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2016-02-10文丨陈
文丨陈 涛
留住乡愁
文丨陈 涛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每当读到这些关于乡愁的诗句,总是有莫名的离愁别绪瞬间涌上心头。
乡愁,虽然只是淡淡的两字,却是每个人心上挥之不去的浓浓印迹。就像那条铺满石板路的老街,在梦里的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芬芳。而我们乡愁的寄托,正是那一栋栋老房子、老巷子、文物古迹等历史坐标串联起来的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是城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生生不息的象征。城市之间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每城每镇都打上了各自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都有其特殊的城市文脉。
前段时间,编辑部策划了一期关于“乡愁”的封面故事,就是将那些逝去的、存在的城市文脉进行系统的宣传报道,以便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采访过程中,通过对遵义文脉的了解、梳理,尤其是对历史专家们的采访,让我对遵义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为我们无处安放的乡愁找到寄托与载体。
我采访的主题是“乡愁似水”。然而,遵义与水有关的事物太多,无论是一口井,还是一条河,或者是其他更多的东西,它们都能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年的故事。最终,我确定以河流来承载那似水的乡愁。说到河流,遵义的河流也有很多,哪一条代表哪一种现象,这也需要进行细致的筛选,才能将主题恰到好处的呈现。
其中,我写了湘江河。生于湘江河畔、长于湘江河畔的我,对于这条河流并不陌生。可是,对于它的历史,对于它对遵义的意义,我却是那么的不太清楚,让我感到遗憾。这样的现象,也是历史专家曾祥铣老先生担忧的问题之一。曾老说,随着他们那一代人的老去,现在的年轻人对遵义过往的知之甚少,让他对历史、乡愁的传承感到忧虑。
近年来,我们每每走过遵义的角落,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豪华的酒店、超级市场、华丽的写字楼……遵义城“时尚”“洋气”了起来,到处都能看到“曼哈顿”“纽约”字样的招牌。这样的城市,让多年以后归家的游子,该到何处去寻找他儿时的光阴,寻找他跟随老祖母祭拜过的祠堂,寻找他无处安放的乡愁?
所幸,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也知道了城市发展、高楼林立,不能以割断文脉、弃置乡愁为代价。就像曾老说的,看着你们来找我做这样的选题,我也觉得很欣慰。至少年轻人们也知道要留住城市文脉,才能留得住我们的乡愁。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业务的提升、心灵的洗礼。通过对遵义几条河流的了解,特别是湘江河的深入挖掘,得以让我的乡愁有了安放之所。也让我对乡愁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归依这种情怀有了深切感受,更让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变迁、岁月的积淀,乡愁依然会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始终是一种家国情怀、文脉延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