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开放视域下大学生信仰调查与思考
——基于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

2016-02-10陈德虎祝莺莺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 陈德虎 祝莺莺

(浙江理工大学:团委,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多元开放视域下大学生信仰调查与思考
——基于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

■ 陈德虎祝莺莺

(浙江理工大学:团委,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摘要】受全球化多元思潮和当今社会转型期影响,当代大学生信仰多元化,不同程度存在着理想信念扭曲与偏差等问题。通过对浙江省8所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学历越高信仰越专一,理科生比文科生更理性,家庭状况对大学生信仰影响较大;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趋势,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比较高。为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达到更好效果,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要尊重教育规律,加强分类分步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化大学生信仰状态信仰教育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阐明了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将其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之下,在社会转型与全面开放之中,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和多变,世界范围内文化交融交锋日益激烈频繁。信仰的多元化逐渐显现,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理想信念出现偏差,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标准宽松”、“集体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现象[1]。由于大学生信仰的偏差与缺失,使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科学、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我们开展了针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研,以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研究设计

此次调研选取浙江省内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8所高校(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嘉兴学院)中的800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及少量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综合、文、理、经济、农业、教育、医学、艺术等各个类别,有效避免了学校地区、专业因素等所产生的问卷调查的雷同性,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了概率随机抽样的方法。

问卷设计了 28个问题,问卷内容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其中涉及个人情况的问题共7个,包括性别、学历、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家庭综合年收入等;涉及大学生信仰基本情况的问题共12个,包括您的信仰是什么,您认为信仰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影响吗等;大学生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态度方面的问题共10个,包括您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您对目前我国的社会现实状况的态度等[2]。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15份,其中有效问卷667份,有效率为93.3%,调查对象中男生为238人,占35.7%,女生为429人,占64.3%。学历分布为专科生15份,占2.2%,本科生542份,占81.3%,硕士生105份,占15.7%,博士生5份,占0.7%。专业分布为文科332份,占49.8%,理科158份,占23.7%,工科119份,占17.8%,医学33份,占4.9%,其他25份,占3.7%。户籍为农村的325份,占48.7%,小城镇218份,占32.7%,城市124份,占18.6%。家庭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26.7%,在5万-10万元,占39.7%,10万-20万元的,占25.6%,20万元以上的,占0.9%,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大学生信仰现状

(一)大学生对信仰内容的认识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是人们灵魂的标注。此次调查设计中,我们把信仰的内容加以扩大,以“马克思主义、宗教、法律、神灵”为信仰主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专业看:文科类信仰“马克思主义”占44.6%,信仰“宗教”占3.0%,信仰“法律”占9.6%,信仰“神灵”占9.6%;理科类信仰“马克思主义”占36.1%,信仰“宗教”占9.5%,信仰“法律”占9.5%,信仰“神灵”占1.3%;工科类信仰“马克思主义”占26.9%,信仰“宗教”占18.5%,信仰“法律”占10.9%,信仰“神灵”占1.7%;医学类信仰“马克思主义”占24.2%,信仰“宗教”占30.3%,信仰“法律”占12.1%,信仰“神灵”占0%。文科类信仰马克思主义最高。从学历看:专科信仰“马克思主义”占26.7%,信仰“宗教”占33.3%,信仰“法律”占26.7%,信仰“神灵”占0%;本科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占38.9%,信仰“宗教”占8.3%,信仰“法律”占9.8%,信仰“神灵”占1.1%;硕士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占40.4%,信仰“宗教”占5.8%,信仰“法律”占8.7%,信仰“神灵”占1.0%;博士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占40.0%,信仰“宗教”占0%,信仰“法律”占0%,信仰“神灵”占0%。学历越高相对信仰越专一。

(二)不同专业大学生信仰的差异

调查显示,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其有无信仰有一定影响。医学专业学生有信仰的人数比例最高,为66.7%。理工科类学生有信仰的人数比例最低,为56.3%。在信仰内容方面,医学专业学生对宗教的信仰比例最高,为30.3%。文科专业学生对宗教的信仰比例最低,为3.0%。文科生与理科生相比,由于接触的人文社科类知识比较庞杂,因此,他们大多情感丰富,感情细腻,更注重思考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而理科生处事相比于文科生则更加理性。

(三)信仰认可度与学历高低成正比

从学历与信仰关系的调查结果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没有信仰的比例分别为41.9%、44.2%和60.0%,博士生没有信仰的比例最高。虽然调查结果可能会受数据样本量的影响,但一定程度上说明学历越高,越容易对信仰产生迷惑。这与在不断学习和提升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量大小有关,学历越高,接收信息量越大,贮备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信仰交叉,即在信息交叉条件下产生了信仰缺失。相反,学历越低,接触的信息量则越少,信仰受到的冲击也越少,信仰相对稳定。

(四)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信仰有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学生没有信仰的占45.5%,家庭收入在5万-10万元的学生没有信仰占45.3%,家庭收在10万-20万元的学生没有信仰的占34.1%,家庭收在20万元以上的学生没有信仰的占35.3%。调查数据显示,收入较高家庭的学生有更多接触信仰传播的机会和环境,而接触到的信仰媒介越多,越容易接受信仰。

(五)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信仰的重要因素

从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因素来看,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占43.2%,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比重最大的。这是因为大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都是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因此,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为有效的影响因素。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占29.4%和26.2%,可见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健康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也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

本次调查显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大多数是有信仰的,只是在信仰的内容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此次调查也显示,有51.1%的大学生认为“信仰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他们认为信仰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有29.1%的大学生认为“信仰就是信念”,此两项比重占80.2%,还有11.2%的学生的人认为“信仰是一种宗教精神”。只有8.5%的学生认为“信仰可有可无”。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于信仰的认识虽然不十分准确,但整体上他们肯定了信仰的意义、价值以及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认为信仰可有可无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这部分学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在对“最应该具有的信仰”一题的调查中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所占比例最高,达58.6%,这也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多数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理性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问题调查中显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能指引我们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占44.7%。认为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占44.8%。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时间证明不切实际,理论与现实差距大,逐渐失去吸引力” (占6.0%),“是政治层面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不想考虑”(占5.4%),虽然这部分学生占比不高,但也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重视。

(三)社会负面环境影响大学生的信仰

当今,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阶层两极分化趋向严重、政治腐败引起的百姓非议、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等,都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影响[3]。在回答“社会负面环境对信仰的影响度”问题时,有53.4%的大学生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弊端是影响信仰的主要因素,这就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强教育。

(四) 信仰多元影响着大学生主流理想信念的树立

信仰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调查显示,虽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态度”充满信心(占81.3%),但有15.2%的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持怀疑态度,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看好、不关心(占4.8%),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态度”满意度调查时,只有6.3%的大学生非常满意,22.3%表示满意,53.5%表示基本满意。虽然表示不满意的人数只有17.5%,但对于还在学校学习并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这已经是比较危险的信号了,如果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必须马上化解。

四、多元化情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最敏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受到当前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他们“自我”意识过分强烈,个性张扬,呈现出追求金钱、急功近利、奢华享乐的倾向[4]。为此,在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对大学生信仰方面的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注入,使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学好本领,奉献才华。

(一)坚持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

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具体发展前景。要引导大学生主动把个人成长进步自觉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操作层面上,一是在大学生中努力塑造一批青年典型。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凝聚、鼓舞和感召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二是要培养一批青年领袖。通过青年领袖来反应大学生诉求,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形成正面舆论压力,引领青年群体的价值选择。三是要打造一批“明星讲师”。高校要打造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强、影响力大、人格魅力足的“明星讲师”,由他们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使之乐于接受并主动传播正能量、正信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正确解读信仰多元,共筑中国梦

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就为大学生在当下找到自我、确立人生方向提供了时代坐标。因此,需要加强大学生的信仰认知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信仰面临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和明智的决断。这也要求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要找准大学生需求的目标和方向,在思路和方法上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由远及近”转变为“由近及远”,改变过去一讲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却不顾及学生思想实际的做法,而应从当代大学生的现阶段社会理想、奋斗目标讲起,逐步上升到共产主义信仰。二是由“从大到小”转变为“大小统一”,改变过去把个人理想信念和社会发展相对立的错误认识,明确符合社会进步的个人利益及个人理想本身就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5]。

(三)尊重教育规律,实施分步走

高校作为开展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现有信仰体系的特点及社会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实施策略上,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针对信仰坚定、信仰模糊、信仰动摇、信仰混乱等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分类和分步引导,开展“与信仰对话”等活动,通过学生骨干的带动、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和实践,让主流信仰引领群体信仰,从而使大学生群体具有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和相对统一的行为实践。我们还要认识到,只有与时俱进的信仰才能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最具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信仰。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达到个体信仰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才能让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理论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令人心生敬畏的是自然信仰与社会信仰的高度结合。但要真正实现大学生信仰内化于心、外显于形的实质性突破,真正让其找到对信仰的敬畏感,就必须根除理念的“虚无”主义。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把大学生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目标,逐步探索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培养新模式,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品牌载体。这一“铸魂工程”已取得明显效果。所以,要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就要创新方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突破。

在操作层面上,一要牢固确立导向鲜明的培养理念。要使大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二是要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在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践中,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出一条坚持普遍培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以理论研习和社会实践为基本途径、以社团为重要纽带,融师生互动、角色模拟、开放联动和自主培养为一体的新路子。三是要努力构建分级育人、多点辐射的培养格局。高校可采取融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三级二阶”的培养模式(“三级”指院级团校、校级团校、英才学校;“二阶”指校、院二阶),即通过院团校、校团校、英才学校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对学生骨干实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四要通过信息化管理、社会化合作、组织化举荐等机制探索建立着眼长远的培养机制。

[ 参 考 文 献 ]

[1]王健勇:《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姚本先 刘庆明等:《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与特点》,载《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3]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特点及问题分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1期。

[4]陈跃 熊洁:《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载《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4期。

[5]谭宇 聂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探研》,载《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7期。

(责任编辑:任天成)

作者简介:陈德虎,浙江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

收稿日期:2016-02-11

祝莺莺,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