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016-02-09王国保鲁荔
王国保 鲁荔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
浅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王国保鲁荔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
本文通过介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来探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用前景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综合体,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则是指在特定时空内,生态系统总体或者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组合对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符或适宜程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则是在运用特定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评价特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矿山的开采、化石能源的消耗、建筑业以及化学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土壤资源的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气、水资源的污染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等,运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以综合评价水、土壤、大气等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对于动态和定性分析评价区域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1综合评价法
在综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中综合评价法比较常用,其具体的应用方法为层次分析法(AHP法)[2]和灰色系统评估法[3]。层次分析法是通过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分析,进而有机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灰色系统评估法是一种定量描述某一评价对象对某个灰类的隶属度,即通过将每个评价指标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来确定隶属于各灰类的权函数,对于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则以子系统权函数为基础,对上一层次指标进行加权综合[3],这样就能综合评价整个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
1.2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是指借助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通过模拟人脑神经思维方式,以具体和典型的样本为研究对象,获得各个研究对象的相应权重,然后构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进而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某个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4]。
1.3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主要是利用原始监测数据,然后将统计值与评价的标准值进行比较,二者之比所得的商值作为分指数,接着应用数学综合分析法或者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环境质量评定的尺度,该方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层次性和整体性。
1.4物元分析法
此种方法主要思路为:首先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构建环境标准物元、节域物元矩阵,然后计算拟评价区域的环境因子与各评价指标或等级的综合关联度,最后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5]。
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应用
2.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的重要体现是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把“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作为主要内容,把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等作为基本内容来研究,以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取得最佳的平衡点,也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2.2“3S”(RS、GPS、GIS)技术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按照一定比例尺,来立体模拟地面的实物,可以客观、真实和连续记录地表物体分布以及样式等典型的信息特征。遥感影像可以动态、快速地获取区域环境的地物信息,从而能够大范围、动态、周期性的对区域生态环境因子进行精确监测。不仅如此,RS技术还可获取研究对象的宏观综合数据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则可以获取采集点的准确空间位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可以综合分析和整理所获得的相关数据,实现观测对象空间位置的数据化并生成相应的专题数据图,这样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就会有针对性的获得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数据,从而生态环境评价的质量和准确度就会大大提升[6]。
3 结语
3.1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时应本着“适时适地”原则,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和观点出发,结合区域人文及社会环境因子,然后综合分析,进而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3.2在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中,应优先选择“水土流失率、森林覆盖率、荒漠化指数、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土地利用率、人均耕地面积、早涝保收面积、三废排放强度”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指标,进而建立动态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客观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目的。
3.3利用“3S”技术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信息与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可以实现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立体化和可视化,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绿水青山、绿色矿山和海绵城市”。
[1]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多级关联评估理论及应用[M]武汉: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出版社,1999,144-150.
[2]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92-95.
[3]芦彩梅,郝永红.灰色综合评估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2004,34(7):35-38.
[4]李柞泳,邓兴民.综合环境质量的B-P同络二级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1995,8(3):32-35.
[5]徐燕,周华荣.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03,26(2):166-172.
[6]邓春光,张晓丽,崔文超,等.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14-17.
王国保(1987—),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