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6-02-07郭蕾
郭 蕾
(商洛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
商洛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与对策
郭 蕾
(商洛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
文章在阐述商洛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历程、运作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商洛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商洛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商洛市 “12316”三农热线 “农技宝”云平台 对策建议
继2006年农业部开通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12316”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4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2009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用“12316”短信息服务专用代码,统筹规划语音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全力打造“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随后,全国许多省(市)相继建立了“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并为此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
商洛市从2012年始着力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先后开通了“三农QQ专号”、“商洛农业政务微博”、“12316”免费热线电话、推广了“农技宝”云平台手机客户端,升级了“商洛农业网”等,建立了一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了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
1 建设现状
1.1 发展现状
商洛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主要成立了专门负责部门,推广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农技宝”云平台,组建了专家服务团,升级了商洛农业服务群,并与商洛电视台、商洛日报等主流媒体合作探索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等。
1.1.1 云平台建设与推广
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市级设立了“12316”热线呼叫中心,县级建立热线平台,实现语音提示自动转接、同期录音、整理汇总等功能;“农技宝”云平台的推广,将“12316”热线与“农技宝”云平台对接,实现了“固定坐席”向“移动坐席”的转变。
1.1.2 组建专家服务团
自2012年11月5日开通“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热线以来,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5个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熟悉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实践经验丰富的不同专业的农业专家服务团,共有98名高级以上职称专家参与坐席服务,确保该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顺利运行。专家团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园艺、农机能源、政策法规等5个专业专家团。
1.1.3 信息资源联合开发
将三农热点问题汇总分析整理,与商洛电视台、商洛日报等主流媒体合作发布报道,拓展了信息服务渠道,扩大了服务效能。如:商洛电视台开办《科技之春》、《循环经济赶国考》等系列访谈节目,农业部门领导、专家做客相关节目,谈经验、谈看法,为三农做宣传。
1.2 运作模式
经过4年的艰辛发展和不断探索完善,商洛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以专家团服务为核心,以“农技宝”云平台、网站、电视、广播、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服务为手段,“全天候”为全市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公众用户提供种植、养殖、植物保护、农机能源、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三农综合信息无偿服务的运作模式,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逐渐成型。
2 存在问题
2.1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政府是农业信息市场的创建者、支撑者和调节者,在农业信息市场建设中应发挥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增大投资等重要作用。商洛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尽管农业部门已投入较大的财力、人力进行了相关设施的建设与推广,但总体来说,仍缺乏全面统筹规划和有效的可持续运行机制,导致用户受益率不高,三农综合信息服务成效不显著。
2.2 对三农信息服务认识不足
虽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工作十分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投入产出比低,政府及其参与的企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三农信息工作始终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导致了三农信息工作投入力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信息中心只是农业机关内部信息的运营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出对三农综合信息的支撑引领作用。
2.3 信息平台用户覆盖面不广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对“12316”三农热线、“农技宝”云平台的知晓率不高,对各平台服务的收费方式、运作方式不了解,以及对专家学识能力不信任等因素,影响了农民对三农综合服务平台的使用和关注。如:2012年11月至2015年12月,商洛市“12316”三农综合信息热线累计提供咨询服务2 456次,即月平均咨询量仅68.6次;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农技宝”云平台注册专家24名、农业大户441户、普通农户514户,启动农技宝应用7 409次。由此可见,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覆盖面还很窄,知晓率低。
2.4 三农综合信息实用性差
在商洛三农综合信息采集加工过程中,重工作动态类信息,轻生产实用技术类信息;广谱性、通识性的农业知识或技术信息多,前瞻性、预测性的决策类信息少。加之,信息发布普遍存在拖延滞后、信息重复等现象,导致信息的及时性差,有效性低,实用性、指导性不强。如:商洛农业网(新版)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自采自编发布各类信息2 062条,转载县区动态信息2 012条。在自编发布信息中,生产技术类信息825条,仅占总信息量的40.0%。
2.5 农民接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首先,由于农业投入产出比小,农民本身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老人、妇女,文化程度低,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条件限制,农民无法在第一时间从网络等平台直接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分析筛选实用信息,更不能及时与专家、农技员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导致农民接受和利用信息程度低,使现代科学生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2.6 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1)专家团队力量仍然薄弱,部分专家应用网络、“农技宝”等平台的水平不高;(2)连接专家和农民的县、镇两级农技人员严重缺位,是制约三农信息服务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3)信息采集分析人员严重不足,致使大量的信息资源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是新形势下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1)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三农综合信息服务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局观念,进行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建立统一、开方、互联、共享平台。(2)增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农综合信息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作为农业基础建设,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和日常运营费用;降低或适当减免农业系统网络通道租费和“12316”热线市话费,带动农村用户扩展。(3)引领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加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综合信息化建设。
3.2 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2007年开始,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关于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等重要政策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等,这些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农业信息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发挥出对三农综合信息的支撑引领作用。
3.3 加强信息平台的宣传推广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挂图、标语墙等方式宣传推广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户知晓率。其次,结合“科技下乡”和农业大户、职业农民带动引领作用,提升广大农户对“12316”三农热线、“农技宝”云平台的收费方式、运作模式进一步了解掌握,对专家学识能力进一步信任。通过大力宣传推广,提高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认可度,激发农户使用热情。
3.4 加强三农综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影响着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效果。因此,在三农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注重三农信息质量,提高三农信息资源的实用性。一方面,丰富三农信息资源内容和功能。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广泛采集相关农业信息,开发新的三农综合信息,尤其是增加生产技术、农特产、市场动态和预测、劳务输出等方面的信息量。并针对不同知识层面受众采编不同类的信息,对广大农户,应侧重采编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类信息;对涉农企业、种养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应依据其不同产业采编各类特色信息,增加个性化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三农信息资源的质量。信息采编人员要有辨别信息真伪,把握信息真实性和时效性的能力,保证农业信息全面、准确、标准和规范。同时,进一步完善当地数据库建设。整合农业技术部门力量,研发适合当地应用的成套技术体系。如特色农业技术、生态种养技术、作物农时安排、畜禽防疫技术、果树修剪施肥技术、间作套种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
3.5 增强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使农民会获取和利用信息。加快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普及,增强农民信息意识,有利于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获得的经验和技术。向军等调研表明,农民的文化水平越高,使用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频率就越高。结合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和培训等方式,培养农民科技意识、信息意识和市场意识,引导农民走出落后的生产观念,使其积极吸收利用现代化科技信息,以保证三农信息在“最后一公里”的良好接受和应用。
3.6 加强三农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1)增强专家团队的建设和培训。将中级职称以上且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农技人员纳入专家队伍,并利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对专家的三农服务平台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培训,提高专家服务能力。(2)加强县、乡两级农技队伍力量。由于近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导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组织部门应大力引进相关专业学生,补充基层农技队伍力量。(3)加强农业信息员队伍建设。落实各级信息服务机构编制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协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他们提供和开展三农信息服务,进一步壮大信息员队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开通“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06,(8):30~31
[2]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业部依托“12316”代码全力打造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机质量与监督,2009,(6):4~5
[3] 芦天罡,孙伯川,唐朝,等.北京市12316现代农业呼叫中心的技术体系架构.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 637~9 641,9 645
[4] 白玲.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探讨与思考—辽吉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调研报告.农业网络信息,2013,(2):10~13
[5] 岳进,尚明瑞.甘肃省12316“三农”服务平台建设的技术体系架构及其实现目标.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4:21~24
[6] 岳进.甘肃省12316“三农”服务平台建设问题研究.甘肃农业,2012,(6):3~5
[7] 李昕.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的现状及对策—以山东诸城“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为视点.山东农业科学,2011,(5):117~121
[8] 王凯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传播学思考—以吉林省12316热线为视点.江苏农业科学,2010,(1):382~384
[9] 李尚民.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2,24(3):197~199
[10] 向军,卢小君,李鹏.农村信息技术递送机制与使用现状实证分析:以农业部“12316”惠农热线为例.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0):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