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
2016-02-10文|高天
文 | 高 天
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
文 | 高 天
2015年9月,第一批00后青年进入复旦大学。最早的90后已经毕业快四年,学校里已经有一批90后的青年在做95后的辅导员。都说现代社会三年就有一个代沟,身为团干部主力的80后们,面对铺面而来的95后、00后“小鲜肉”,我们能和他们交朋友么?能帮他们解决困难么?能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么?
我们,准备好了么?
从青年中来
如果把“如何联系青年”看做一道考题,那么首先应该“审题”。青年在想什么,青年在干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讨厌什么……对于共青团来说,考题就是青年,考官也是青年。青年如何,共青团才能如何。所以正确认识和精确把脉当代青年的思想认知与行为逻辑,是团干部做好联系青年工作的先决条件。简而言之,团干部要说青年话,知青年事,懂青年情,这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基础。
复旦大学团委一贯重视青年调研和青年研究,每年都会梳理总结复旦青年中的“一年热词”。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把“A站”(AcFun网站)“B站”(Bilibili网站)“叶良辰”“头上长草”“表情包”“宝宝”等词语收录进了“复旦青年热词库”。这些热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孩童式的自我表达、娱乐化的的行为方式、抱团式的群体需要。大家都说现代青年和以前不一样。那么是怎样的不一样?话语体系变化背后,本质上是一代青年人的深刻转型。对现今90后甚至95后的青年人,我们概括出了一些特点:在政治上,认同与疏离并存;在道德上,关怀与自利并存;在群体上,分化与重组并存;在发展上,机遇与压力并存;在生活上,自立与依赖并存;在参与上,理性与热情并存;在交往上,现实与虚拟并存;在交流上,开放与排斥并存。语言体系和行为表现的背后,是当代青年价值认同和关系网络需求上的差异与多元。
作为团干部,我们本身就是青年中的一员。我们无限接近这群活蹦乱跳的、矛盾重重的青年人。青年人的议程,不仅仅是由外部事物设置的。我们从青年中来,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将这种“零距离”优势转化为工作思路,青年关注青年,青年研究青年,青年影响青年。
到青年中去
对于“如何联系青年”这道考题,“审题”之后,就是“解题”。“关注”“研究”是开始,联系青年的实质是为了影响青年。
首先,动之以情,在感情上让青年认同。青年都喜欢跟阳光向上的同龄人交朋友。而共青团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思想层面的先进性和精神层面的感召力,来自于青年自身蕴藏的与祖国同奋进、和时代同发展的远大抱负和精神追求。80后90后青年有很多特点,但不管怎么变化,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具有理想和精神的群体,同时,也是最容易迷茫和困惑的群体。团干部应该传递“正能量”,把阳光和美好传递给青春躁动的年轻人。团干部的人格魅力正来自于这些“正能量”,一个有着人格感召力的团干部自然会收获一群年轻的拥趸。
其次,辅之以利,在成长上让青年获益。成长是青年最大的期待。如果共青团能够为青年发展提供助力,团干部能够为青年成长解决困难,那么共青团和团干部就会得到青年最真诚的拥护。人们常说团干部“一没钱,二没权,一张嘴皮讨人嫌”。没钱没权的团干部要想整合资源解决问题,建设枢纽型团组织是很好的路径。在实践上,团组织可以大胆向上、向下、向外,争取更多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为青年成长需求做好对接。
第三,晓之以理,在价值上让青年追随。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我们的团工作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功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雅俗共赏”。如果把“俗”和“雅”进行拆字解读,人谷为俗,是指讲出来的话,要像老百姓的食物一样实实在在、言之有物、可以下咽,让年轻人接受;牙佳为雅,是指阐述的道理,要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体系,把大道理转化为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青年并不是对价值的理论阐释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有着强烈的兴趣,关键是怎么讲。我们不要做灌输填鸭,要用青年视角、讲青年话语。把成绩讲够、把问题讲透、把措施讲清、把前景讲明。
我一直认为,党团关系,是血缘关系。党团关系决定了共青团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基础,要善于将党的要求创造性地落实到青年群众工作中,始终不渝地为党赢得青年。而团青关系,是选择关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年跟团走,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团青关系决定了共青团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共青团的生命力在于与广大青年的关系,共青团的活力在于融入广大青年,共青团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广大青年。
联系青年,应该是共青团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团干部不可或缺的看家本领。
(作者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