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2016-02-07吕道联
吕道联
(昭通市昭阳区环境检测保护站,云南昭通 657000)
浅析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吕道联
(昭通市昭阳区环境检测保护站,云南昭通 657000)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仔猪生长发育中最为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如不采取防治措施,死亡率较高,给生猪的生产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到养猪业的发展。文章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变特征、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相关对策。
仔猪 大肠杆菌病 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城镇养猪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能繁母猪饲养量的增多,仔猪已自给有余,并逐步走向外销。规模化养猪大户逐年增加,由散养型饲养逐步跨入集约型规模饲养。但随之而来的疾病也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威胁。仔猪生产是规模养殖场的重要环节,在仔猪生产中,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是关键。若管理不当,防治不及时,死亡率可达30%以上,从而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故防治大肠杆菌病,提高仔猪存活率,降低养殖户的损失已成为当前重要任务。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根据仔猪的发病时间,通常可分为3种病型,分别为:(1)仔猪黄痢病;(2)仔猪白痢病;(3)仔猪水肿病。一般仔猪黄痢多发生于刚出生后7日龄哺乳仔猪,产后12 h至2~5日龄发病最多,头胎仔猪由于缺乏母源抗体而下痢严重。仔猪白痢发生于12~30日龄的仔猪,12~20日龄多发,1月龄以上的极少发病。而仔猪水肿主要是多发于断奶后缺乏矿物质及维生素的肥胖幼猪。
1 病原
大肠杆菌为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属革兰氏阴性菌。其抗原成分较为复杂,包括:O抗原(菌体抗原)、H抗原(鞭毛抗原)及K抗原(荚膜抗原)。目前为止已确定的大肠杆菌K抗原103种、O抗原171种和H抗原56种。仔猪白痢目前常由K88、K99引起;仔猪黄痢常由溶血性大肠杆菌O60及O115型引起。但该菌抵抗力弱,常用的化学消毒药剂15 min即可杀死。
2 病因
大肠杆菌是家畜肠道中的正常栖息菌,在肠道中会大量繁殖,随粪便散布在周围坏境中,如粪便污染的地面、饮水、饲料和用具中。带菌母猪作为主要传染源,排出的粪便中的病原菌黏附于其皮肤和乳头上,仔猪在吃乳和舔舐母猪皮肤的过程中经由消化道感染。在仔猪健康情况下,一般不呈现致病作用。只有因管理不当使仔猪的生活环境变得阴暗、潮湿、泥泞以及受到天气突变、过寒过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仔猪的抵抗力降低,这时极有可能感染病原菌,再加上幼猪的消化功能不完善,无法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菌群失调,其中一些病原菌株在毒力因子的作用下产生肠毒素,从而引发疾病,甚至成窝发病,危害严重。
3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属肠分泌过度性下痢,肠分泌增多水分吸收减少,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液状粪,迅速死亡为特征。起初1~2 d发病,很快传播,同窝仔猪相继拉稀,开始排黄色粥样粪,内含凝乳片,腥臭,黄色粪便粘满肛门、尾、臀部,严重病猪肛门松弛、排粪失禁,不吃乳、体温39.5℃左右,消瘦、脱水,眼球下陷,肛门、阴毛呈红色,站立不起,1~2 d死亡。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病猪下痢严重,排出深浅不一的乳白色、灰白色浆糊样稀便,混杂黏液,少数夹有血丝,含有气泡并夹带特异的腥臭气味,随着病性加重,体温39~40℃,病猪消瘦,发育迟缓,排水样便,皮肤苍白,严重时衰竭而死。
4 病变特征
死于该病的仔猪尸体脱水严重,颈部、腹部皮下水肿,腹腔脏器表面和肠浆膜面有白色絮状纤维素,伴随着严重的充血,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肝、脾肿大,可能有小的坏死灶,腹股沟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或出血,肝淤血,胃肠内容物为黄色液状、气泡、气体或灰白、乳白色浆糊状,有酸臭气。病程长者肝变成土黄色,质地如胶泥,部分病例胃黏膜有点状、条状溃疡。
5 诊断
该病症状较为明显,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部检变化,不难诊断。若有疑点,还可应用细菌学检查作辅助诊断,如此病死猪肠系膜淋巴结或肠内容物分离到上述常见的血清型大肠杆菌,且对仔猪实验,能产生典型病状,则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6 防治措施
6.1 改善饲养环境
猪舍要做到干净不潮湿,注意防寒保暖。垫草勤换,用具勤消毒。
6.2 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产前2周和5周,用进口苗F41各免疫1次。商品苗所含的抗原,不一定适用每一个猪场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故可用该场仔猪粪便,特别是用黄痢的粪便自然感染妊娠后期的母猪,以获得含当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抗体,并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这样能获得比商品苗还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服3 d新生仔猪腹泻病的粪便。产房、产床要彻底清洗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必须用消毒药水清洗全身。产前用清水、肥皂水、消毒药水3道清洗消毒母猪,特别是乳房、腹部、阴部。接产时对仔猪的口腔、鼻孔、体表用消过毒的毛巾擦净,断脐要防止感染。仔猪产后1~3 d,保温箱内温度应保持在25~34℃。产后奶汁不足要加强补料,以防仔猪营养不良,不可断奶过早,最佳时间是30 d左右,仔猪8 d后开始补料,以促进消化器官的早期发育,提高自身抵抗力。
6.3 治疗
发生该病,应及时隔离治疗。一般应用抗菌素、磺胺、呋喃类药物和中草药进行治疗,均获得较好的效果,常用以下药物。
(1)土霉素1 g加红糖适量,溶于60 ml温水中,每次3 ml,1 d 2次喂服或每天每次0.1~0.2 g,连服3 d。
(2)氟哌酸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0.2 ml加VB1注射液,每天2次,连用3 d。
(3)乙酰甲喹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 ml,加VB1 ml混合肌注,每天2次,连用3 d。
(4)防止脱水,可在饮水中加入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加水至1 000 ml自饮。
7 小结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可以防治的传染病,只要对产前产后的母猪加强饲养管理,对怀孕母猪采取相应的免疫措施,就能有效地防止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
[1] 王作友,肖成蕊,梁基,等.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中国畜禽传染病,1997,(3):38~41
[2] 许建民,赵德明.仔猪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中国兽医杂志,2005,(2):48~50
[3] 杨旭容.仔猪大肠杆菌病病因与防治措施探讨.畜禽业,2012,(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