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遗失的太阳城
——阿玛尔纳
2016-02-08马智博
文 图/马智博
古埃及遗失的太阳城
——阿玛尔纳
文 图/马智博
埃赫那吞头骨
埃赫那吞法老头骨发现于1907年1月,由爱德华•埃尔顿和希欧多尔•戴维斯(Edward Ayrton & Theodore Davis)于KV 55 (55号墓穴)发掘出土。
一神教是认为只有一位人格神存在并对其崇拜的宗教,与多神教相对,不同于认为有内在于世界(包括人类自己)的非人格神的泛神宗教以及相信神是外在于世界的自然神论。一般认为,一神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古代埃及留存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金字塔与神庙建筑,也留存了内涵丰富的神话与宗教体系。相当数量的古代埃及神庙与墓室的壁画上刻画了许许多多神祇,表达了古埃及人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死后世界的信仰,这些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神话和宗教仪式塑造了古埃及人的精神世界。
古埃及人相信这些神祇之名在无数次的赞颂和呼唤中,可以进入永生的境界。然而在埃及沙漠的中部,一座被遗弃许久的古代城市阿玛尔纳,其考古挖掘成果,证明古埃及宗教并非一直延续着多神教信仰,至少在数千年历史长河的一段小插曲中,古埃及出现过历史上最早的一神教信仰——阿吞(Aten)崇拜,以及这座城市的主人——被抹去历史痕迹数千年,但又颇具个人魅力、特立独行的法老——埃赫那吞(Akhenaten)。
异端法老埃赫那吞
埃赫那吞(改革前名为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约公元前1352~前1336年在位)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前1080年)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在其父统治期间,阿蒙祭司集团的力量日渐强大,王权与阿蒙神庙祭司的矛盾便不断显现出来。为了抑制阿蒙僧侣左右王位的影响力,阿蒙霍特普三世甚至打破了以埃及王室血统的女性为王后的传统,娶了平民女子泰伊(Tiye)为王后,生下了以非凡举动而闻名于世的埃赫那吞。
阿玛尔纳风格壁画
阿玛尔纳风格壁画,图片中埃赫那吞的形象被抹除,是改革失败后埃赫那吞形象被抹除的例证
阿玛尔纳航拍图
阿玛尔纳(Tell el-Amarna)地图
今日位于阿玛尔纳古城遗址之上的埃及乡村
从现存于世的阿玛尔纳时期的雕塑和壁画作品来看,埃赫那吞其貌不扬,并不具有传统雕塑与壁画中埃及法老所具有的高大威严、体态健美的特征,相反其形象甚至十分怪异:他的腹部臃肿,臀部丰满,胸部隆起,瘦长脸,嘴唇厚大。埃及学界认为埃赫那吞长期罹患腺体疾病使得身体畸形。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埃赫那吞雕塑本身未刻画男性性征,国王的雕塑以雌雄同体的形象展示。这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埃赫那吞自认为阿吞神是“所有人的父亲和母亲”的人间化身,是为了彰显其自身的唯一性而有意为之。从自身艺术形象上来看埃赫那吞,或许正可以一窥其改革宗教之魄力及其思想的超前性。
埃赫那吞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宗教改革的尝试。他下令废除传统的阿蒙崇拜——即摒弃对底比斯神庙中人形的阿蒙以及阿蒙—拉神(Amun-Ra)的崇拜,凡是在神庙或者墓中带有阿蒙文字和体现阿蒙神形象的绘画、神像都被有计划地损毁,代之以阿吞神崇拜。不同于古埃及供奉诸神的无窗大厅,供奉阿吞的神庙是拥有祭坛的露天大院,国王在所谓的“天棚”即祭坛上完成其祭祀仪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国王甚至将其姓名从“阿蒙霍特普”(拉神喜爱之人)改为“埃赫那吞”(侍奉阿吞之人)。埃及人的多神崇拜被废除,被歌颂为万物创造者的阿吞神成了整个国家唯一信仰之神,而埃赫那吞也成为了“阿吞之子”与“阿吞与人间的代理人”。由于多神崇拜的土壤上突然出现了一神崇拜的宗教改革的缘故,直到今日,阿吞崇拜与埃赫那吞宗教改革也是学界研究古埃及文明的一个热点所在。
阿吞的地平线
阿玛尔纳遗址距离今天的埃及首都开罗312公里,整个城址位于尼罗河东岸,遗址之上有数个村落。异端法老埃赫那吞为了贯彻其宗教改革的主张,同时与阿蒙神祭司势力划清界限,在登基第五年(公元前1346年)时开始修建,并且迁都于此。该城的古埃及语名称是“埃赫塔吞”,意即“阿吞的地平线”。1714年由法国耶稣会士克劳德(Claude Sicard)发现并记录了阿玛尔纳城的边界柱。
自20世纪上半叶埃及学诞生之日起,两百多年间,阿玛尔纳遗址的发现与挖掘断断续续持续到1936年二战前夜。1977年阿玛尔纳城的挖掘工作又重新开始,由著名的埃及考古学家巴里•克姆普(Barry J.Kemp)主持发掘工作。阿玛尔纳城址占地约4.4平方公里,长约16公里,宽13公里,城市整体沿尼罗河延伸,整个城址没有围墙,而是由14个界碑所围绕并作为城市的边界。对于这座匆匆建成的城市,它所承载的主体——城市居民的数量,克姆普根据阿玛尔纳的可能存在的耕地数给出了一个保守估计:2~5万。公元前14世纪人口达到了如此数量,阿玛尔纳城的繁荣可见一斑。根据考古发掘,整个城市的布局大致上可以分为北城、城市中心以及南城三大部分,一条长约40米的御道贯穿北城与中心城区。除此之外,还有城市东部的工匠村遗址、东北部的沙漠祭坛和墓地。整个阿玛尔纳的布局并不是严格按照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的棋盘布局,在遗址地图上很容易发现很多建筑是与尼罗河平行而建,这座匆忙而起的新都的很多建筑经历了从泥质建筑到石质建筑的转变。
埃赫那吞家庭石碑,我们可以看见阿吞太阳圆盘伸出带有生命符号的手掌,仿佛在表示阿吞神对埃赫那吞王室成员的祝福,柏林博物馆藏
在北城的西北角靠近悬崖的平地上是一座滨河宫殿(Northern Palace),这很有可能是王室的重要邸宅,相对于城市的其他建筑来讲,位置较为独立。宫殿的东侧是两道数百米长的墙,通过外墙的御道延伸到北宫。北宫是一座设施完备的宫殿,仍存在风化较为严重的围墙和数十个石柱底座,拥有接待大厅、卧室、浴室,建筑形式较为拘谨。有铭文残片表明宫殿的主人是国王的大女儿以及女继承人美利泰吞(Meritaten),当她成年后此处便是她的官邸。
从北宫向南,经由御道穿行过一片有298所房屋的建筑密集区后,是阿玛尔纳城区的中心地带。中心地带拥有许多重要的宗教场所和行政场所。御道以东的第一个建筑是阿吞大神庙(The Great Temple of the Aten),长730米,宽229米。大神庙分为东、西两部分,神庙的西面为“欢愉之殿”,殿北面是一个称作“发现阿吞之地”的区域,而殿南侧则是布有数百张供桌的空地,神庙的东边则是屠场,旁边是“奔奔石”的所在地。从早期埃及文明开始,圆顶的奔奔石就象征了太阳,奔奔石在阿吞神庙的出现,也意味着太阳崇拜的一度昌盛。与大神庙相对应的,还有一座阿吞小神庙(The Small Aten Temple),小神庙基本上与大神庙对应,很有可能是王室的私人祭神场所。
御道的西面是大宫殿的所在地,大宫殿由石材构成,彩绘的铺面至今仍无褪色。大宫殿包含大厅、庭院、水池和埃赫那吞的巨大雕像,其南部附加了一座为埃赫那吞的直接继位者斯门卡拉(Smenkhkare,约公元前1338~前1336年在位)所修建的大厅,厅内有30排510根砖柱。有一座泥砖桥从大宫殿出发,与御道东面的“国王之屋”相连。国王之屋是国王处理政务的场所,国王在这里不断下达政令、奖惩官员,推动着一个进行宗教变革的国家不断前行。国王之屋的附近,是档案室,考古队1887年从此处挖掘出尘封已久的楔形文字泥版,共382块,由阿卡德语写就,其内容主要是赫梯、亚述、巴比伦等国的国王寄给埃赫那吞以及其父阿蒙霍泰普三世的外交信件,这些都是研究古代埃及与近东关系的重要资料。
北宫遗址
阿吞小神庙遗址
阿吞小神庙的圆柱遗址
楔形文字泥版
中心城区的南部被称作南郊,此处基本上是达官贵人的邸宅以及他们的田产,维西尔、阿吞祭司和王室总管都居于此处。此外还有作坊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处遗址名为图特摩斯工房,于1912年被德国人发现,现收藏在柏林博物馆的娜芙蒂蒂半身像正是出于此处。在市区的最南边,一处被挖掘出的玛鲁阿顿神庙(Maru-Aten)遗址静静伫立,里面曾经拥有的绿化庭院和浅湖构成了一幅质朴的田园色彩画,依赖于太阳的自然景象,似乎从本源上揭示了太阳崇拜的本质。
在城市的主体之外,考古队陆续发现了数个重要的遗址。城区的东北部是沙漠祭坛,由三部分组成:方形的带坡道平台,存在一处放置类似于奔奔石的坑;三座“天棚”;以及带斜坡的多柱厅。沙漠祭坛(Alter)可以说是城区之外沙漠之中的一组独立的建筑物,这座建筑很有可能作为一个临时的庆典场地,埃赫那吞在继位第12年举行接待外国使节的盛会的地点或许就在于此。城区的东部是工匠村,长250米,宽300米。整个村庄由薄墙所围绕,里面大约有70间房屋,村庄内部的道路严格按照南北走向平行排成5列。此外,20世纪的考古学者还发现了工匠村的监工住宅、牲畜栏以及村落围墙外面的礼拜堂。此外在东部的悬崖还有一些官员墓地,大多数墓直到阿玛尔纳荒废之时都没有完成,在历史上留下种种疑案的大臣阿伊之墓也在其中。皇家陵墓也位于东部的山谷之间,但是埃赫那吞并未葬于此,葬于此地的是埃赫那吞的女儿。奥赛里斯(Osiris)的形象在古埃及人的墓中非常普遍,但是在阿玛尔纳的坟墓中却罕见这种表达,这也说明了埃赫那吞发起的宗教改革不仅仅针对阿蒙僧侣,也对古埃及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造成了冲击。
娜芙蒂蒂半身像,柏林博物馆藏
大臣阿伊(Ay)墓(阿伊是埃赫那吞的大臣,曾辅佐幼年的图坦卡蒙登基,图坦卡蒙死后成为新一任的法老,最终葬于底比斯的国王谷内)
奥赛里斯壁画,QV66纳菲尔塔莉(Nefertari)墓室内(奥赛里斯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曲柄杖和连枷象征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力。壁画上,他的皮肤通常被涂成绿色代表着植物,表示在复活中或已经复活)
工匠村平面图
奥赛里斯(Osiris)是埃及最重要的九大神明之一。在埃及神话中,奥赛里斯生前是一个开明的国王,他的兄弟赛特(Sete)因为嫉妒他的才能便在一次酒会上利用阴谋害死了他,将他的尸体连同棺材扔入尼罗河内,这造成了尼罗河每年一次的泛滥。奥赛里斯的妻子伊西斯(Isis)在丛林里找到了他的尸体,并复活了他。因为此时他已经无法在人间复活更久了,所以便复活了一个晚上并生下儿子荷鲁斯为其复仇。奥赛里斯死后,便成为了冥界主宰和死亡判官,掌握着人们的转生与轮回,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审判。他最早也是植物之神和繁殖丰产之神,因为人们相信他具有战胜死亡、复活生命的能力。他给人类带来恩惠,他掌管着埃及的土地和植物的生长,给尼罗河畔的人民创造了丰收的喜悦。后来因为奥赛里斯被兄弟赛特迫害致死,被众神接去做了冥界之王。虽然他是冥界之神,但他并不代表着魔鬼或黑暗。相反,他象征着埃及人所相信的死后可以得到永生的希望。
古埃及人民对奥赛里斯非常崇拜,到后来他的地位几乎与太阳神拉平起平坐。每年在尼罗河水下降之时,就要举行纪念仪式,哀悼奥赛里斯之死,他们象征性地杀死神,然后再庆祝他的复活,以此希望奥赛里斯保佑来年的庄稼获得丰收,并免除灾害。
被废弃的宗教,被遗忘的城市
埃赫那吞发起的宗教改革在打击势力强大的阿蒙神庙祭司增强自身统治的同时,也动摇了自文明起始便在埃及人当中流传的多神信仰。在埃及,人民对阿蒙神的崇拜与王权的结合已经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埃赫那吞突然下旨禁止对阿蒙神的崇拜,人们在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
皇家陵墓外景
考古人员复原的民居
墓室内部一瞥
而且埃赫那吞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也并非为了群众,在短时间内建造一座新城无疑给埃及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另外,阿蒙神祭司和僧侣的势力早已烜赫一时,想短时间完全铲除他们也不太可能。因此,自然招致广大贵族、僧侣甚至平民百姓的反对,连王后娜芙蒂蒂也离开了他。埃赫那吞在其统治的第17年便去世了,经过了短暂的继承人混乱之后,图坦卡吞(Tutankhaten,意为“阿吞的代言人”)继承了王位。他在继位第二年将自身的名字改为“图坦卡蒙”,并且离开了阿玛尔纳,将都城迁回了底比斯的同时颁布了恢复阿蒙神崇拜的敕令,阿吞崇拜终告废弃。埃赫那吞被后来的统治者从历史中抹去,甚至被称作“埃赫塔吞来的敌人”,他的新宗教很快便遭到埃及人的废弃和遗忘。伴随着新宗教兴起的阿玛尔纳城也遭到了被废弃的命运,之后的法老赫列姆布(Horemheb)宣布破坏阿玛尔纳,将建筑物拆除,石材被运到各地的建筑工程之中,当地的绝大部分居民也随之迁移。阿玛尔纳城市逐渐被古埃及人所遗忘,这座一度兴盛、规模庞大的城市消失在了这片沙漠河谷之中,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建筑的遗迹埋藏在黄沙之中,只能对着偶尔在遗址上方啃着骆驼刺的牲畜和驱赶着它们去向别处的牧人们诉说它曾经承载过一位国王的信念,还有它所拥有的短暂荣光。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