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核查”让老年人悠闲地“活”
2016-02-10张韵秋
■文/张韵秋
“静默核查”让老年人悠闲地“活”
■文/张韵秋
多年前,我在一个街道社保服务窗口调研时看到这样一幕,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正是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集中认证时期,一群退休人员围在工作间里,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身份证,焦急地等待着即将进行的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他们或拄着拐杖,或被人搀扶着,走路颤巍巍。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读出了怨气、无可奈何甚至还有怒气。一位大娘直言不讳地嚷嚷,觉得资格认证侵犯了他们的尊严,“就是看我们死了没有”。这个社保窗口负责资格认证的小黄告诉我,还有部分退休人员是在养老保险待遇被暂停后才来进行认证的,到这里 “骂山门”是常事。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吵闹辱骂、反复解读政策,导致认证工作效率低、进展慢。
自此以后,我陷入了思考,开始从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尝试多种形式升级认证手段。比如借助人像识别、指纹识别等现代技术来认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离退休人员有的居住地流动分散,有的随子女在异地居住,部分“空巢”老人不会操作电脑,居住在偏远山区的人员不会应用新技术等客观因素影响,多形式的认证手段使用的实际效果与方便群众便捷资格认证的初衷仍存在较大差距。
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虽然我们努力改善认证手段,但是离退休人员并不理解,对我们工作仍有怨气、有想法。“人好好活着凭什么停我的养老金”“老家伙了,新技术玩不好”,一传十、十传百,负面影响很大。
我暗自思忖,能不能尝试与地区人口相关的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数据收集与比对来认证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逐步弱化集中认证、人像指纹验证等劳师动众、打扰退休人员的认证方式呢?
遵循这一思路的探索以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大数据管理给待遇资格认证带来了新机遇,2013年1月,我们率先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待遇资格认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了法院、公安、民政、卫计、人社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工作模式,采取部门联合搜集信息、互通共享、“后台”进行数据比对的方式认证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称为“静默核查”)。所有部门共享的全市城乡居民的退休、死亡、户籍变更、服刑等信息每半年采集一次,每年1月20日、7月20日前,以电子表格的形式传递。然后实现全区域资格信息共享,做到一个系统操作,一个机制运行,同域同查同比对。这样一来,极大方便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资格认证,“不出门、不跑腿”,与民便利瞬间变得简单起来。
2013年7月,首批信息数据共享试运行半年后,确实为参保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增强了我们升级拓展的决心。于是,我们主动扩大范围,统一公示格式及内容,把待遇公示由企业养老保险扩大到城乡居保,把公示范围由单位内部向社会延伸,对公示所收集的信息与网上采集的数据共同纳入“静默核查”范围。对疑似死亡信息,通过疑似死亡人员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村(社区)社保协管员逐一进行核查;对疑似重复领取待遇信息,通过各经办机构逐一进行核查。到2015年1月,我们再次前移关口,把数据比对范围扩大到拟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将拟退休人员参保信息进行比对,从源头预防重复领取待遇。
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核实本地2016年以前虚报冒领、重复领取待遇1620人(城乡居保1356人),追缴冒领待遇资金110.38万元,占冒领总金额的96.2%。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努力,我们逐渐在优化认证服务和强化监管力度中找到了平衡点。
尽管“静默核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信息数据采集方面,还存在就近到相邻地市火化,本地民政部门无相关信息记录的情况,行政区划边界死亡人员信息未达到“全覆盖”;在信息整理方面,各部门分线采集的信息数据,需要“后台”工作人员花大把时间和气力验证补充完善,工作效率也有待“大提速”。为此,我们努力争取周边地区人社部门支持,拟建立“大协同”共享机制,健全行政区划边界死亡人员信息;开发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数据基础信息“智能化”,向待遇资格认证信息零遗漏、核查零死角、追缴零欠款、处理零人情、彻查之后零发生迈进,让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悠闲地“活”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美丽现实。■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社会保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