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玉雕艺术中佛教题材的表现

2016-02-09汪国连

天工 2016年2期
关键词:观世音玉雕佛像

文 汪国连

试论玉雕艺术中佛教题材的表现

文 汪国连

中国的玉器文化和玉石雕刻艺术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进入当代,传统的雕刻工艺日新月异,不断随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新而更新。仅仅是近几十年的时间,玉雕就摆脱了“三分手艺七分工具”的传统工艺状态。特别是近年来,依托高新技术工具,玉石材质的雕刻已经到了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境地。

今天的玉雕与传统不可同日而语。已经不是简单的琢磨工艺,而是复合着材料、色彩、造型、寓意、层次、表象、图解等文化要素与内涵,成为综合性的艺术品创造行当。这也迫使我们以全新的表现手法,来重新诠释这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艺术。

《佛颜随缘对牌》 汪国连/作

《普渡众生》 汪国连/作

另一方面,大众对玉石雕刻作品的艺术审视与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我认为,实际上,这是对雕刻从业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就玉石雕刻艺术的创作而言,创意的时代感、题材的诠释观、情节的故事性、形象的把握度等等,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专业性要素。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玉石雕刻佛教题材的创作,带来的是“社会性的围观”,不仅仅是人们的要求更高了,如果需要,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将你的作品与相关的经典图片相对比。这也促使我们玉石雕刻的从业者们,要更加扎实地加强文化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与基本素养。

鉴于此,本文试以玉石雕刻中人们经常做,而且一直都在做的“佛教题材”为主题,谈几点初步的体会与想法。

一、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与变迁

有据可考,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扩散,大约在两汉之际(公元元年前后)。文献记载佛像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则要更早一些。

古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造像,也使得佛教的理念更容易更快捷地在社会上流传和发展开来。

佛教中的佛像,主要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历史上,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密切关系。

《勤修必成》 汪国连/作

经过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历代至今,佛教在中国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综观全貌,笔者认为其中以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造像最为经典。究其原因,当与其时的崇佛敬佛的社会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例为证,现今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还有出土的大量佛造像,最为精美的大都是这些时期的。经典的佛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北京保利博物馆都有陈列展出。

还有,比较经典的佛教壁画造像,现存较为完好的是明代的佛教壁画,有北京的法海寺壁画(明宫廷画师创作),还有河北石家庄毗卢寺的壁画(毗卢寺的壁画系民间创作)。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经过多次的实地观摩后得出的结论。

二、玉石雕刻表现的佛教题材

玉器佛教造像中,玉雕观音是最常见的题材。

观世音者,世人称念此菩萨名之音而获救,故云:观世音者,观自在者,观世界而自拔苦与乐之意。

观世音菩萨的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据说在唐代,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该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经典做男相,唐朝以后常做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萨。

按说,玉雕佛教观音造像的表现,应该溯根求源,查有出处。然而一直以来,玉器的观音造型多是凭着雕刻师的了解和想象,基本是无标准模本可对比。

过去的玉器,大都是皇家和贵族们才能拥有的奢侈品,玉佛像更是如此。囿于材质的限制与技艺的水平,能够雕刻得面相慈祥,神情兼备已经是不容易了。周致细腻,比例匀称的观音佛像,无疑是虔诚的佛家弟子们供养、观修的极好对境,也是值得珍爱、收藏的艺术极品。

在我们社会步入小康的今天,对于逐渐富裕的国人来说,拥有玉器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就玉器的题材而言,大众对于传统的佛像情有独钟,能够得到一件玉佛是令人向往的。正是如此原因,在当代玉石雕刻的作品中,佛像观音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以至于频频出现在玉器的专业奖评中。

另一方面,每个玉雕从业者都看好这个需求的机遇,在玉石雕刻创作中佛像也是常用题材,这就从专业的方面,使得我们有必要佛像的雕刻塑造,形象的攀摩定位,对佛教艺术的表现进行重新的审视。

我的观点是,师经典找依据,师传承求创新,力求在揣摩中幻化出新,表现具有时代感的佛教造像。

三、当代玉石雕刻佛像的与时俱进

我认为,古老而又新颖的玉石雕刻艺术,与武术、京剧、书法相同,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东方艺术的瑰宝。

历史上,惟玉为上,惟工显优,曾经是玉雕的主流。时至当代,新的玉种,新的手法,汇聚着人生理念,时代风尚。可以说,玉雕艺术的魅力是对我们的考量,是需要我们来担当的。

陈列于全国各大博物馆中的各种精美的佛造像,给人们提供了欣赏佛教艺术的版本。随着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越来越重视,对经典的佛教造像,看得多了审美就会有不断的提高。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着自己的佛像,有着自己对佛的理解。

这也对玉石雕刻佛教题材的创作,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现实的要求。作为玉雕创作人员,要与时俱进,多看、多画、多练。如果我们还在一味地“闭门造车”不求甚解,无所进步,被淘汰出局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汪国连

中国工艺品雕刻工高级技师,中华青年玉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生于江苏,艺术设计专业毕业。2004年开始玉石、玛瑙的设计雕刻工作,后师从郭石林大师,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了观音等传统佛像、人像的设计雕刻,其作品先后获得了玉龙奖金、银奖,神工奖,玉冠奖等。

猜你喜欢

观世音玉雕佛像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玉雕青松献祖国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