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急机动装备的快速保障
2016-02-09马润翔
■ 马润翔
论应急机动装备的快速保障
■ 马润翔
本文通过对应急装备自身特点和战时保障难度的分析,探讨了开展快速应急保障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在军地一体化保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对装备的战前准备、战时抢修、后方保障群建设均有一定的借鉴。
一、引言
伴随着信息、材料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灵活的机动装备在装备序列所占比重逐步加大,作用日益凸显。与之相应,应急装备的高度机动化对战时的快速保障也提出了迥乎以往的高要求。在原来沿用已久的定期检查、定点维护等做法基础上,如何面向新作战样式造成的新环境、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化保障的需要,探索一条反应快、技术精、渠道畅、弹性大的装备快速保障模式,已成为新时期装备工作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要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就要求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必须向信息化转型,要着眼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把应急装备保障建设的侧重点由保障机械化战争转变到保障信息化战争上来。
二、应急装备的特点与保障难点
应急装备机动性强,可根据任务需要灵活配置;活动纵深大,往往远离后方基地或作战群独立行动;生存条件差,经常面对各种复杂的战场和自然环境;携行资源少,在重点保障完成任务的使命下,对维护和后勤保障的依赖性相对加大。在新的作战样式下,对装备(尤其是机动装备)的战时快速保障与平时保障在方式上呈现巨大反差:平时以换件、制件修理为主,战时则以换件、拆拼、重构修理为主;平时以制式、专用、固定的设备工具维修为主,战时以通用、小型、多功能的设备工具维修为主;平时使用制式、专用的标准零部件,战时则使用各种代用件和非标准件。从以上特点不难看出,应急装备战时快速保障所面临的困难将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
现场抢修的强度大大增加。受战时条件所限,平时习惯采用的基地维修手段难以施展,被迫代以非常规甚至手工方式进行;装备处在战线前沿,抢修工作不能不兼顾到人员安全等因素,修理工作的协作和流程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现场抢修的时效性明显提高。应急装备有着明确的使命分工,面对战斗程序的严肃性和战场形势的多变性,考虑到备用装备远程补给的困难,受损装备若不能在短时间内抢修恢复战力,不仅直接影响到作战任务的完成,也会使维修人员增加伤亡。
三、快速保障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对应急机动装备的快速保障,不仅涉及装备本身,也关联到前方与后方、部队与地方、装备与人员、战时与平时等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强调系统集成的观念,坚持“整体筹划、重点准备、快速灵活、弹性保障”的总体思路,突出战场抢修、伴随维修、巡回检修等保障模式,以实现快速保障效益的最佳化。
(一)构建装备战时抢修智能决策系统
信息化战争中,要求装备保障手段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所谓保障手段智能化,就是适应信息化战争全维对抗、体系对抗、信息对抗和技术对抗的特点,依托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化战场环境,以自动化检测、修复为主体提高装备保障能力。信息化武器装备,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传统的机械化保障手段已远不能适应。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军用和民用技术,抓好高新科技成果的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以智能化、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为发展方向,研制高技术、多功能、野战化的保障装备和抢修工具,逐步实现指挥手段、检测手段、抢修手段、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全面提高装备保障的整体效能。
前方装备出现故障或战损,首先进行现场伴随修理。当损坏程度严重、或局限于现场条件难以及时修复时,必须尽快同后方快速保障机构沟通情况,集中全部维修资源进行应急保障。由此可见,对装备战场状况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是实现快速抢修的首要环节。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技术保障网络;开发战时抢修智能决策系统,可以快捷地向前方提供远程专家技术支援,并有效地整合后方装备保障资源,提高快速反应的时效。战时抢修智能决策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装备故障诊断、战损评估抢修方法决策、物资器材筹供决策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融合网络资源和专家的智力优势,实现装备故障的快速定位;二是提出战损评估意见,通过网络或热线,对战场实时抢修提供不间断技术支撑;三是优化维修器材需求方案,充分整合资源,提高保障时效;四是储存装备战损信息,为研制单位反馈改进设计意见。
有借鉴地开展装备预防性检修,它不同于平时的定时保养和巡回检修:一是直接与即将承担的作战任务挂钩,准备工作预测预判的针对性更强;二是一般都在任务展开、装备机动之前实施,装备技术状况的真实性更好;三是各方保障力量汇集,开展技术民主的时机更佳。与传统的检修制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采用了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行维护保养作业;维修器材和备件能够及时提供和有效地利用;全面记录维护保养作业信息,建立了全面的装备履历;及时反馈维修信息,为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供了依据;锻炼了各级维修力量。
(二)强化机动修理实施“伴随保障”
修复损坏的武器装备,对作战的实施与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加强我军的装备保障能力,就必须把基层维修能力作为未来战争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的重点,要求武器装备的维修必须立足于在基层完成,或者使中继级、后方级维修尽可能向基层靠近,提高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只有力争实现武器装备在基层的维修保障,才能够提高作战部队的自我保障能力,实现自我保障与其他保障方式的有效结合,确保战时基层部队的必要战斗力。
伴随保障就是随时随地向作战部队提供后勤保障,使作战力量与保障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威力。在伊拉克战争中,美陆军机步师辖有3个由物资、修理、卫生、运输等部门组成的前方支援营,保障先头部队的后勤补给和装备的维修;还有1个师直属的保养支援营,负责对全师的直接支援维修和修理零配件的补给,在战斗中这些师属保障营伴随在进攻部队后面,即时补给进攻部队的各种物资的消耗;同时拥有1个运输飞机保养连和1个战斗支援航空营,为该师的各种直升飞机提供包括电子通信系统、导航系统、火力系统等在内的保养、维修和撤离;以及编有各种吨位的运货卡车、拖车和油灌拖车1223辆,显而易见其机动保障能力之强大。美军正是凭借这些强大的机动保障力量使得“保障半径”与“作战半径”基本能够形成一个“同心圆”,确保部队打到哪里,保障就能够进行到哪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伴随保障形式,实现了“精确保障”意义上的功能型伴随保障,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后勤资源。美军的伴随保障对我们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应急机动保障,重要的是突出一个“快”字。未来作战情况急、时间紧,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按部就班的准备,装备保障要在“应急”上做文章,在“时效”上下工夫,加大机动保障的弹性,大力加强机动修理分队的建设是毋庸质疑的必然选择。配合新型装备的使用、管理和维修需要,研制自动化程度高、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的技术保障装备。抢修设备应实现通用化、智能化、小型化。
(三)依靠“分级维修”实施“靠前保障”
现代战场的性质要求尽可能快地把损坏的武器装备修理好,并力求在其发生故障和受到损坏的地点或其附近修复。这就是说,战场装备应尽量靠前保障,将其推进到战斗激烈、装备最可能受到损坏的营、旅和师的作战地域去实施,以迅速修复和重新投入使用。为实施战场靠前保障,对维修保障活动进行分级,并为每一级维修机构规定具体的维修任务。营、连现场维修通常只修理可在2小时内修复的装备;营保养收集站修理可在2—6小时修复的装备;师支援地域内的师直接支援维修单位修理可在6—36小时内修复的装备;师支援地域内的军、师全般支援维修单位修理可在对36—96小时之内修复的装备,对那些不能在前方地域修复或修复时间很长的装备,则迅速收集和后送上级维修单位修理,以便靠前保障的顺利实施。
(四)实行军地一体化保障
保障体系一体化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信息化战争是在各个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体系对抗,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的作战形式。提高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必须推进装备保障体系向一体化发展,其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联通与融合,把分散、独立的装备保障力量联成一体,实现高度集成的联合保障体系,包括指挥、训练、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科研、采购、维修管理体系一体化,军民、平战、三军装备保障力量一体化。
以军为主,军地结合。军队是快速应急保障的主体和平台,对地方技术力量不求我有但求我用,不求常住常来,重点突出军方的组织作用和主导地位。以当前为切入点,现实与长远结合。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有长远目标,不能将军地一体化保障当作权宜之计或解决新装备保障问题的临时措施。
着眼战时,平战结合。和平时期是为战时打基础的,所以装备保障和军事训练一样,一切着眼点要放在战时。在完成好装备保障任务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组织保障模式的探索,在当前军事斗争准备日益深入和大量装备入列的形势下,推进军地一体化保障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军械工程学院装备保障专业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