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疆伊犁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2016-02-10吴孝刚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伊犁劳动力少数民族

吴孝刚(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对新疆伊犁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吴孝刚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农村人口的智力开发与积累人力资本存量是重点,应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伊犁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伊犁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需要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和领域的密切配合,切实把握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需求,积极拓宽培训渠道;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学习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建立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有序转移;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广阔空间。

[关键词]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对“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进行了顶层设计。我国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而要实现小康目标,重点难点是在农村。伊犁是个多民族地区,大力开发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为农村培养一批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劳动技能型人才,对于繁荣新疆经济、促进劳动力转移、消除贫困、维护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伊犁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它在数量上指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部分,在质量上指人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的总和,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伊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土地总面积5.65万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300.91万人,农牧业人口达到178.36万人,占总人口的59.3%;少数民族人口190.91万人,占总人口的63.4%,由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族等13个世居民族在内的47个民族构成。农牧业及少数民族在伊犁人口中占多数,特别是农村人口主要由少数民族组成,是伊犁农村人力资源的首要特点。

目前伊犁人口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5个重点地州之一。伊犁农村的人口总量增长明显快于城镇。由于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高,因此经济发展压力还是很大。伊犁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据调研统计,农村每年有40—50万名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其中少数民族占到68%,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等一些用工方对招聘人员的标准较高,除了具备一定的学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记录能力。目前伊犁农村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大,且技能水平不高,双语沟通、记录能力较差,难以达到企业等用工方的用工要求。另一方面,因为存在文化层次低、劳动技能单一、语言沟通较困难等客观问题,一些人守旧观念、守土观念、小富即安观念明显。再加上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制约,对于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不适应,导致农村富余少数民族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心存疑虑而不愿外出务工,加大了他们转移就业难度,这也是伊犁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二、对开发伊犁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建议

人是加快多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因而农牧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鉴于伊犁农村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现实,伊犁各级党委政府应重视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农村中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农业专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并依靠他们带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一)切实把握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需求,积极拓宽培训渠道

近年来,用工单位对用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伊犁用工单位9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企业中7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伊犁必须走以培训促就业的路子并多措并举,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创新并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一是按需培训。在培训前对少数民族劳动力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掌握他们对培训内容、方式、规模以及时间上的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培训中,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对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知识等方面的认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积极开展订单培训。要积极倡导“订单式”培训,重视与企业对接工作,加强对口岗前培训,使少数民族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能挣钱”。坚持“以需定培,助推就业”的原则,积极探索“培训—转移—服务—就业”一体化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模式。三是大力开展双语培训。伊犁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难,除了观念落后、技能单一外,主要就是语言障碍。由于汉语水平基础差,对企业的一些操作手册看不懂,与企业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困难,致使少数民族劳动力在企业招工时就被淘汰,就业空间小。对此伊犁在今后的培训中应把双语培训作为提高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的重要途径。四是开展劳务经纪人培训。各乡镇、街办应选拔群众信任的劳务经纪人开展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劳务经纪人发放培训合格证书,以此规范经纪人的市场和行为。

(二)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学习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西方德国的职业教育比重在70%,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在30%以下,高级技师不但工资水平高,而且也受到社会的尊敬。为此,伊犁可以借鉴该理念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努力建立并衔接好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普教、职教、成教相互交流与沟通,最终建立起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制。可以尝试改革办学形式,加强对初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促使其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少数民族致富领路人。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产、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如尝试将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重视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为农牧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场所。同时利用舆论导向,增加宣传实效,使少数民族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居民改变传统观念,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三)建立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有序转移。

当前,促进伊犁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有序转移,应要按照“三化”建设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为伊犁农村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优质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伊犁州直、县(市)、乡(镇)三级贯通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掌握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详细情况、转移意向和培训愿望等第一手资料。同时建立完善垂直的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传递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建立少数民族农民工转移就业档案和外来务工供求信息,实行动态管理,使整个服务网络延伸到县(市)、乡(镇)劳动事务所(站),为农村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快捷、便利、可靠的劳务信息服务,降低农村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成本,减少他们的盲目流动性。二是大力培育劳务输出机构。按照“市场化、企业化、规范化”管理运作,从机构组织、职业培训、劳务信息、权益保障等方面规范劳务输出行为,并建立里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信息对接机制,积极为农村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值得重视的是要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劳务输出的每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进行民族团结等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在务工过程中重视对各族员工进行民族风俗习惯知识的讲解,要求大家遵守各民族的饮食习惯、日常风俗习惯等,鼓励外出务工者人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尽力营造团结、和谐、温馨的良好务工环境。

(四)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广阔空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伊犁的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地域、生产条件与人的思想观念保守等原因,伊犁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因素对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伊犁各级党委政府要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就必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方面寻找经济增长点,切实加快“三化”建设进程,促进城乡资源优势互补。一是要引导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合理流畅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为更多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创造条件。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牧业,充分挖掘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发展伊犁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地方优势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转化和吸收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牧区发展应从解决超载过牧入手,改变养殖方式,按照市场导向与提高饲养效率原则,调整畜群品种结构,推广良种,大力加强畜产品加工,通过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特别是要积极发展农牧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增加农牧产品的劳动附加值,扩大就业人数,提升就业水平和层次。同时还要积极发展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就业形式,开拓更多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途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型产业,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带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旅游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尤其对第三产业中其它产业部门的联动性更强,如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关产业的滚动发展,从而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广阔的空间。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特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因此,伊犁要将特色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努力将伊犁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推动伊犁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伊犁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人力资源的开发。

[责任编辑:何瑞霞]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贝克尔.人力资本(梁小民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韩德麟等编著.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4]杨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王颖.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D].长春:吉林大学,2004.

[作者简介]吴孝刚(1986~),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生。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收稿日期]2015-12-21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6)01-0043-03

doi:[D 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6.01.12

猜你喜欢

伊犁劳动力少数民族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丝绸之路与伊犁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