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研究
2016-02-11冯志峰
冯志峰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研究
冯志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为有效破除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改革方法论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探索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习近平改革方法论体现出深厚的理论基础、完整的构成要素与鲜明的实践要求。
一、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实践的巨大成功,从来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是从宏观层面总结人类创造和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是可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工具与技术的集合。因此,方法论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所谓改革方法论,是基于把握规律、深化认识、提升实践、理论创新过程中而形成的推进改革开放持续进展的原则、理论、方法的总和,其本质就是改革的总体设计如何转化为现实的问题。习近平改革方法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为,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马克思“社会矛盾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观察指南。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马克思首先提出,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因此,唯物史观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各种观念形态,社会关系必须适时改变以求适应生产力发展。
科学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所独有的看家本领,也是实现领导有方的无价之宝。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十八大报告从世情、党情、国情都发生变化的角度,从全球视角用改革方法论观察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构成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2014年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为12%,被誉为“中国奇迹”。但是,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潜伏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利益固化现象时有发生,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创新动力逐渐减退,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关键期。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聚焦问题、总体布局、突出重点、蹄疾步稳,系统地阐述了改革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改革方法论,主要包括“一个目标”“两个百年”“三大战略”“四个全面”和“五个现代化”。
(一)“一个目标”是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凝结实践经验、着眼未来发展,揭示了改革的方向,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相适应、相衔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这个总目标,强调的是基本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因此,必须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只有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才能达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二)“两个百年”是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节点部署。
30余年的改革开放以“摸石头”为特征,使社会主义改革获得了经验支撑。对今后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的发展节点安排,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将登上新台阶,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两个百年”部署安排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明晰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时间安排,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更加稳妥、更加可行、更加具体。“两个百年”的提出,生动地体现了我党对“执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表明我党对改革方法论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三大战略”是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关键抓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各个区域的不同发展探索,区域经济的活力与动力成就了以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全方位开放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前所未有。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央决定,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一带一路”是沿着陇海线,由东向西梯度开发,一直到境外。“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63%,是最需要资本投入、企业涌入的地带,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平台。长江经济带由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上游成渝城市群带动。其目的是发挥区域协同发展的功能作用,承担推动改革深化和解决地区保护问题,达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比较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解决三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要解决这个地区人口分布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带动环渤海的共同发展,实现由南往北梯度开发。因此,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形成“互补”效应,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示范效应。“三大战略”强调内外联动,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四)“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个逐步成型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阶段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直接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要建设强有力的党的领导班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的提出,深刻表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拎起了中国发展的总纲,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要矛盾、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新飞跃、新成果。
(五)“五个现代化”是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制度保障。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设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把建立完备的治理体系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表明我们党对改革任务认识的系统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制度,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响亮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社会矛盾的解决纳入法治化、有序化模式中,“完成从传统社会以‘权力的权威和德治’为主导向现代社会以‘法律的权威和法治’为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转型”,使治理国家变得规范、理性、文明,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三、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实践要求
(一)在改革目标上,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享改革成果。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加强党的领导,履行好各级党委的领导责任,关系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整个改革的进展成效。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因而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是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战略的、系统的思维,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把握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精髓,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力。”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形成法治思维,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从而不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
(二)在改革战略上,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改革主线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是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不仅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供了“金钥匙”。实现的关键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稳中求进”“提质增效”。
(三)在改革路径上,必须坚持改革的问题导向,统筹改革进程。改革必须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深刻把握。我国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因此,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科学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才能事半功倍。
(四)在改革动力上,必须坚持人民首创精神,激发改革能量。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也是改革的主人。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从历史创造者的高度分析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作用,明确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