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常见病虫防治方法
2016-02-07闫子勇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庆166200
闫子勇(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庆 166200)
浅谈玉米常见病虫防治方法
闫子勇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庆 166200)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对玉米常见病虫防治方法进行研究,为玉米整体生长质量和产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玉米 病虫 防治方法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同时有着长久的玉米种植历史,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十分广泛,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作物和经济作物。但是,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病虫的出现,严重影响到玉米的生长和成熟,也严重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十分重要。同时,农户也应当学习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1 常见的玉米虫害类型
玉米的病虫害类型很多,文章着重对常见和影响较大的虫害类型进行探讨。
1.1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十分常见的虫害,这种病虫对于玉米的生长造成极大的伤害。玉米螟能够对生长过程中的玉米叶片,尤其是新长出的嫩叶,以及新叶进行咬噬和破坏。受到玉米螟影响的玉米叶片会出现小孔,继而无法生长。同时,在玉米开花的过程中,玉米螟也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影响,玉米螟主要破坏雄花,让雄花丧失应用的功能,在玉米刚刚长出幼粒的时候,玉米螟也会对幼粒造成侵蚀,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2 蚜虫
蚜虫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虫害形式,蚜虫的主要破坏和咬噬方式是对玉米嫩茎进行破坏,这种破坏形式会影响到玉米的营养传输,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良。遭受蚜虫侵蚀和破坏的玉米植株会产生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情况。玉米植株一旦发生蚜虫病害,病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因为蚜虫的繁殖速度很快,会对玉米植株造成极大的影响。
2 发生玉米虫害的主要原因
2.1 玉米品种因素
发生玉米虫害与玉米自身品种有着重要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虽然注重对于玉米种子的培育和创新,以求提升玉米整体的抗虫性,但是,我国目前使用的玉米品种具有同质性,无法达到很好的抗病虫效果。同一玉米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当发生病虫害时,会造成整个地区的虫害,对于区域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2.2 种植地气候因素
我国种植玉米的地区冬季的平均气温偏高,在休耕的时间里,病虫会在土地中大量繁殖和生长,加上春季少雨、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也十分有利于病虫的繁殖和生长。因此,在种植玉米和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大量的病虫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2.3 人为因素
农户在种植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非常传统,缺少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我国近年来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实施了秸秆还田技术,但是在还田的过程中,原有的虫害和虫卵会在土地中大量生长和繁殖,对来年的玉米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3 提升玉米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和方法
3.1 使用农业方法进行防治
农业方法是解决虫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农业方法指的是在进行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依照玉米的生长规律进行的防治工作,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的产生。在进行玉米种植前期选种的过程中,应当选取适应当地气候的玉米品种,要注重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土地的整理工作,这样能够减少田间病虫、活性、数量。同时,应当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在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的时期,进行种植工作,对已经发生病虫害的叶片和植株及时处理,防治产生更多地虫害。
3.2 运用生物技术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虫害防治方法,这种方法减少了对于农药的使用,通过利用病虫的天敌进行虫害防治工作。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农药对于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同时也能够降低玉米的农药残留。这种方法需要对地区的病虫害发生时间和主要的病虫害类型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灵活地运用虫害的天敌进行虫害防治工作。例如,对于玉米蚜虫的防治就需要加强瓢虫的使用,达到很好的虫害防治效果,同时能够降低病虫害防治的成本。
3.3 运用物理手段进行防治
物理手段也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外界环境对虫害的影响,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于侵蚀玉米植株的害虫多具有趋光性,因此,可以在夜晚利用强光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达到很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可以采取色板等进行驱虫,这主要采用的是诱导法对病虫进行诱杀。
3.4 运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
化学手段是我国一直采用的病虫防治方式,这种方法能够立竿见影,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玉米植株的生长和人身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学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使用较为先进的仿生物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进行玉米虫害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王文华.浅析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农业与技术,2015,(02):150
[2] 姚艳.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农民致富之友,20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