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为笺,瓷为媒,瓷为鉴
2016-02-09李义利
文 李义利
瓷为笺,瓷为媒,瓷为鉴
文 李义利
痴情陶瓷艺术的朱景松有着三十多年的陶瓷从艺生涯。多年来,他痴守瓷艺,忘我耕耘,以瓷为笺记载向来路,以瓷为媒直抒其胸臆,以瓷为鉴博得众乐乐。因此,才有了那一件件陶瓷艺术佳作。
以瓷为笺记载向来路
他的瓷艺生涯就像他瓷上的山水画——有浓淡、深浅、远近、起伏、明暗等种种色调与伏笔,大概也只有通过这种色彩浓淡、深浅和铺衬,才能显示出山水画真正的意境——有时千山万水,有时万水千山,不禁让人回首向来路。
朱景松出生陶瓷世家,陶瓷就像是他与生俱来的基因充斥着他的每一个细胞。朱氏家族的陶瓷家史已愈百年。朱景松的曾祖父朱承于清末到瓷都景德镇学艺,学成之后创办了名噪一时的“朱氏瓷堂”。朱景松的父母承家业制瓷,并在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成为景德镇的第一代陶瓷国营职工。
儿时父母工作忙,无暇照看他,他也乐得和小伙伴们在坯房里摸爬滚打,常常一头灰、一身泥回家遭到父母责骂。但即使这样,他从来乐此不疲,不停地施展手上功夫——用泥巴捏个小人、用泥坯做把手枪。15岁时,在母亲“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的引导下,他的陶瓷基因派上了用场,这也决定了陶瓷在他往后生命中的地位。
他进入宇宙瓷厂正式拜师学艺,从基本功利坯开始学起。也许得益于师父悉心指点技艺要诀,也许得益于自身刻苦钻研,又或者得益于天生的陶瓷基因,只要是朱景松经手的陶瓷均器型优美、厚薄均匀、出窑成品率高。18岁时,朱景松刚刚成年便又做了一件大事——自立门户开作坊。他另辟蹊径制作异形件、超大件,将作坊开得有声有色。期间,他结识了不少陶瓷界翘楚,如薄胎大王高梅生、古彩大师蓝国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饶晓晴等均对他制作的瓷坯赞叹有加,也曾在艺术上对他倾心面授,使他在艺术创作上受到很大启发。
瓷板画《灵峰蕴秀》 朱景松/作
瓷板画《江山聚秀》 朱景松/作
粉彩瓷《十里溪山最佳处》 朱景松/作
粉彩瓷《山居图》 朱景松/作
粉彩瓷《岁寒三友》 朱景松/作
时至今日,朱景松都非常感谢这一路的贵人相助,更加钻研瓷艺来感恩。20世纪90年代初,朱景松就最早提出了制作陶瓷桌、陶瓷灯的想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来者追随无数。
以瓷为媒直抒其胸臆
三十多年的瓷艺生涯,任尔东西南北风都未曾动摇过朱景松对瓷艺的探索与追求。尽管有时清苦、寂寞,对瓷艺的热爱使他忘情于自己的陶瓷世界。
为着心中对陶瓷的追求,他着魔一样昼夜不分,白天忙作坊里的事,晚上陪着星星潜心习画。他爱山水,为画好陶瓷山水画,他师法自然,几乎每年都外出写生,神州大地五岳三山都有他的脚印,大美祖国江河大川都曾在他的眼中。
游三峡、览峨眉、赏黄果树,丰富的写生经历已经使他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深深印在心底。他的陶瓷山水画越发有味道,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南方找不到、北方觅不见,那是大江南北风景结合的另一重画境。他的陶瓷山水画别开生面,潺潺清水石上流,银河瀑布天上来。这也正是他心中的山水。
由于经常外出采风写生,他的陶瓷山水画题材丰富、格局开阔。他笔下祖国名山大川山体绵亘、江河浩渺、浑厚苍劲,气势磅礴;他笔下的江南田园风光雅逸灵秀、清新自然,构图疏密有致、景象万千,设色浓淡相宜、意境深远。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有泰山之雄伟,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
以瓷为鉴博得众乐乐
陶瓷新彩、粉彩、青花……面对各种传统陶瓷装饰艺术,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使它们能在自己的妙笔下得心应手生出花来。在众多陶瓷装饰手法中,他对粉彩工笔山水、人物情有独钟。
《烟壑云山》 朱景松/作
《龙凤呈祥》 朱景松/作
朱景松认为粉彩瓷不仅图案瑰丽、纹饰繁复精美,而且着色丰富、视觉冲击力强。他创作的粉彩瓷胎经800℃烧制成的粉彩瓷作品以色彩艳丽、层次感强而得到业界认可、观者喜爱。
通过多年来对青花、粉彩瓷的耕耘,他不断汲取前辈作品精髓,并在生活中潜心探索意境美。你可以从他的陶瓷作品中看到他对生活的激情以及他对人生的感知,同时这些让他能更好地表达高雅的情趣和创新的理念。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在分享他的艺术生命。
朱景松深知艺术之路是漫长的,绝非一朝一夕所成。三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告诉他,如果把艺术兴趣放在第一位,勤奋就必须排在第二位。兴趣和勤奋都有了,悟性便显露出它的重要性,这离不开自身的阅历、知识与修养。因此,对他而言,时间仅是一个概念。他一门心思都在他的陶瓷上,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他积极投身陶瓷艺术,创作出一件件陶瓷艺术精品,在将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变为现实之时,也一步步登上了艺术创作高峰。
朱景松
1971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朱公窑第四代传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优秀传承人,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技师(国家一级)。
在三十多年艺术生涯中,他秉承传统工艺,结合现代装饰手法,勇于创新而卓有成效。同时,他积极挖掘整理过去失传工艺品种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有相当潜力的实力派陶瓷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