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对闽北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
2016-02-10刘汉懋
刘汉懋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天人合一思想对闽北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
刘汉懋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广泛。以我国古代天人思想及朱子对天人思想的认知观点研究入手,从建筑选址顺应自然、建筑空间组织与自然的融合、建筑材料及色彩的选择等多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武夷山地域建筑作品武夷山庄和九曲花街中的表达。因此,应从中总结、汲取天—合—思想对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有益养分,希望自然与人、建筑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为更多建筑师所关注思考。
天人合一;文化遗产;建筑遗产;地域建筑;武夷风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富有深刻哲理和寓意的小诗,展现出了朱子作为儒学之集大成者的庞大世界观与哲学观,并告诉人们在读书时要不断获取新知才能提高认识、弄懂问题的缘由。朱子的读书观感也是对自然界的微妙之感,以隐喻的方法表达了观景之时所悟,进一步诠释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辩证关系——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一、天人合一思想及朱子的新认知
我国传统文化及思想观念当中,天人合一思想长期占据了主导思想位置。传统哲学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究其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始终离不开“天人之辩”,即人与自然间如何相处之关系。老子的“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庄子的“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均道出了人与自然同生同源的哲学观,强调了人受之于天命的天人感悟,寄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期望。
武夷山位于闽北地区,是世界双世遗产地,也是我国仅有的4处双世遗产地之一,其文化遗产的核心就是宋明时期的朱子理学。朱子理学作为中国后封建时期的主导思想,广泛并持续影响了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宗教各个领域,为武夷山地区留下了武夷精舍、兴贤书院、社仓、摩崖石刻等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子吸取了前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理学的研究,不仅道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还将天人之关系上升为一种社会约束、规范,用“理”来合天人之关系,以“理”来合自然与建筑、人的关系,将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顶峰。朱子编纂校订的《仪礼释宫》:“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庙在寝东皆有堂、有门、其外有大门、宫室必面南”等论述在营建宫室方面,讲求拜天敬人为先,以“祖”“社”为尊,注重人对天的祭拜,及房屋建造的南北朝向取舍;在对村落、住宅制度的制定,讲究村落选址与住宅中如何相地的风水之术,建筑平面布局、立面的划分、屋架构造形式及天井的作用。朱子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视角看“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反映了人与环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在建筑的选址、规划、空间布局组织和材料选择等层面讲求天地、建筑、人的同一性,强调人与物的同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统一,把“天适人和”看做传统建筑空间与环境品质的最高境界。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闽北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
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坐拥秀美的山麓曲水,是双世遗产地,也是三教名山,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并得到了众多建筑师的驻目,留下了许多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同时,武夷山地区的当代建筑设计理念同样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
(一)武夷山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地域性建筑是指“回应某一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环境的一种建筑形式”[1]。武夷山庄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位于武夷山核心景区,背依幔亭山麓,是以接待观光为目的酒店宾馆。山庄入选了我国首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浓缩了武夷风格建筑之精华,是武夷山地域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武夷山地区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遗产中的完美诠释。
1.建筑同自然的顺应
武夷山山峦重叠,群峰林立,地形地貌以丘陵居多,复杂多变。这样的环境中,山庄的设计显然不能沿用城市旅馆的创作模式,重蹈“高大洋”“国际式”的复辙。也不宜移植其他地方现成的建筑形式,从而丧失自己应有的风貌。它应该土生土长,植根于当地文化传统土壤中,汲取养份,寻找灵感,探索自己创作的路。[2]建筑师提出了“五宜与五不宜”的总体规划设计策略,即“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宜藏不宜露、宜淡不宜浓”,作为一系列武夷风格类建筑设计指导原则,如幔亭山房、武夷宫、宋街等建筑。建筑采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设计手法,将建筑的亭、台、楼、阁完好的“嵌”入场地中。朱子提及过“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阐明房屋的高低与室内空间采光关系。武夷山庄的设计也受到此理念影响,建筑高度也始终以2层为主,通过控制建筑层高,最大化的减小了对山峦水景的视觉干扰(见图1),建筑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光照环境。在高度的限制下,建筑体量“散”而不聚,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将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组织为建筑群体,单体建筑之间则通过廊道、天井院落巧妙的过渡,并依托地势在场地中铺开(见图2)。建筑高与低、疏与密的设计手法对自然环境破坏降低到最小的同时,也提升了场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内涵,这种建筑适应地形地貌环境的设计观念,顺应了自然,也是对天人和谐共处关系的完整诠释。
2.空间与自然的对话
朱子在《仪礼释宫》写过:“堂下至门谓之庭,自门皆周以墙”,指自南宋之后,民居建筑多以高墙和院落来围合,改善了院落环境,增强了住民的私密性与安全性。闽北传统民居聚落古朴典雅,古树参天蔽日,青石板与卵石铺设的巷道曲折幽回,将座座合院式民居相连接,天人合一一词是对传统民居聚落最好的总结。武夷山庄迎合场地设计,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宜小”的设计法则很好的保证了单体的空间尺度,极具当地传统民居特征。山庄借鉴了合院式民居设计方法,分散的单体空间多设计为合院式民居样式,保证了单体空间最佳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微气候环境,而其中形成的天井——即庭院空间,可以把将自然山水之光引入到建筑空间中,使得自然景观可以自由的流淌于建筑过渡空间当中(见图3、图4)。不同于其他宾馆建筑,建筑师在划分山庄功能空间时更加强调了过渡空间对建筑公共与私密空间的组织串联,采用空间序列,随步更异,随景游移,形成一组高低参错、此起彼伏、上下穿插、水石巧施、游廊四合的建筑空间群落。[3]
图1 山庄与自然的对应Fig.1 The corresponding heights and nature
图2 建筑群的展开Fig.2 Spread of buildings
图3 廊道空间Fig.3 Corridor
图4 院落空间Fig.4 Courtyard
3.选材对自然的迎合
建筑师柯布西耶曾谈到选用当地传统的自然材料资源,人们从中能够获得安全与归属感,而这也是设计灵感的珍贵源头所在。武夷山地区竹、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资源富足,建筑师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资源,并结合地方传统营造技法,设计出古雅质朴的地域性建筑。明快雅致的白色是建筑立面的主导用色,与天空、大地形成了很好的色彩对话。有着第五立面之称的屋面,选择了当地独特的丹霞地貌的丹红砂石,作为其屋面塞色彩,形成了武夷风格特有的颜色搭配。
(二)九曲花街——与山水的融合共生
朱子不仅是位理学大儒,在相地观风水时,对建筑选址规划同样有深刻见地。“徒以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盛,然后营邑立城”,这句话说的就是建筑在营造前对基地周边环境的讲究。九曲花街位于武夷山核心景区的西南角,坐落于星村镇北侧,建筑主体功能包括九曲竹排漂流售票及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建筑设计融合了周边自然环境,靠山邻水,保留了原有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文景观,探索出了具有当代地域风貌特征的建筑。
1.建筑同自然的顺应
山地受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区域分布、高度和坡度等特征,对于地形地貌的不同态度会导致设计策略的不同选择[4]。九曲花街建筑用地毗邻九曲溪流,呈不规则狭长状走势,由西北方向起始并持续不断抬升,止于地势更高的东南一侧,两侧地势高差近10米左右,地形地貌的起伏不规则给建筑师的整体规划设计带来考验。最终从多角度分析,为最小程度破坏坡地,保留原有地貌,设计决定就地利用坡地优势,减小平整土方量,将地形划分为4块高差不同的场地,不同场地块再赋予适合功能空间。其中各高差不一的地块通过设置台阶、坡道或是建筑空间跌落方式来保证建筑整体的一致性的同时,空间内部的高低不齐也增进了游人的空间感观和体验感。建筑同样以2至3层的不同高度变化来呼应早年一批武夷风格建筑的“宜低”设计原则,确保了游客在各区域都不受建筑的体量高低变化影响观景视线。
2.空间与自然的对话
当代建筑设计的源泉和灵感离不开传统与乡土类建筑,同样也离不开我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从中汲取丰富的内涵与选址设计理念。九曲花街基地顺延九曲溪流,总体由西向东南延伸,有着较为强烈空间导向意识。远眺花街,控制整个建筑制高点——高耸的塔楼,与剩余体量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场所精神和纪念性意义(图5)。这一设计手法类似武夷山古粤城村中过街亭的设计,城村的主要街巷交汇口多设有过街亭,作为巷道间道路的重合空间,过街亭起到邻里间沟通议事的过渡空间场所。其中以聚景楼为整个村落的天际制高处,楼上俯瞰村落及周边的状况,楼下空间则可以避荫纳凉(图6)。场地注重不同功能空间的衔接与渗透,建筑沿街道一侧形成了立面连续完整的商业空间,而在靠水体方向则增加了观景开口,让对岸的山水自然空间自由穿梭于街巷空间中,在游走时随着每一步的变化可以领略到不同角度的秀美山水之景,做到了一步异景的游览体验。
图5 高挑的塔楼Fig.5 The tall tower
图6 丰富的庭院空间Fig.6 Various courtyard
3.选材对自然地迎合
九曲花街作为一座现代化的游客集散服务建筑,并没有完全将粉墙黛瓦的武夷风格特征延续放大,而是在青砖白墙的地域风貌特征中,结合了大面积落地玻璃窗、金属遮阳围合构件及大量暴露的结构。落地窗可以自然引入湖光山水于建筑内,联通了建筑内与外的对话,金属构件则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材料间的碰撞,这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设计手法再现了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也传递了建筑师对环境、建筑、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三、结语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对武夷山地域建筑实践佳作最好的总结,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和诠释。武夷山庄和九曲花街的设计中,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设计、建筑环境及材料选用等方面顺应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一批具有武夷风格地域特色的建筑佳作。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一脉相承,如何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并发扬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值得每一位建筑师关注与思考。
[1]庄丽娥.齐康在福建的地域性建筑创作[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4):394-398.
[2]郝晓燕.朱熹“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9):325.
[3]扬子伸,赖聚奎.返朴归真蹊辟新径:武夷山庄建筑创作回顾[J].建筑学报,1985(1):16-24
[4]赖聚奎.武夷山庄[J].世界建筑导报,1995(5):88-89.
[5]袁玮,钟训正.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思考:福建武夷九曲花街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2(5):32-37.
(责任编辑:冯起国)
The Inflnence of Zhu Xi's Though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Nature and M an on North Fujian Regional Architecture
LIU Hanm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he idea of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has been profound throughout the world,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is ancient thought and Zhuxi's cognitive concept of it,from its selection of construction location complied with the nature,the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adapted to the nature,building materials and the choice of color,etc.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presented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in Wuyi mountainous area,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such as Wuyi Mountain Villa and Jiuqu Street.Also a summary is made to draw beneficial nutrients to contemporary regional architecture from the research,hoping more architects to raise attention to the designing concep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nature and mankind.
harmony between the nature and human;cultural heritage;architectural heritage;regional architecture;Wuyi style
G02
A
1674-2109(2016)11-0010-04
2016-09-27
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201510397046)。
刘汉懋(1987-),男,汉族,助教,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