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山:顺心顺时 随意随缘
2016-02-10柴玉
本刊记者/柴玉
吕景山:顺心顺时 随意随缘
本刊记者/柴玉
吕景山,1934年出生,祖籍河南偃师,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历任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针灸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施今墨对药》(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吕景山对穴》等十余部。
与国医大师吕景山交谈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一日采访结束,和吕老共进午餐。点餐时,服务员问喝点什么,本以为吕老会点诸如乌龙茶、菊花茶之类的养生饮品,岂料他毫不犹豫道:“一杯可乐。”看到我有点吃惊,吕老笑着解释:“在喀麦隆做援外工作时认识了可乐,偶尔少喝点,无妨。”
吕景山的养生之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顺心、顺时、随意、随缘。他说:“越是刻意,越难如意,一切顺随自然才好。”
养生关键在养心
《道德经》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养生也是如此。吕景山认为,养生其实很简单,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即可。养生的关键,除调整好衣、食、住、行外,更重要的,便是养心。
《庄子·刻意》中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吕景山一生经历丰富,却淡泊名利、性情平和,甘于寂寞做学问,知足,常乐。
吕老的家在山西省中医学院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家属楼里,吕景山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家中陈设简单,客厅里摆着一个上世纪流行的“一带二”沙发,其中一个单人沙发的一角垫着块旧砖。两个卧室的旁边,有一个到处是书的房间,是吕景山光顾最多的地方。业余时间,吕老喜欢读书,家里的书柜是他家最豪华的家具。“看书可助养神,养神就是养心”吕景山说。窗外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纷繁世界;屋内却是一片安然恬静、书香扑鼻的宁静家园。
吕老还有一大爱好:听豫剧。从小在河南长大的他,在豫剧中寻得了许多儿时的美好记忆。《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经典豫剧他看过很多遍,偶尔还会跟着唱上两句。“听戏也是放松身心的好办法”,吕老笑着对记者说。
饮食“四度”不可少
饮食养生是不可少的,吕景山认为:“饮食方面,关键是一个‘度’字。”
饱度: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多年来,吕老虽然诊务繁忙,但非常注意饮食的适度,坚持每餐只吃七八成饱。
速度:吕老说,细嚼慢咽,不仅可以保护脾胃,还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一举两得。
吕景山为患者诊病。
吕景山是我国首批赴喀麦隆共和国工作组成员。
温度:过冷、过热的食物,都对胃肠不好。吕老表示:“饮食以温和为要,冷热最易伤人。”
营养度:不必刻意追求所谓“营养”,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什么都吃点,什么都不多吃,才最有营养。
除这饮食“四度”之外,吕景山还非常推崇喝粥。几十年来,他每天早晚各喝一碗小米粥。他说 :“脾胃为后天之本,小米色黄入脾胃,是后天补养的佳品。”
像婴儿一样睡眠
除养心和饮食调养外,睡眠也很重要。虽已年届耄耋,但吕老仍能保持每天8小时的良好睡眠,并坚持每天中午都“眯”一会。他戏称自己是“婴儿睡眠”,“像婴儿一样入睡,是恢复气血运行最佳状态的好办法。”
吕景山与女儿吕玉娥。
“睡眼先睡心”。临睡前,吕景山喜欢练练静功,让心先安静下来。
所谓静功,即先去除心中一切杂念,调匀呼吸,全身放松,气存丹田,待身心入静之后,便自然而然睡着了。
此外,“庄子听息法”也有助于睡眠:用耳感知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任其自然变化,使神气合一,杂念全无,甚至连呼吸也忘掉,便可渐渐进入梦乡。
乐于给予爱无私
宽广的胸怀和有温度的心也是吕景山长寿的原因之一,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书记黄安是吕景山的得意弟子,他说:“吕老是个很有爱的人。”
吕老的“有爱”表现在“为医精诚”上。吕景山的外祖父是乡里的名医,吕景山自小就受其熏陶;长大后,他来到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跟随祝谌予、施今墨两位名医学习,不仅习得精湛医术,更养成高尚的医德。对病人热情和蔼,从医60年恪守“来者不拒”的师训,诊治患者无数,疗效卓著。
吕老的“有爱”也表现在吕老对家人的关心与呵护上,尤其他与老伴的感情被人们传为佳话。1999年,吕景山的老伴生病,一连二十多天,吕老每天都守护在床边。吕景山的女儿吕玉娥说:“一向淡定平和的父亲,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紧张和慌张,那时他已经不是一个大夫,65岁的年纪熬了好几宿,布满红血丝的眼里全是爱和心疼。”病愈后,老伴的身体大不如前,但吕老每天都会陪着她,“几十年的感情了,即使每天不说话,坐在她身边,就好”。言辞间是一位老人的满足和幸福。
吕老的“有爱”还表现在对学生言传身教、无私传授上。退休后的吕景山,除了出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升华对药、対穴理论,“除了陪老伴,就是带学生”。吕景山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后,他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为年轻人提供技术支持,而且通过师带徒的形式传承其经典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的传承努力贡献着。多年来,吕老的徒弟已遍布世界各地,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可以说,吕老的养生之道恰恰说明了:以恬淡清净的心态修养自身,以简朴淳厚的品行提升道德修为,方能在医术和养生上不让古人。而今已耄耋之年的吕景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余老矣,然不敢稍有懈怠,今尚日日应诊、夜夜伏案,每治瘥一人即是一乐,每心悟一得亦是一乐。老有所乐,此之谓也。”
学术贡献
一生做事 四字可括:对药、对穴
整理增辑施门“对药”
“药有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这是《神农本草经》提出的药物“七情”理论,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对药”的概念。如《伤寒杂病论》《雷公药对》等均有记载。
吕景山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后跟随导师祝谌予学习,因勤学好问、表现优异,祝谌予将吕景山推荐至其岳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身边学习。在跟随老师出诊和与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吕景山都会将遇到的有用的东西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本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施今墨对药》的原型。
1959年,祝谌予将施今墨用的百余对“对药”整理成册。在此基础上,吕景山又增加了百余对,取名为《施今墨常用药物配伍经验集》,油印成册后,颇受欢迎,屡经翻印。后来由出版社印刷出版,即《施今墨对药》,此书一出不仅名噪大江南北,还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至今已再版多次,被翻译成日、韩等多国语言,行销海内外;亦填补了自南北朝迄今一千四百多年以来药对配伍专辑的空白。
吕景山介绍说:“《施今墨对药》,乃今之《药对》。表面上看是一对一对的药物,实际上是经方、时方、名方、小方的精华,是‘经方中的经方’。”“其组成法则是‘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气一血’‘一寒一热’‘一升一降’‘表里兼顾’‘虚实合参’……配伍巧妙,疗效卓著,体现了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乘、正反相佐的用药艺术,将中医‘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博大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穴”与“同步行针法”
在施今墨、祝谌予对药配伍的启迪和名师杨甲三腧穴理论的影响下,吕景山查阅大量古典文献,总结前贤经验,在临床实践中辨证施治,逐渐发现了“对穴”这一规律。
“对穴”是将两个穴位相配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治疗作用。其要义主要有二:一是要求精简取穴。取一穴能治者不取两穴,取两穴能治者不取三穴。二是提高疗效。吕景山女儿吕玉娥等传承人在吕景山撰写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基础上充实增辑,定名为《吕景山对穴》,并出版发行。该书视角独特,填补了腧穴配伍文献的空白,丰富了针灸穴位处方学的内容。
此外,吕景山还从这一共振现象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无痛进针,同步行针”的特色手法,即速刺进针,进针速度快、痛苦小、得气速、针感强、后劲大,尤其是对小儿与畏针的患者更为适宜。
“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艾灸专家、中国澄江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谢锡亮说,老友吕景山于汤液、针灸均能深入,不仅在临床实践上有所得,而且能有书问世。著《施今墨对药》,为处方用药书;《吕景山对穴》一书,为总结针灸取穴书。两书一以贯之,均用取“对”之法,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