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干部要学会用互联网+青年
2016-02-10魏延安
文 | 魏延安
观 点
团干部要学会用互联网+青年
文 | 魏延安
每个团干部要直接联系100名普通青年,是团中央下力气转变共青团与团干部作风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落实这一要求,既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也需要用好各类载体,互联网就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联系青年的关键在保持联系。联系100名青年需要多少时间?以笔者下沉商洛市商州区期间为例,一个上午能在村子找到两三名青年已经不容易,因为青年大多数已经进城,仅仅在农村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基层找青年显然是十分吃力的,所以还需要把目光转向城区,工厂、学校、社区、服务行业等青年扎堆的地方。往往搞一个座谈就能找来十多个青年,一场座谈会下来,人也熟了,加上微信,联系也就有了。但是,仅仅有了联系方式,见了一面,就算是联系上青年了吗?显然还不能算,必须后面还有联系。但考虑到找到青年已经费力不少,再与这些青年保持经常性联系,显然靠传统的物理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这便是互联网这个工具。
互联网+青年既可行也适合青年特点。我从2011年开始用微博,至今已经积攒近4万多个粉丝,微信好友业已加满到5000人,这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包括基层的团干部、普通青年,也包括电商创业者、社会各界青年代表。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有了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媒体手段,明显感到联系青年方便了,快捷了,交流也多了。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新媒体工具,要找到这么多青年是很难的,必须感谢互联网。而且,微博、微信是社交工具,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是实时的,能始终保持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他们在微博、微信上所发的照片、文字,能随时感受到青年的所思所想,如果能给青年点上个赞,写几句评语,再来一点互动,时间长了就像老朋友一般。
线上线下结合是最理想的联系青年方式。光有线上联系也不行,纯粹在网上结识的青年,如果没有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始终还是有一种隔膜的感觉,就像网购一样,感觉不真实,更缺乏体验感。网恋的最后是见面,网上联系青年也还是要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我微博、微信加了许多青年,一到线下搞活动,有的青年就一定要到前台来,见到“真人”,这时候才发现,样子与网上的不一样,说话的声音也与想象的不一样,印象顿时深刻起来,如果再能抽空坐上一会,感情不觉加深几分。电商讲线上线下融合,联系青年也要讲网上网下融合,可以网上先认识网下再熟悉,也可以网下先认识网上再熟悉,二者结合起来最有效果。
联系青年的根本在服务青年。下沉期间我认识了商州区闫村镇磨沟口村的一个青年叫王建明,做了农村淘宝合伙人。我去村上调研,他不在,于是我留了言说想见面。等到见面时,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为什么要回来,怎么应聘的,目前感觉怎么样,一五一十都讲了,然后就加了微信,经常聊上几句。通过他,我深入地了解了青年电商创业的真实心理和生存状态,也看到了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随后我与其他调研一并梳理,为农村淘宝陕西区提出中肯的建议,也替年轻人发了声。我问他还有什么想法,他说想做农产品电商但缺培训,我随即推荐他到省团校参加了电商培训。我对电商有些研究,他有困惑微信上就可以问我。我也经常看他的微信,比如朋友圈发淘宝信息太多了,也会提醒。时间一长,感情有了,心声也听了,对应的服务也做了,自然赢得了信任。
在联系和服务青年中实现引导青年。美国没有宣传部,但美国价值观却宣扬到了全世界,因为他们通过好莱坞、芭比娃娃等有形的东西进行了巧妙的传播。引导青年也要与之类似,生硬的说教、直白的教育,往往效果不好,寓教于乐是好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让青年感受到团组织和团干部的温度,从心底里去认同,就像春风化雨一般润物无声。用好互联网的工具,特别是通过社交工具,一句家常话也能暖心,帮助打探个消息、转发一个微博,也就能赢得青年认可,也就让我们微博、微信上说的话与宣传的活动真实地影响到青年,自愿地参与进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我们所要弘扬的正能量、好声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我的微博、微信,一些青年人评价说,看了之后感觉共青团开展了许多服务青年的活动,我发表的一些电商和三农方面的见解也让他们受益不少,还能与我随时交流,发自内心想点个赞,也愿意跟着这样的组织向上向善。
互联网时代更考验团干部的个人魅力。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但互联网对团组织和团干部提出的挑战也同样明显。今天讲网红时代、粉丝经济,能不能利用互联网赢得大量的青年粉丝,这需要提高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不仅要热心,还要会运用互联网,更需要一些专长。比如我的微博,经常发的三农与电商内容,还有读书札记,从事农业创业、电商创业和爱好读书的青年就聚了过来;还有一些青年是听了我的点评或者建议后感觉受用,也就成了粉丝。但为了维护我的微博、微信,我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没有这些付出,也很难有这些青年粉丝。所以,今天的团干部某种意义上更不好当了,互联网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坚持的毅力,还要打破常规的工作概念,在互联网的时代与青年同频共振。
(作者系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