重点对象和可塑之才,对他们进行国家认同的教育对国家、对新疆、对社会以及对个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

究其现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研究者们多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认同方面

从认知、情感、评价、行为四个维度来说,在认知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个人应对国家履行的责任认知较为明确,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坚决打击。这些都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把自己当做祖国的一份子,对国家的忠诚与高度认同。何峰认为随着汉语教学的推广、汉族教师授课以及民汉同宿等原因使其在学习和竞争中国家认同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认知方面同样存在问题,王晓晶认为极少部分被调查者在成长过程中受各种错误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新疆的历史认识不清,对政治认识不足。由于其分析的是新疆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说明新疆90后维吾尔族大学生还未树立积极主动的国家认同意识,需要对这一群体的国家认同进行教育和提升。沙娜瓦尔也指出部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全球化冲击而阻碍国家认同。

在情感上,研究者们都认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属于祖国的一份子感到自豪,具有强烈的“我是中国人”意识,愿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这一点是一致的、不可否认的。

在评价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的评价总体上是满意的,具体体现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评价。国际方面,体现在对我国国际地位、疆域主权的认同;国内方面体现在对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制度、政府执政能力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可见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学生因一些政府官员的贪腐问题而持有不信任、不认同的态度。

在行为上,绝大多数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于国家认同拥有正确稳定的行为,但还有少数被调查者受已有态度的支配,使其国家认同在行为方面有所偏差,在他们看来疆域重于主流意识形态。潘彤和姚学丽分别分析了积极的一面与消极一面,潘彤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行为也比较积极、理性。但姚学丽认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交往上比较偏激。

(二)文化认同方面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们的调查情况普遍乐观,具体体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可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并乐于容纳、接受;对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对学习、继承和发扬汉语和汉文化持积极态度。但也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处于单一的、浅层次的了解,有待提高和深入;二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对本民族的文化感到自豪、易于接受,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持消极、排斥的认知状态。

对于双语教育,多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语教育表示认可,并积极地学习汉语、汉文化,具有良好的中华文化认同感;王晓燕则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语教学是消极的态度。对于双语教育的认同具体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对于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个别学生不能保持中立的观点与态度。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和习俗有关。在此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三)民族认同方面

在国家层面,外部势力影响下带来民族认同危机时,能自觉树立中华民族意识,认为本民族命运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在民族层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团结意识,在民族交往相处方面积极主动。由此可见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民族认同,说明在中华民族和本民族的意识问题上,能够清晰、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国人身份和民族身份。但也有少数被分析者存在民族认同的问题,大多是排斥否认其他民族而偏向本民族的偏激的民族意识,遇事不能放下民族身份去处理,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导致的,需要特别注意。

除此之外,蒋鑫鑫、辛金钦还从性别、族别、政治身份、地区之间、不同学历、专业与年级之间等方面做了实证对比,如性别方面,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国家认同高于男性;族别方面维吾尔族学生国家意识高于哈萨克族、蒙古族,低于其他民族;哈萨克族学生国家意识总分低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其他民族;柯尔克孜族学生国家意识总分高于哈萨克族、蒙古族;蒙古族学生国家意识总分低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及其他民族等。

结果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总体乐观,个别学生在国家认同三方面表现消极。

四、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原因

究其原因,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国际因素

1.全球化的冲击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文化上的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遭到排斥。另一方面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政治性问题也被参与其中,自主处理事务的能力减弱,政治权威受到挑战。这些都是弱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2.“三股势力”的冲击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特点,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重点对象境内外“三股势力”,打着“双泛”(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旗号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途径,激发他们的偏激民族情感,企图达到分裂的目的。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影响;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的精英群体,把它们利用起来可以很好的为其服务。

(二)社会因素

首先,中国目前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的转型期内,会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大的现象。目前新疆地区与内地相比,经济还是比较落后,这会造成新疆地区一些民族学生心理上的偏差,引发认同问题。其次,一些官员官员腐败奢靡风气严重,这会造成少数民族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信任危机也阻碍着国家认同。除此之外,张泰琦还认为,宗教观念把人物化了,把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方面寄托在神灵身上,禁锢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更严重的则是非法宗教活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严重影响。

(三)教育学校因素

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条件、教育水平有限,一些学生甚至进大学前才开始学习汉语,会阻碍学习进度,产生负面心理。在高校,许多学生深知要爱国,要为国尽义务,但不知具体该怎样爱国,该有什么途径去爱国;再加上爱国主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过于注重活动本身,忽视了国家认同教育内涵,造成认同的缺失。

(四)家庭因素

家庭的经济水平高低也与国家认同程度呈正比关系,他们会把经济水平的高低归因于国家;除此之外,一个家庭里父母的的文化水平尤其是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子女,如果父母会汉语,子女接受汉文化的速度更快,与外界接触的就更多,这势必会对国家认同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五)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有学生对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其次,部分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文化的差异性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吸收知识的快慢也各不相同;再次,少数民族的认知和情感还未成熟,极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最后,当代青年的享乐主义使他们对理想和追求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由此可见,存在的问题是多元的、复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以偏概全。

五、如何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一)高校方面

高校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主阵地,研究者们也多从教育角度提出对策。单一的理论课不足以牢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行为,经研究者们分析,提升国家认同的对策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以国家认同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意识。

在理论上,首先普及公民认同教育,清楚作为一国公民的权利、义务;其次,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认知、情感、行为为一体的核心意识观念,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承认国家的合法性;再次,要以文化和历史教学为纽带,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而且可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形成爱国的自觉性。

在实践上,做到与理论相结合,加大国家认同教育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对国家认同的情感和体验。再发挥校园文化的契机,充分认识到促进国家认同的深层次目的,从艺术视角来挖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最后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这是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突破口,是国家认同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关注的有效途径。

2.以双语教育为突破口,多元文化教学为重点。

双语教育目的是提升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往,最后达到国家认同的目的,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也能树立中国人意识。

多元文化教学通过民汉文化对比,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发掘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这些都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进而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度。

3.体现人文关怀

高校在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教育,不仅要提高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性,也要提供专业指导,为学习和就业指明方向。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形成对国家、对教育、对社会的的认可,培养对民族对国家的正确意识。

(二)校外方面

政府方面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并保证给予南北疆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实际经济利益和制度保障,让各族人民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利用新疆的教育政策和少数民族政策,把优惠政策向特殊政策做转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宗教观和信仰,不在宗教信仰和国家认同意识上走上偏路,主动关注其思想动态,与孩子多沟通。

同辈之间加强朋辈情感交流,倡导民汉同宿,创建民汉学生共同的成长、居住环境,构建维汉同班、同校的教育环境,促进朋辈交流,加强朋辈深度沟通,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

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首先保持冷静的头脑,防止狭隘的民族认同,理性而不偏激;其次在行为上要严格规范自己,要对国家高度负责;再次要把爱国主义情感注入实际生活中,正确认识高校国家认同的初衷。

由此看出,目前对策研究着重在教育方面,重点放在对教育的改进,其他方面的对策略为薄弱,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六、小结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所在地域的特殊性以及身份的多样性,既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是新疆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境内外分裂分子的关注和拉拢的重点对象。目前研究多是从教育学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产生的影响和解决的对策,以及从如双语教育角度、地域角度或某一族别等具体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族别、不同地区、性别之间的对比分析,还有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边缘人群”进行个案分析都是进一步值得探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马炜泽]

[1]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萨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0.

[3]门洪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26.

[4]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北京:扬智文化,1998.12.

[5]王晓晶.新疆90后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4.

[6]王晓燕.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3.

[7]潘彤.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4.

[8]王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实证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3.

[9]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10]郭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6):29,30.

[11]沙娜瓦尔·雪克来提.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2014.

[12]木尼拉·阿布都外力.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与国家认同思想教育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126-127.

[13]何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9,(3):37.

[14]张勇,张萌,王丽娅.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4,(11).

[15]蒋鑫鑫.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2):35-36.

[16]辛金钦.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6):31-32.

[17]张泰琦,魏晓柳.国家认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4,26(3):108.

[18]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

[19]马得勇.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J].世界民族,2012,(3):9.

[20]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106.

[21]姚学丽.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J].兵团党校学报,2009.(3).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6.04.04

D267

A

1674-6287(2016)04-0017-05

2016-08-12

龙群(1969~)女,汉族,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殷晓彤(1989~),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南新华,女,汉族,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党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研究者少数民族新疆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