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实现海洋资源有效供给的思路研究
2016-02-08张玉洁段晓峰
张玉洁,段晓峰,胡 洁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实现海洋资源有效供给的思路研究
张玉洁,段晓峰,胡 洁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应优化全省海洋资源要素的供给方式,拓展蓝色经济的发展空间。从大力发展健康绿色养殖、开采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加强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商业化等四个方面,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全面分析和阐述了上述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为广东省实现海洋资源有效供给提供新的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海洋资源;广东省
引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在供给战略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结构调整升级、补齐生态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激活和释放海洋生产要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2]。广东省依海而兴,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海洋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引导,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新常态、新趋势下应再次把握住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历史契机,将海洋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以“深、精、细”为手段提升综合开发能力,实现海洋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3]。
1 以海洋牧场为手段,大力发展健康绿色养殖
1.1 广东省渔业资源地域性特点鲜明,传统渔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
广东浅海可养殖面积7 160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9.7%,海洋渔业资源多为热带暖水性海洋生物,具有种类丰富且相互混栖、单种类群体数量较少;地方性种群为主、外海大洋性种类缺乏;多分布在大陆架海域、无明显洄游路线等地域特色。这些特点决定了广东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更应注意精细化管理和资源增养殖的重要性。而以往广东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却忽视了本省渔情特点,在近海一味“酷渔滥捕”和在浅海或海湾大面积、高密度发展养殖,导致近海渔业资源濒临衰竭、海水污染严重等后果[4]。此外,养殖户过分重视眼前利益,对种质资源和养殖对象品种选育工作重视不够,也导致了主要养殖品种过早成熟,个体趋向小型,产卵量下降,甚至产生有遗传缺陷的群体;并且一些可育杂交品种混入大型天然水域造成了种质混杂、混交,给天然基因库带来了“基因污染”的潜在威胁。为了解决长期生态效益与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广东省应将海水养殖向外海深水海域发展,同时依据优化生态系统的要求建设海洋牧场,以期恢复往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5]。
1.2 海洋牧场建设符合广东省情
海洋牧场是现代资源管理型渔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即在某一海域内,建设适应水产资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方法,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放流入海,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育成,并采用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使其资源量增大,有计划且高效率的进行渔获[6]。建设海洋牧场,可以在提高经济品种产量、确保水产资源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克服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由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保护种质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此外,海洋牧场生产的渔获生长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更接近“海补”水产,在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更具价格优势,更加符合中高端消费需求,能有效满足人民生活对高质海水蛋白质食品的消费需求,提高渔民收入,发展前景广阔。
1.3 广东省建设海洋牧场的对策建议
一是制定《广东省国家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在产业定位、优化布局、发展空间、扶持政策等诸多方面支持海洋牧场建设;二是推进广东省万山海域和龟龄岛东海域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工程的有效开展,高起点、高标准创建并逐步扩大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三是坚持立体利用和深度开发,以建设近海渔业增殖功能区、人工鱼礁区、海底藻场、种质资源保护区、休渔区为主要内容,实行生态、立体、综合开发建设;四是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将海洋牧场实用技术开发纳入科技专项系列攻关,鼓励国家或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专项承包,海洋科研院所与产业部门、企业、业主产学研挂钩,力争在海洋生物技术、深海养殖技术、海洋立体利用技术、渔业增殖品种选优改良技术、人工渔礁建造技术、人工放流及增殖管理等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五是拓展海洋牧场开发建设融资渠道,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吸引风险投资,支持海洋牧场建设投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拓展牧场海域使用权物权化融资渠道,吸引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海洋牧场项目[7]。
2 提升石油装备水平,开采深海油气资源
2.1 广东省深海油气资源丰富
南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南沙群岛海域全部或部分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新生代含油盆地有13个。其中,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油气产量最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深圳分公司已连续15年保持了超过1 000×108立方米的油气产量。惠州凹陷区已发现油气地质储量达7×108~8×108吨。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一个重要的突破是深水油气(水深大于300米)。至2009年底,珠江口盆地已在白云凹陷获得荔湾3-1、流花34-2、流花29-1三个重大的油气发现,其中流花29-1-1井共钻遇总厚度达70米的净气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深圳分公司在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已有13口深水钻井,初步评价白云和荔湾深水区具有200×108吨的天然气资源量[8]。
2.2 广东省开发深海油气面临的挑战
一是特殊的海洋环境条件。南海环境条件特殊,夏季有强热带风暴,冬季有季风,还有内波、海底沙脊沙坡等,使得深水油气开发工程设计、建造、施工面临更大的挑战。二是复杂的油气藏特性。海上油田原有多具高粘、易凝、高含蜡等特点,同时还存在高温、高压、高CO2含量等问题,这给海上油气集输工艺设计和生产安全带来许多难题。三是深水油气勘探技术。深水油气勘探是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包括长缆地震信号测量和分析技术、多波场分析技术、深水大型储集识别技术及隐蔽油气藏识别技术等。四是深水海底管道及系统内流动安全保障。深水海底为高静压、低温环境(通常4℃左右),这对海上和水下结构物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对海底混输管道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2.3 广东省开发深海油气的对策建议
一是细化支撑政策,加速产业市场化进程。需突破产业链被石油企业“内部化”的传统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力量,走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引进研究中心和专业人才建设。引进、消化然后仿制是我国浅海石油开发的典型发展之路,这种方式也可以推广到深海油气的开发。三是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与协作。在国内市场中,应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带中的规模企业分工协作,通过高技术项目的合作或注入引领企业向高价值高效益发展;而在国外市场中,应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或与具备高技术高研发能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推动深海装备的技术向内转移[9]。四是加强资源整合力度,构筑信息共享平台。为减少产业链内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企业间技术不同步及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失灵现象,应推进产业链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3 掌握核心技术,逐步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3.1 广东省发展可燃冰产业前景广阔
一是可燃冰储量大。南海北部陆坡的可燃冰资源量达18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油气地质储备的6倍,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50%。据估算,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南海的可燃冰储量大约为680亿吨油当量。二是具备深海勘探技术。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我国的下潜深度刷新到7 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达到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蛟龙号的加入,推动了可燃冰的发展,为海底整体取冰创造了可能。三是具备天然禀赋。2013年6月至9月,中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可燃冰样品,此次的可燃冰存于水深600~1 100米的海底以下220米以内的两个矿层,上层厚度15米,下层厚度30米,肉眼可辨。岩芯中可燃冰含矿率平均为45%~55%;其中可燃冰样品中甲烷含量最高达到99%,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四个主要特点[10]。
3.2 广东省开发可燃冰面临的挑战
一是资金需求巨大,企业进入门槛高。可燃冰这类新兴、能源型产业的发展技术难度大、投资高、耗时长、回收成本大,企业要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不在一般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二是开采技术尚不成熟。开采技术都是以“破冰”思路为主,破坏可燃冰的结晶,收集产生的气体。因此,气体的收集和运输就成为重中之重,避免出现大面积泄漏就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另一种思路是将“冰块”整个从海底取出,然后再海面进行可控分解,这种思路需要固体开采和固体运输的技术支持,有待验证,都处于前期试验阶段[11]。三是环境影响难以预料。1单位可燃冰分解可产生168单位的甲烷气体。甲烷气体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一旦可燃冰大量开采,在开采过程中势必会排放出甲烷气体,届时将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促进极地、海水、地层温度升高,有可能造成可燃冰自动分解,形成恶性循环。
3.3 广东省开发可燃冰的对策建议
一是立足勘探开发,掌握核心技术。在勘探方面,尽管南海区域可燃冰储量大,但区域内水合物丰度不同,因此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勘察与基础科学研究评价,区分出富矿区和贫矿区,详细和准确地了解成矿规模和矿层展布特征以及储量,为可燃冰商业化生产奠定选址基础。二是推进商业化进程,推动可燃冰产业链整合。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具有深海技术,特别是具有较高勘探和开采能力的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的投入,一般只有国有大型企业最有可能承担起前期工作。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动员社会资本,助力可燃冰发展。可燃冰行业从勘探到开发再到最后的加工使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鉴于其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尚处于成长期,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两个层面提供大力的支持。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缩小产业研发差距。在可燃冰的发展上,本着“互利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广东省可以在科技部框架下,积极参加和推动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务实合作,为促进国际社会合作开发新能源发挥建设性作用。
4 加强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商业化开发示范与推广
4.1 广东省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商业化开发前景广阔
广东省沿海风能资源级别总体呈现粤东大于粤西的格局,沿海及岛屿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其中台山风能密度是我国平地上有记录的风能资源最大的地方之一;沿岸可开发利用的潮汐能总装机容量为57.3× 104千瓦,年发电量为15×108千瓦,按省内潮汐资源分布和开发条件比较,粤西优于粤东,粤西又以湛江海区沿岸最好;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73.95×104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4%,季节变化小,开发利用条件好;琼州海峡海流为37.73×104千瓦,占广东省总量的73.6%,其次是湛江海区,其中粤西海域的外罗水道和琼州海峡东口中水道海流能密度最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好;广东海水盐差能占全国总量的17%,主要集中于珠江口各河口附近海域[12]。
4.2 促进广东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具体举措
海洋可再生能源为清洁能源,对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转换动力方式等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广东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同样遭遇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高、开发利用成本高等困境。为此,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出发,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明确海洋可再生能源在广东省区域性能源结构优化战略的定位,把多元互补、洁净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策略,将海洋可再生能源与国土资源开发、国防建设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选准方向和重点,结合广东省海洋可再生能源分布特点,对不同资源类型的优先发展进行排序;二是对供电部门实施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最低配额制;三是争取财政支持,对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给予保障,辅以税收、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拓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渠道,设立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风险基金,分担风险。
参考文献:
[1]姜超峰.供给侧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储运,2016(1):12-16
[2]李由.发展需求与政府供给——兼论供给侧改革[J].人民论坛,2015(35):36-42.
[3]李稻葵.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理论视野,2015(12): 12-18.
[4]李晨,姜洪锐.我国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111-116.
[5] 朱坚真.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5):30-38.
[6]程兆麟,曾孟佳.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和制度安排[J].价值工程,2013(20):189-190.
[7]鄢波,杜军.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J].河北渔业,2009(2):11-15.
[8]白福臣,郭照蕊.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给管理,2008,25(12):93-96.
[9]任品德.广东省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37-41.
[10]宁凌,唐静,廖泽芳.中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比较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1):141-149.
[11]殷克东,黄娜,王冰.我国海洋资源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9):29-33.
[12]赵世明,姜波,徐辉奋.中国近海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海洋科技,2010,29(4):117-121.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Marine Resour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ZHANG Yujie,DUAN Xiaofeng,HU Jie
(National Marine Dat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Tianjin 300171,China)
Againstthe background ofsupply-side structuralreform,Guangdong province should optimize thesupplymodeofmarine resourcesand exp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e blue economy.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theory of supple-side structural reform,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developing healthy and green culture vigorously,exploiting deep sea and gas resources,developing natural gas hydrate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Such analysis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effective supply of marine resour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Guangdong province;Ocean resources
F062.1
A
2095-1647(2016)06-0010-05
2016-11-29
张玉洁,女,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E-mail:instruc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