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石语 点砚成珍
2016-02-09王馨言
文 王馨言
静听石语 点砚成珍
文 王馨言
古语云:“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亦被鸿儒君子称为石友,在文人墨客心中占据着超越纸、墨、笔文房三宝的地位。
出生在宋代砚矿遗址济溪村的汪新荣,从小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沉心于砚雕技艺,成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他身上,也有着如同砚台一样稳重讷言的性格。然而鲜有人知,外表敦厚老实、性格内向又不善言词的汪新荣,其实是一个“赌石奇才”。
看似普通的砚石,在行内却十分有讲究:老坑料、光泽纯净柔和、手感细腻如肌肤般光滑,方是上等的砚台石材,但未被加工过的砚石却光华内敛,难为人所发现。汪新荣在数年的业内历练中,练出了一双发现美石的慧眼。
2008年,在一次砚石采购现场中,汪新荣看中了一块上好的砚石料,这块料长宽约30公分,在采购现场丝毫不起眼。热闹的拍卖过程中,始终没有一位买家注意到这块石头。几轮竞价拍卖之后,所有砚石各归其主,唯有这块“麻石”被遗弃在一旁。汪新荣悠然自得,仅以50元把早就相中的宝贝揽入怀中。谁能想到,这块外表其貌不扬的破石头,剖开麻石表皮后居然现出了漂亮的长眉纹理!汪新荣结合砚石柔美的纹理,将自己的古典文化修养融汇在雕刻中,创作出一方《貂蝉拜月》砚,在北京“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以8万元被一外商购得。
《梅妃》 汪新荣 /作
《五福临门》 汪新荣 /作
虽然有着“点石成金”的眼光,但汪新荣却不因此贪图金钱,用自己的“本事”占小便宜。一次,汪新荣在砚友家看中一块外表普通的石头,朋友见他喜欢便要送给他,但他坚持按市场的价格付给朋友200元钱,才肯收下石头。这块普通石材,在汪新荣精心打磨下显出了天然的金晕纹理,犹如一位活灵活现的太极舞者,足悬空,手微扬,衣袂飘逸,气宇轩昂。汪新荣没有破坏掉这天然的图像,而是在图纹的右侧雕出一个太极图形墨池,让整方砚台意境天人合一,和谐隽永。这件《太极》入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歙砚——吴楚清音》,并在2010年以12万元被一客商收藏。
汪新荣的砚雕吸收了中国民俗的内涵,使砚台虽然能烘托出主人自身的文化气息,却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冰冷之感。出自他手的砚台充满了民间艺术的活泼和深意,又摒弃了民俗文化中的俗套,雅俗相衬,相得益彰。他的《五福临门》砚台,雕刻简素大气,不落俗套,把民间所流传的谐音为“五福”的五只蝙蝠形象融化在砚台的俏色之中,匠心独运。“门”的形象既符合了主题,又巧妙地具有研墨的功能,在契合了砚石自然纹理而创作画面的基础上,又把实用性糅合进去。另一方砚台《梅妃》,画面干净写意,刀法落拓不羁,虽然雕刻的是娇美的女子,却展现出砚台采纳墨海的气势,为人们所称道。
汪新荣不慕金钱,从没想过批量生产他的艺术品,现在的他,每月只雕制一两方砚台。他说,只有读懂石头,摸准它们的脾性,根据石材的纹理、形状这些特性去推敲斟酌,才能使其妙境尽展无遗。也唯有如此,有灵性的石头才会为你带来回报。
有人称汪新荣的砚雕,刀法简洁洗练,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具有自然古朴、文气凝重、不尽琢磨、半留本色的艺术风格,此言精准。他用奇思巧工,将一块块无人问津的陋石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使其在绚烂而深厚的文墨世界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重要位置,这样的景象,恰似《红楼梦》中的神僧化顽石为宝玉、游历人间的故事一般,让人称奇。
汪新荣(语石)
江西婺源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砚雕)技艺传承人,婺源语石砚雕艺术馆馆主。其自幼喜书画,习作多年。沉浸砚艺十余载,其作品俏用砚石精华,因石象形,刀法简洁洗练,集诗书画印与一身,具有自然古朴、文气疑重、不尽琢磨、半留本色的艺术风格。其砚雕艺术被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江西卫视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其砚雕作品被《中国当代名家砚作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指南》《中国传世名作收藏与鉴赏》《歙砚新作集》《江西画报》《歙砚·吴楚清音》《砚林煮酒》《汪宏故里—大畈》等选刊。获奖作品有《闻鸡起舞》《童子拜观音》《公孙大娘》《西施浣纱》《笑口常开》《踏雪寻梅》《五福临门》《只羡鸳鸯不羡仙》《竹林七贤》《飞天乐舞》《八仙过海》《松山访友》《溪山秋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