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
2016-02-07夏光
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
两山之间必有谷,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中间也有这样一个低谷,即出现比较严重的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历史上的工业化国家和我国到目前为止的发展过程,都没有完全避开这个“峡谷”。现在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打破常规,越过两山之间的这个低谷,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结果。
我们可以借用“卡夫丁峡谷”来比喻这个环境退化的特殊阶段。“卡夫丁峡谷”因公元前三百多年罗马军队在此战败而成为后来人们比喻灾难、困难和挑战的代名词,马克思曾借用“卡夫丁峡谷”来指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或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努力探索人类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今天,我们要探索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如何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为后发国家和地区探索一条环境与财富俱得的发展之路。
有人说,我们实际上已经跌入了环境谷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何谈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呢?这个看法如果只就我们这代人而言是有道理的,但是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摆脱贫困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结,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持续不断地追求富裕的生活,难道要让他们也跟我们一样不断重复地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吗?因此,我们今天推进绿色发展的努力,都不仅是为了改善当前的环境,而是要为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可靠的框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人口多、资源紧、经济强特点的国家,追求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性最强烈,必将逐步走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列。
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就是在两山之间架起一条最短的直达桥梁或通道,这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包括提出理论方案、进行制度建设和实施具体行动三个步骤。如果说理论方案是动力之源(发动机),具体行动是现实成果(车轮行走)的话,那么制度建设就是连接二者的传动机构——把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具体实践,因此制度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关键环节。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资金和技术固然重要,但最可靠的是建立一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人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到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来,而且制度本身就可以引导产生资金和技术。因此,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实际上是架设一座“制度之桥”。
中央出台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重要文件突出了制度建设的地位,不但把制度建设作为工作任务,而且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制度包括正式制度(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和非正式制度(观念、道德、习俗、传统等),它们都是上述制度之桥的必备构件。把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部署落到实处,使之从文字表述转化为行为准则,就是把这座制度之桥逐步建设落成的过程,这将对通向“一带一路”等世界地域的中国经济产生绿色引领作用,其意义是世界性的,如同美国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所说的“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