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脾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2016-02-07宋瑞平马国珍舒劲

新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肝郁脾虚总分

宋瑞平,马国珍,舒劲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3.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运脾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宋瑞平1,马国珍2,3,舒劲3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3.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观察运脾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运脾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吗丁啉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的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72.5%(P<0.05)。治疗前,2组FDDQ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DDQ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的FDDQ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脾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FD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脾虚型;运脾颗粒;生存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非器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可同时存在上述症状,伴或不伴有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随着生活压力的加重、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FD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中医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在FD的治疗中有其独特优势。为观察运脾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临床疗效,笔者选取8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中医院2014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42±3.45)岁;病程0.5~5年,平均(2.18±1.16)年。治疗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18~65岁,平均(32.58±4.62)岁;病程0.5~5年,平均(2.35±1.73)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1]中FD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及《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3]中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的辨证标准进行辨证。主症: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次症: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白或腻,脉细弦。具备上述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确诊。

1.4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参加本研究1月前未使用过任何促胃肠动力药;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良好。

1.5 排除标准 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患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者;合并感染及出血者;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西药治疗。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每片10 mg),每天3次,每次1片。共治疗4周。

2.2 治疗组 给予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运脾颗粒治疗。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佛手、清半夏、枳壳、炒麦芽、石菖蒲、仙鹤草等。每天2次,每次1袋,开水冲溶后温服,共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4]中的症状积分评定标准。所有症状(食后腹胀、早饱、嗳气、胃纳减少、精神疲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大便稀薄)均分为无、轻、中、重度4级。无症状,记0分;轻度症状,未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记3分;中度症状,已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但仍可承受,记5分;重度症状,日常生活工作严重受限,难以忍受,记7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100%。②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的变化。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忧虑、饮食、睡眠、健康感觉、压力等8个领域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5]。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1]拟定。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疗效指数≥95%,保持2月以上,不再复发;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70%≤疗效指数<95%;③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或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好转,疗效指数<30%。

4.2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比较 见表1。治疗前,2组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的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比较(±s) 分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t值P值n 40 40治疗前43.51±13.17 46.45±11.34 0.360 0.941治疗后13.36±10.32 3.38±1.79 7.063 0.000 t值9.462 30.127 P值0.000 0.000

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4 2组治疗前后FDDQL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 FDDQ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DDQ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的FDDQ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FDDQL评分比较(±s)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FDDQL评分比较(±s) 分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t值P值n 40 40治疗前65.73±9.28 67.58±10.29 0.473 0.632治疗后83.16±14.32 91.46±13.27 2.480 0.020 t值7.912 6.844 P值0.000 0.000

4.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动力障碍是FD发病机制中主要一环,胃动力包括胃的蠕动和排空,而胃排空的延迟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生理病理基础,治疗主要围绕改善胃动力、抑酸、根除幽门螺杆菌(Hp)等方面进行,但效果有限。中医学认为,FD的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可因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气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而出现早饱、腹胀、嗳气等,发为肝郁脾虚型FD。

运脾颗粒组方由全国名老中医王自立教授所创。王教授认为FD主要是因为脾虚失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针对脾虚失运为主导致的一系列病理表现,提出“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理论。临证当“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其基本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仙鹤草、枳壳、清半夏、佛手、石菖蒲、炒麦芽等。方中党参益气健脾;白术燥湿实脾,缓脾生津;茯苓健脾渗湿;仙鹤草补虚强壮,健脾补虚,以上四药合用有四君子汤之义;枳壳善行气宽中,理气消胀;佛手既能畅中焦气滞,又可疏肝气以防木郁克土,而无耗气伤津之弊;与枳壳联用突出运脾调气之力;石菖蒲芳香醒脾,化湿和胃;炒麦芽健脾化湿和中,宽肠下气通便,亦能疏肝理气。诸药合用,体现调气以健运,补气以助运,使痰湿无由以生,脾运复健,升降如常,则诸病自除[6]。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运脾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FD,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45-1549.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59-561.

[5]项忆瑾,林江.消化不良症状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5,20 (3):180-183.

[6]王煜.王自立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撷萃[J].西部中医药,2014,27(2):47-50.

(责任编辑:吴凌,刘迪成)

R574.4

A

0256-7415(2016)12-0048-03

10.13457/j.cnki.jncm.2016.12.021

2016-07-06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GZK-2014-63)

宋瑞平(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

马国珍,E-mail:1305565852@qq.com。

猜你喜欢

肝郁脾虚总分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