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杭州学校体育研究

2016-02-10李吉远

浙江体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杭州

夏 荣,李吉远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民国杭州学校体育研究

夏荣,李吉远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民国杭州学校体育开展情况。研究发现:幼稚园重在保育,通过各类游戏引导幼儿活动身体;中小学课程内容民国初期兵操为主,壬戌学制后进入双轨制模式;弘道女中组织各种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浙江大学齐全的体育设施和丰富的体育课程为其亮点。研究民国时期杭州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可以为今日学校体育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杭州;开展情况

0前言

历史是一面铜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校体育发展至今,自近代以来已有百余年。推行素质教育之工程,已有十年有余,可效果甚微。六艺中的“射”与“御”虽是体育内容,却没有像西方的球类运动发展成为体育项目。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光阴,期间军阀割据、政权林立、思想混杂,学校体育却得以在夹缝中得到较好的生存空间,由于宁波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港口城市之一,而宁波与杭州又地理位置相依,因此杭州的近代化进程自然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杭州的近代学校教育亦始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提倡与创办。

1清末杭州学校体育教育

1.1 西方体育的传入与本土适应过程

1840年以后,沿海城市宁波、温州相继开埠,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1]。西方的文化、思想与教育也相继传入中国。正是趁着“西学东渐”这股劲风,中国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在强大外力的作用下逐渐瓦解。可以说,没有近代的“西学东渐”,就没有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没有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就没有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和生长,也就没有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发展[2]。据杭州市志(体育篇)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求是书院开办之初即聘日本人富长德藏教体操,这是杭州学校设体育课的开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杭州蕙兰中学设体操课,并且在1903年按照《奏定学堂章程》在高等小学堂以上设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课[3]。在当时保国强种的社会潮流之下,社会各界均认为中国人武力孱弱,唯有强身健体,发展武备才是上策。学校体育也是顺应趋势,兵式体操即为近代体育课程的雏形。

1.2 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内容

中国近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源于清末维新派的“尚力”思想,维新派主张军国民主义,《癸卯学制》中规定“体操科”为授课内容,中国近代体育课程开始发迹。民国成立之初,仍然保留了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并在1912年颁发的教育宗旨明确“军国民教育辅之[4]”民国初期的《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对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和课时安排都做出了规定,壬戌学制要求中小学体操课改成体育课,田径和球类项目与体操一道出现于学校体育课程之中。至此,学校体育进入“双轨制”时代。

2民国杭州学校体育的缘起

2.1 “西学东渐”思潮引入了近代学校体育活动

盛行于清末民国初的“西学东渐”让中国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的文化机制和教育体系。西方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传统的教育制度已然不能满足培养所需人才的要求,故传统教育体制在与西方教育制度的分庭抗礼下黯然退出[5]。开办新式学堂,并引进西方近代体育,打破了中国一直以来没有体育课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兴起。

2.2 教会办学丰富了学校体育内容

教会学校是指西方宗教团体或者传教士个人创办的各类学校,是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教会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由沿海城市延伸到内陆城市,杭州也因此兴起了教会办学的趋势,教会学校不同于中国传统官学与私学的其中一点就是兴办体育。如教会创办的蕙兰中学与之江大学开展学校体育活动。除田径与体操外,三大球项目在一些教会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开展。民国十年以后,之江大学、蕙兰中学都在校内建起篮球场,以满足篮球运动竞赛与推广的需要;排球运动在之江大学、蕙兰中学和弘道中学也相继开展;足球在辛亥革命出现在杭州后,外籍人员先后在之江大学和蕙兰中学教授足球[6]。20世纪初,正值竞技体育由欧洲传入我国,后经上海、宁波等沿海城市传入杭州,项目主要为田径与各种球类竞赛,大部分项目主要在学校开展。杭州学校体育兴起大致是因为教会学校开创的学校体育课程[7]。

3民国杭州学校体育的开展

3.1 幼稚园体育:保育为主,游戏引导

191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明确保育为蒙养院之主要任务。而保育的具体项目有唱歌、谈话、手艺和游戏等[8]。据1935年出版的《杭师大附小概况》记载,该幼稚园(民国时期幼稚园即为蒙养院)将游戏安排在下午两点半至三点,教师组织学生在该时间段进行跑、跳、飞和学小动物叫的活动,既体现了遵循教学规律的原则,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1927年至1937年,是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黄金十年。杭州的幼稚园办学规模也较前期有所扩大,其中公立幼稚园增加了3所,私立幼稚园则增加了6所。这些幼稚园当中大多采用设计教学法,以“儿童为本位”启发式教学,保证课程的实施。

3.2 小学体育:双轨制与重视女子锻炼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之初,即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办法规定高等以上小学以上的体操应注重兵式体操,以发展学生的体魄和锻炼意志。这与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新教育方针”的五育并举所相吻合。尽管兵操在民国初期的中小学体育课占据主流地位,但随着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兵操的地位也相应的下降。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极力提倡废除学校枯燥乏味的兵士体操课。据《国文教科书》摘录的百年小学体操图,记有击毬、跳绳、习体操、练兵操、角力等体育活动[8]。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师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这或许就是盛行于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双轨制”体育教学现状的缩影。特别是1915年的一幅女子小学教师荡秋千图,侧面反映民国时期的女子在新思想的时代下,也慢慢踏出深闺投身户外体育活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女子从事体育活动冲击了男强女柔的传统观念,女子并非天生就生而柔弱,只是缺乏合适的外部环境去解放身体[9]。

3.3 中学体育:训练与竞赛带动体育氛围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同年9月,又公布《中学校令》。明确提出“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在此之前,传教士司徒雷登就曾认为:“中学时期为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因为人格的养成、人生观的规定、宗教信仰的坚定、道德态度的发展,都是在中学期内实现的[10]。”民国杭州的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缘起是由基督教的发起而兴办的,广大的传教士最初带着上帝福音来改造中华国民思想的同时,也为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奠基的作用。自民国建立后的十年,杭州女子中学校增加到五所,而相对的男子中学却仅有盐务中学一所。这也反映了女子体育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并且被关注程度在这一时期高于男子,女子受教育并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由杭州贞才、育才、蕙兴三女学合并成立弘道女中,这三所学校均为美国基督教创办,其办学侧重于培养学生活泼、愉快、合作等品质的运动项目,与呆板无味的兵式体操截然相反[8]。彼时的弘道女中在教学规模上有中学、高小、初小三部分,并附设幼稚园,属于民国时期杭州数一数二的女子学校。杭州弘道女中还成立了篮球队、排球队和国术队等。从而说明女子学校体育活动与竞赛已慢慢变得丰富。

3.4 民国杭州高等学校体育

民国杭州高等学校体育以之江大学、浙江大学两所学校为代表。它们的学校体育开展氛围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反而在历史的更替中显得更加烨烨生辉。

之江大学校刊(体育会会员学生自治会致远)曾记载,本校教职排球队于10.16 首度向暴风排球队挑战,遂于是日下午作友谊赛。此为本学期球赛之先声,故球场四周人群挤塞,情况热闹异常。教联队麾下猛将如云,如体育主任张强邻、体育教员周剑飞,均披挂上阵,复有戚光宇、陈时振等。之大还成立了体育会,下辖的球务部最近与本校各体育团体合办足球联赛,篮球与广东,雄风作友谊赛排球对抗[11]。此外,之大有关体育工作的来往文书及上级一般通知中大会口号和运动员誓词中可窥见体育在当时之大的风靡。

浙江大学的体育设施在当时相当齐全,其有田径场、足球场各两片,篮球场10片。并配有体育办公室一个,浴室1 间,急救室 1间,体格检查室和储藏室等。这样的设施配备符合师生运动的条件要求。其开设的体育课程设置有:游泳、田径、球类、技巧等,还组织校内校外比赛。校内比赛有:篮球班级赛、篮球院际赛、网球公开赛、排球公开赛、足球院际赛、春季运动会、越野赛跑;校外比赛有: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田径及全能排球比赛网球比赛[12]。首先,浙大具有齐全的体育设施,还有急救室和体格检查室等,保障了学生参与锻炼与竞赛的基本条件。其次,教授的课程也丰富多样,使不同类型学生选择性加大。再次,丰富的项目和层次不一的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积极性,特别是那些体育爱好者,更希望有机会在运动场上展现风采、为校争光。

4结论

民国时期杭州学校体育,是杭州近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杭州现在一些百年学校体育的发展仍能从民国追寻足迹。对民国杭州蒙养院、中小学和高校学校体育的研究则表明,各有特色、符合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仍是当今学校体育发展要求的主流。幼稚园的保育,中小学的课程多样性与重视女子体育参与,高等学校的场地设施保障与校内外各种竞赛,层层相扣,体现了体育教学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值得现今学校体育工作者去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曹守和.浙江体育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68.

[2]陈晴.明末清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

[3]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体育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361.

[4]张丽.民初学校体育实践的当代价值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自然科学版),2014,13(4):135—139.

[5]熊月之.西制东渐—近代制度的嬗变[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0.

[6]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编.杭州文史丛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20.

[7]浙江省体育志编撰委员会.浙江体育志[M].杭州:方志出版社,2003.

[8]杭州市体育局,中国体育博物馆杭州分馆.杭州百年体育图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6,25,43.

[9]王浩.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研究(1927—1937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司徒雷登.基督教中学的改进(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85.

[11]之大体育会.之大有关体育工作的来往文书及上级一般通知[N].之江大学校刊,1935-10-23(8).

[12]浙江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概况报告[R].杭州:浙江大学,1937.

Researches on Hangzhou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XIA Rong,LI Ji-yuan

(Sports and Health Colleg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n Hangzhou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in Hangzhou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kindergartens focused on conservation by all kinds of games to guide children to exercise their bodies. Most PE curricula of both elementary and primary schools was military drill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se schools came into the system of double— tracks after RenXu School System. Hangchow Union Girls’ School organized various sports teams for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s. Zhejiang University’s adequate facilites and diversity in sport curricula was the bright spot at that time.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Hangzhou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chool sports today.

Key words:peroi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ngzhou; development 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624(2016)01-0126-03

作者简介:夏荣(1990-),男,湖南永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史.

收稿日期:2015-10-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14YJC890007);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研究”成果(13ZJQN071YB);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项目(PF15002004026)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杭州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杭州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