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代表作”的国大师
2016-02-09曹千里
文 曹千里
“没有代表作”的国大师
文 曹千里
《观沧海》 潘柏林/作
紫荆花开的时候,南国一派祥和。车在开满花的街道上蜿蜒而行,佛山石湾跃进路的尽头,一座颇具艺术感的中西合璧的院落傲然耸立眼前。树木掩映,虫鸟和鸣,红砖墙身,银灰外衣,哈,是“柏林艺术馆”!
早就听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有座不同凡响的艺术宫殿,一见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我希望将这里建成一个宣传石湾陶艺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石湾,读懂石湾陶艺。”潘柏林说。
雕塑夹道,拾阶而入,穿过木门,进入“地宫”。琳琅满目,全是宝贝——潘柏林从艺几十年创作的200多件陶瓷精品。恰到好处的布光将石湾陶的精致细腻而不失大气衬托得熠熠生辉,“灯光就是陶艺雕塑的二次创作,恰当的灯光亮度与角度,才能突显作品的层次与神韵。”我突然对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国大师升起了浓厚的兴趣。
《回娘家》《太白醉酒》《达摩》《康有为》……在一束束灯光的聚焦下,一个个人物仿佛纷纷起立,向观者讲述一个个故事,关于自己,关于创作者……
至今,石湾还流传着“鬼才”小柏林的故事。1953年的“鬼节”,潘柏林出生在闻名遐迩的南国陶都——佛山石湾古镇。民间传说,“鬼节”出生的小孩子灵气十足,潘柏林也的确从小就显露出“鬼灵精”的天性:他把门帘珠片拔出来糊风筝,又把自行车气门芯改造成“火药枪”。而在泥塑公仔、儒佛神道故事遍地流淌的石湾熏陶长大,没有入过一天师门的潘柏林似乎天生就掌握了捏“公仔”的本事。那时候的少年都羡慕有五角星的铜皮带扣,他就自己琢磨着做了一批。结果,“一不小心”成功了,他对石湾公仔的兴趣也由此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因为家旁边有一座哪吒庙,潘柏林的父亲有一天对小柏林说:要不你做个“哪吒闹东海”?潘柏林几天闭门不出,居然真的整出一个威风八面的哪吒来。这件作品后来进入市场,最终被一位新加坡人以400元人民币的高价买了去,要知道,这400元可比当时潘柏林一年的工资还要多。
《时代印象之一》 潘柏林/作
《时代印象之二》 潘柏林/作
《时代印象之三》 潘柏林/作
《时代印象之四》 潘柏林/作
“我没有一个专门教我的老师,但其实人人都是我的老师,只要用心观察,在哪里都可以学到东西。”半路出家的潘柏林为学习陶艺,常常跑到商场里观摩刘传、刘泽棉、廖洪标等陶塑大师的作品。美陶厂售卖的库存样品,也是他研究的对象。很快,天资过人、又敢想敢干的潘柏林,就成为厂里的创作室主任,带领队伍大胆推陈出新,年销售额达到数百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他本人的作品就占了全厂总销量的1/3。
潘柏林53岁时便成为佛山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实,当时潘柏林早已被人们视为石湾公仔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他在题材、工艺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为石湾陶塑艺术带来一股新风,而他所创作的“民俗风情系列”陶品,也被视为石湾陶艺发展的代表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潘柏林就做出了突破石湾陶塑传统的《回娘家》。为表现夫妻间的情意,他塑造了丈夫一头挑新娘,一头挑礼物,回门途中对新娘愈看愈爱,情不自禁地停下欲吻娇妻的一幕。这件作品一举获得全国陶瓷艺术界多个奖项。
《回娘家》 潘柏林/作
他并没因为荣誉而停下前进的步伐,继续创作出了一系列精品:《醉翁》《独角龙》中的人物形象恰到好处的变形,颇得中国画论“似与不似之间”的妙谛;那组《喜、怒、哀、乐》的头像作品,则运用手指速捏工艺,留下指压痕迹,陶泥的质感完美地体现了公仔的肌理,而作者的指纹则成为作品富有生命力的“胎记”;《袖手乾坤》则以青铜的姿态,两米七的体量,标志着石湾公仔挺进了城市公共雕塑的行列……
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潘柏林卷》首发式暨潘柏林陶塑精品展在北京承露轩艺术馆举行。空军文艺创作室原主任、文职将军韩静霆在首发式上说:潘柏林有非常强的原创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具有原创精神和原创意义的东西。我们中国的雕塑是什么?就是这样的陶雕,这叫中国雕塑,为什么我们有中国画没有中国雕塑的概念?石湾陶瓷,包括潘大师做的作品给我一个想法,真正的中国陶塑是用中国的泥土烧出窑变来,神秘无穷,里面蕴藏着我们无法描述的东西。潘柏林的作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工笔,一部分是写意。工笔就是表现晚清或者民国的市井生活的作品,工细得很,小孩趴到老人耳边说悄悄话,那种感觉是西方雕塑没法表现的,非常精彩。我更喜欢写意部分,我第一次到他那儿去看到那个达摩,一个袖子耷拉下来,有中国雕塑的这个概念。我由此感觉到我们现在更有必要推出一种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雕塑,要提倡这样一种创作的精神和眼界。
《合家欢》 潘柏林/作
“‘神’是石湾公仔的灵魂,石湾公仔千年不衰的秘诀关键就在于有神、有灵气。” 潘柏林认为,当今的雕塑创作有一个误区,就是人们往往看重工艺上的操作,却忽略了最应关注的“神韵”。“工艺只是表现手段,不是目的,作品强调的不仅仅是工艺的精湛、技术的纯熟,而最应传达的应该是作品的神韵,也即‘传神’。” “传神在阿睹。”潘柏林经常对徒弟这样说。
在几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潘柏林曾无数次被提问:“您的代表作是什么?”
他的回答永远只有一个:“我没有代表作。”
在潘柏林看来,有了代表作就等于是给自己树了标杆。而最好的作品,却永远是下一件。
“没有代表作”的国大师,恰恰是把每件作品都要做成代表作来要求自己。
潘柏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二届中华非遗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教授。1985 年修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广东柏林陶塑艺术研究院院长、柏林艺术馆馆长,被评为“十大最受收藏界欢迎陶艺家”。
作品多次在中国、美国及英国展览,《雄鸡鸣春》创作录像被选送到日本做文化交流;《禅》代表石湾陶瓷初次登上国际知名的嘉德拍卖行;《刘备》获英国伯明翰花园及室内陈设品博览会银牌奖;《回娘家》获全国陶瓷艺术展评比三等奖;《绿色的怀念》获“中国(石湾)陶瓷艺术文化节传统陶艺创新大赛”金奖;《天伦乐》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定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作品。《醉里梅花梦亦香》《回娘家》《至尊挽珠佛》《天伦乐》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乐享升平》被英国珍宝博物馆典藏;《携琴居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和谐》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出版有《潘柏林陶塑作品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潘柏林卷》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