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实践与思考
2016-02-08张肖会宋峥嵘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张肖会 宋峥嵘 熊 鹰 吴 丽(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实践与思考
张肖会 宋峥嵘 熊 鹰 吴 丽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江苏省于2015年正式启动科技报告工作,并将用5年的时间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论述了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的现状和经验,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措施建议。
科技报告;科技报告工作;制度建设;工作成效;江苏省
1 引言
科技报告是描述科技人员所从事的科研、设计、工程、试验和鉴定等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按照规定的标准格式编写而形成的特种文献[1]。它不同于学术论文、专利等结论性的科技文献,科技报告系统地记录了整个科研活动进程,完整地呈现了整个研发过程,且科技报告对研发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进行了详细记录,因而科技报告与科研项目直接相关、内容覆盖面广、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前沿性、时效性,能够提供其他科技文献不能涵盖的科技信息等特点[2-3]。
科技报告作为一种战略信息资源,各国都在开展科技报告工作。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科技强国都根据不同国情、不同的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科技报告体系,并有条件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4]。美国从1945年发布第9568号总统令开始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报告工作,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管理最完善的政府科技报告管理体系[3]。英国在2002年开始实施“访问灰色文献馆藏”项目,把分散在科研院所、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大部分科技报告收集起来,建立收集、存储和利用的协作体系。目前,德国科技报告正在走向统一收藏和管理,重点是技术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报告。除美国、英国、德国外,其他国家虽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科技报告体系,但都有相关法规制度对科技报告的撰写、提交、收藏和利用等予以明确规定。
我国在1984年启动国家国防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由原国防科工委组织实施,涵盖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和电子等行业。2000年我国国防科技报告体系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近年来,我国科技报告工作受到高度重视。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2013年4月,科技部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正式启动科技报告试点工作,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并开始在全国各省(市)开展科技报告宣传培训工作。201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成为全面推进各地方和相关部门科技报告工作的纲领性文件[5]。2015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提出“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提交相关科技报告”,为建立科技报告的提交和科技报告制度制定了政策法规。
本文将在论述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开展的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施建议。
2 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建立与实施
(1)工作思路
一是衔接国家:按照国家要求、借鉴国家模式推进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现同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对接和共享。二是统一标准:参照国家科技报告标准,规范科技报告的撰写、积累、收藏和共享。三是分类管理:做好涉密科技报告安全管理,强化非涉密科技报告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科技报告的作用。四是分工协作:科技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各负其责,建立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
(2)工作基础
2014年12月,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江苏省科技厅和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协办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江苏片区)培训会在南京举行。全省承担“十二五”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项目承担单位科技管理人员和各地市科技局科技管理人员等500多人参加了培训。此培训作为全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动员大会发挥了良好的作用[6]。从2014年下半年起,江苏省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科技报告加工服务系统的开发以及与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的融合、科技报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江苏省科技厅十分重视本省的科技报告工作,并将其列为2015年度厅重点工作之一,把建立江苏科技报告制度作为现阶段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完成了科技报告加工服务系统的本地化移植以及对原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的改造。另外,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派员参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举办的多期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并积极参与四批次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回溯改写和审核工作,累计完成近千份国家科技报告的改写及审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6人获得“国家科技报告指导员”的资格证书。目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已建成一支专业化的科技报告服务团队,为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工作特色及工作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和《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精神,加快建立统一的省科技报告制度,推动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统一呈交、集中收藏、规范管理和共享使用,江苏省科技厅制定并印发了《江苏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江苏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职责分工、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在建设内容中,明确了科技报告实施范围,规定由财政资金资助的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均纳入省科技报告工作范围,所有项目申请验收前均须提交科技报告,否则不予验收。在职责分工中,明确由省科技厅负责全省科技报告工作的统筹管理,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负责省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并建立地方和部门科技报告管理机制。
《江苏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全面铺开。自实施方案印发之日起所有科技计划项目在验收前必须通过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提交科技报告,否则不予验收。江苏省每年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数达3000项,经贾总额近50亿。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对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覆盖这一举措实施力度大,覆盖面广,为江苏省全面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打开良好局面。
2015年11月6日增加了科技报告呈交功能的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了现行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在省级层面率先实现了科技报告呈交与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呈交科技报告提供了便利,更为科技报告跨部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借鉴。2015年12月25日,江苏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http∶//www. jsstrs.cn/)正式上线运行,并向全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这标志着江苏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首批上线的科技报告超过1800余份,包括江苏省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目前,江苏省科技报告呈交工作已正常开展,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收录国家科技项目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总计2100余份。近期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江苏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所有用户身份信息将通过国家统一认证系统进行认证,实现国家与地方的互联互通。此外,专门印制了具有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及服务特色的宣传册,基于国家科技报告工作手册编写了江苏省科技报告培训教材,并开通了江苏省科技报告服务咨询公众微信号和QQ群,吸引了大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人员的加入。这样不仅便于大家交流科技报告相关信息,而且便于提供多样化的科技报告咨询服务。在大力开展全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体系建设,并积极参与国家基层科研机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承担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委托的“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报告工作体系试点”项目的建设工作,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试点单位,协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内部科技报告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其内部科研管理流程;建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报告呈交、审核等工作与江苏省科技报告系统对接的流程、机制;承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内部科研人员科技报告培训工作和指导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及疑难问题解答等,并以此为契机,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报告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以及管理模式、机制在江苏省内科研机构进行宣传推广。
3 科技报告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不同类型科技报告的撰写标准
由于启动阶段并没有选取侧重研究性质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科技报告的呈交,而是直接要求所有计划项目都要提交科技报告,因此,呈交的科技报告内容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报告类型多种多样。通过分析国家科技报告试点工作的经验及其他省市的经验和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发现,虽然针对从事科学研究的项目已有明确的科技报告编写要求和规范,但是,针对江苏省其他类型的计划项目,如设备购置类、应用推广类项目等,究竟应如何撰写科技报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结果等尚在摸索阶段,撰写要点及审核要点等尚未形成规范。因此,针对不同类型计划项目科技报告的撰写及审核标准规范,需要在今后建立和完善江苏省科技报告制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3.2呈交科技报告的质量
根据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开展情况,目前就提交的科技报告本身来讲,质量参差不齐。报告在撰写内容和书写格式上与标准规范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验收时间紧迫,为能提交验收申请,撰写人仓促提交科技报告,部分报告拼凑现象明显,导致报告本身的整体可读性较差;(2)即使呈交的科技报告从技术内容上看是符合要求的,但由于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足,致使报告中出现大量的图、表编号与文中叙述不一致等问题,影响了报告质量;(3)撰写人因对WORD操作不熟练,导致无法自动生成目录及图表清单等,电脑操作能力有待提升;(4)科技报告与项目验收报告存在很大差异,报告撰写人对科技报告的内涵及撰写要求不是十分清楚,提交的科技报告技术性内容不够,大多按照项目验收报告的格式撰写科技报告。
此外,对呈交的报告如何把握改写尺度也值得商榷。比如:对正文字号的调整可能影响了原文的阅读性,特别是数学公式等,作者本身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改写人员如果只是机械套用改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简单的处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究竟应如何灵活把握改写审核标准,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
3.3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本地化
科技报告加工审核及服务系统在进行本地化部署过程中,由于国家与地方在科技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差异,致使原有功能设计不能适应地方的要求,例如:国家计划类别通常没有什么变化,但省里的计划名称每年都会有所微调,系统部署时采用的计划类别参数与实际接收到的数据存在差异,致使接收到的数据无法在服务系统中正常显示,必须经过数据清理后问题才得以解决。总之,能够兼顾地方科技报告工作的特点完善系统,对地方科技报告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极大的帮助。
3.4科技报告的工作体系建设
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在省科技厅的牵头下,已将科技报告纳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在项目立项时就规定科技报告呈交的具体类型、最低数量和最迟期限,并将科技报告完成情况作为验收考核的必要条件。由于目前尚处于启动阶段,尚未建立跨部门的科技报告工作会商机制,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
3.5科技报告的宣传培训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每年验收项目数达2000多项。科技报告工作启动之初,科技报告呈交、加工、审核以及科技报告咨询等工作量巨大,导致本省科技报告宣传培训开展相对滞后。2016年将集中对本年度要结题验收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承担人以及全省科技管理部门按地区分批次进行科技报告培训,以期提高科技报告的撰写质量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江苏省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不断完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操作规范和共享服务等,逐步实现科技报告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将是我们今后长期的工作任务。现对科技报告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科技报告工作的宣传培训。开展江苏省全覆盖的科技报告培训工作,包括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和负责科技管理的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科技人员撰写科技报告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科学素质和管理水平,营造全社会对科研失败的包容性。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报告工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跨部门的科技报告工作会商机制,进一步完善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体系建设[7-8]。
(2)严格规范科技报告的审查和分类,确保科技报告的质量和应用。对于呈交的科技报告进行严格的格式、内容和密级的审查,保证科技报告的质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对于科技报告的使用范围进行严格划分,对于不同保密要求的科技报告进行分类管理,对于科技报告要有序、有条件、有范围地进行开放共享[9]。
(3)无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科技管理,科技报告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且有很高的社会需求。为扩大科技报告应用范围,提升科技报告的影响力,对可公开的科技报告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是否可在多类型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元数据的共享。
(4)不断完善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及科技报告工作的标准规范,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科技报告的撰写标准规范和审核要求,建立完善的科技报告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报告的流通使用,加强科技报告工作的互通交流[10-12]。
(5)做好近期产生的科技报告收集、加工整理的同时,兼顾对以往报告的回溯工作。科技工作者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这些都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当时由于管理方式、方法的原因,未能及时写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报告,有的只是不完整的技术档案,有的甚至保留在个人手中。如今要对这部分资料进行整理,抢救这些面临丢失的宝贵财富。建议决策部门统筹兼顾,在抓好近期产生的报告同时,兼顾对过去科技报告的“抢救”工作。
(6)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集科研和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实施难度巨大的长期性工作,没有足够的经贾支撑就难以持续进行。科技报告的经贾投入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建立科技报告体系的启动经贾,二是科技报告的收集、加工处理、共享服务、出版及管理、培训等日常运行经贾,三是对以往研究项目的科技报告进行回溯的贾用。
随着科技报告宣传工作的推进,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报告的认识逐步提升。在科技报告呈交方面,科技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积极性较高,并在审改阶段给予了大量配合。按照国家科技报告工作整体推进要求,要不断完善江苏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功能与内容,加快实施全省范围内的科技报告宣传培训工作,营造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氛围,推动提高科技报告撰写质量,建立覆盖全省、地市以及县科技计划的统一科技报告工作体系。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的政策环境,基本完善标准规范制度,基本建立组织管理架构,基本实现收藏共享服务,形成上联国家、下接地方的统一的科技报告体系[13]。
[1] 贺德方,胡红亮,周杰. 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模式研究[J], 情报学报, 2009, 28(6)∶ 803-808.
[2] 李成龙.科技报告中粒度关联数据的创建与发布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4.
[3] 张爱霞, 沈玉兰.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情报学报,2007,26(4)∶ 496-502.
[4] 陈柳.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内江科技,2014(2)∶ 25-26.
[5] 曹华东,周惠来,徐文洪. 推进河南省科技报告制度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障[J].创新科技,2014(18)∶ 6-7.
[6] 唐宝莲,宋峥嵘,张肖会.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18)∶ 1-2.
[7] 朱晓.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云南科技管理, 2005, 17(6)∶ 30-31.
[8] 林巧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18)∶ 1-2.
[9] 郭学武,朱江. 开放科技报告服务体系建设刍议[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34(9)∶ 82-84.
[10] 贺德方.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方略[J].情报学报,2013(5)∶ 452-458.
[11] 熊三炉.关于构建我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探讨[J].情报科学, 2008, 26(1)∶ 150-155.
[12] 孟劲松,徐宏,张玉梅,等. 国防科学技术报告工作和管理体系的构建[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4 (8)∶ 19-22.
[13] 范文,赵今明.中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科技, 2014(1)∶ 9-11.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Work of Jiangsu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ZhANG Xiaohui, SONG Zhengrong, XIONG Ying, WU Li
(Jiangsu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Nanjing 210042)
Jiangsu formally starte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2015.It is to build the province unified collection, management and shar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system by 5 years, and to form a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highly efficient management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work of Jiangsu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then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work effect, Jiangsu province
G312
A
10.3772/j.issn.1674-1544.2016.03.015
张肖会*(1988—),女,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技术资源管理与服务;宋峥嵘(1968—),女,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技术资源开发与应用;熊鹰(1978—),男,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吴丽(1984—),女,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
201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