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筑

2016-02-06赵国亮王艳秋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载体互联网+校园

赵国亮,王艳秋

(1.长春大学 文学院, 长春 130022;2.吉林农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长春 130118)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筑

赵国亮1,王艳秋2

(1.长春大学 文学院, 长春 130022;2.吉林农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长春 130118)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I一定的载体和手段来实施。目前,各类思政教育载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亟需完善之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载体模式已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应。如何构筑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各类载体的优势,开展好思政教育工作,已是摆在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筑

2015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吉林省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的、基础性工作任务,其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师生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干预、影响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思政工作是共产党人取得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依托,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历来重视思政工作,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大众传媒、校园文化及活动等为载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各类载体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上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同时,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互联网+”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对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生活态度都处在形成过程中的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的个体意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强调彰显个性、体现自我。面对“互联网+”环境下新形势、新情况、新潮流,单一的传统载体模式已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应。因此,如何构筑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载体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各类载体的优势,开展好思政教育工作,已是摆在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互联网+”的定义及发展

“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覆盖与使用普及,将网络技术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实体,尤其是各传统行业相结合,推动各传统行业创新改革,提质增速,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借助网络技术和平台,打造各传统行业的新面貌。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1.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1%[2]。

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政企服务多元化、移动化发展。《报告》表明,“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模式正在覆盖整个社会经济体,除了发展较早的网络游戏行业和论坛/BBS外,其他行业的用户也在迅速增长,如网络购物、网上外卖、互联网理财、网上支付、在线旅行预订、在线教育、在线政务服务、网络约车等。用户的上网方式也由传统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扩展到智能手机、PAD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且逐步向移动终端集中和转移。

2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平台梳理

载体是可以承载或传送其他物体的介质,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载体。思政教育载体也就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主体对客体产生影响的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3]120思政教育载体可以是物质的形态载体,也可以以活动为形态载体。[4]物质形态载体如书籍、影像光盘、纪念场馆、教育基地等,活动形态载体如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学习教育专题会议及专项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和专家开始对高校思政教育载体进行研究和探讨,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和发展,主要以五大类形式为主,即: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管理制度、校园传媒、谈话咨询。[3]124

图1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课程教学,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五门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政理论课是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5]此外,高校的其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正面、理性的引导,以及课程本身的科学精神的感染,也对大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

文化活动,指校园文化及各类活动等。其中,校园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包括校园整体布局、建筑设计规划及风格,教学课堂及行政办公楼宇面貌、校园街路景观、环境设施等,是保障日常教学、办公、生活的各类场所体现出的文化品位和气息。整洁、优美、富于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够发挥积极的环境育人作用。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能够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理想目标、优良传统、文化品格的精神凝练。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又包括多姿多彩的各种文体艺术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增强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学校用于规范校园各类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如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准则、教师师德建设规定、行政管理制度、校园安全保卫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者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发展建设目标任务、人才培养需要等制定和提出的,各类制度中渗透着学校的体制建设要求、精神文化素养和育人理念等。师生要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已的行为,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使学校进入良性发展。高校师生对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遵守和践行,是对学校行为规范的认同,是学校价值追求、精神理念的内化,是汇聚师生力量来发展建设学校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制度在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校园传媒,既包括传统的校园媒体,如报纸、广播站、校园网、校内电视台、校园刊物、宣传栏、展板等[6],也包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媒体,如基于无线网络以智能手机、PAD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为终端的数字化媒体。校园传媒按主办方的不同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主办的校园官方媒体,如校报、校园网、广播站、校内电视台等,是校园内的主流媒体;另一类是各院系、学生社团等主办的媒体,如学院或系的报纸、网站,学生社团的刊物、宣传展板等,是丰富校园传媒的重要形式。两类媒体的特点是都要接受学校的管理,或是由学校直接主办,或是在学校的领导和指导下,发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等传媒功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互联网+”背景下,校园传媒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校园传媒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理论热点问题。

谈话咨询,就是思政教育主客体进行交谈、沟通和咨询,主体向客体传递看法、观念,以主体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影响客体,帮助其解决思想意识问题的教育过程。具体以学生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学生工作人员、政工干部或专任教师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为主要形式,可以是思政教育者根据学生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就单个学生面临的现实情况或出现的问题进行谈话,也可以定期地与一名或多名同学就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交流;可以以重点解决某一问题为出发点,也可以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当前普遍的思想状况和共性的心理状态。不论何种目的,都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按照社会道德期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咨询主要指心理咨询。目前,国内高校根据国家和教育部要求,都设置了学生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在广大学生中开展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遇有心理问题时,能够接受到专业人士的咨询辅导,及时疏解心理矛盾,引导他们积极阳光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受众基础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90后”是“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他们进入校园开始学习生活时,互联网科技已经越来越普及。可以说,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使用互联网,是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他们出生后就已有了QQ、论坛,随之而来又出现了博客、微博、微信等,对于“互联网+”微媒体,他们是最早的关注者和用户,目前已是微媒体的中坚力量。同时,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便携无线设备更是促使“互联网+”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1%,对比2015年底,学生群体的占比保持相对稳定[2]。“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握好当代大学生与网络新兴媒体的密切关系,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模式建构,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可以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塑造贴近学生特质的校园文化,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4 “互联网+”融入高校各类思政教育载体平台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也需要有新的变革。基于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在大学生中的受众基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加入“互联网+”新媒体元素,以大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课程教学方面,建立包含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资源内容的设计。资源内容包含理论、辅助和扩展三个部分。理论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五门基础课程。组织发动相关教师,针对课程特点,以图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打造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理论更富趣味性。辅助部分指与理论部分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教案和参考资料,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评论和赏析等。扩展部分指交互、讨论、反馈、测试等, 开发云端互动教学服务产品,实现“实验交互式教学”。教师指导和回答学生疑问的过程,根据需要也可使其他同学看到,并可留言、点赞和交流,帮助师生实现更为有效的沟通。通过精心设计和完善学习资源内容,实现课堂教学和“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互动,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短、平、快”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课让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真正发挥其主阵地和主课堂作用。

文化活动方面,校园物质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主要目标是校园建筑、景观、生态环境等物质载体在互联网上的呈现及“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在网上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查阅和了解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等,全方位展示学校物质条件,还要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对校园的楼宇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实现动态管理和及时提示,在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使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场所更加亲切、便利、绿色、智能,富于现代科技感,实现环境育人。精神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主要是指加大在校园互联网系统中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校训等精神文化要有效地注入到学校网络文化中,使网络中传播的内容、展现出的精神和价值取向能够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和品格。文化活动与“互联网+”的融合指的是各类文体活动等要建立或借助学校现有的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推广和介绍,打破传统的海报、固定地点和场所开展宣传的局限。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宣传各类活动和成果,推送各类通知,实现交互沟通,增加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各类活动的开展,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做到活动育人。

校园传媒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实现校园内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传统媒体方面要进行改革和数字化建设,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等要发挥其深度挖掘、重点聚焦、善抓细节、重讲故事的特点,强化栏目策划,提高师生的参与度,提升深度报道的传播度。同时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出各类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学校官方网站建设方面,注重线上线下互动和各类活动的推广,充分发挥校园网官方、权威、主流和迅捷的优势,同时注重校园官网移动终端版的建设,使师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浏览,有效增加用户数量。“互联网+”新媒体建设方面,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主动适应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开通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使学校各类新闻信息由传统的被动接受逐步转化为主动的点击获取。及时发布学校重大事件,推送贴近师生生活的信息,开展与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讨论交流,提供生活提醒、学生应聘指导、校内信息查询服务等,赢得学生的关注与欢迎。总之,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努力建设集传统媒体的及时与深度、网络新媒体的亲切与贴近于一体的多维高效的校园媒体系统。

谈话与咨询方面,要推动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与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打造学生主题教育“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和互动社区,学生可实名或匿名登录平台和互动社区,并在其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倾诉个人的烦恼,辅导员、政工干部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及时给予正面解答和积极引导,并且,其他同学也可发表看法,提出建议,其教育效果不仅是一对一、点对点,可以实现有效辐射和推广。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建设,[6]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表达方式,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增强渗透力。

5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载体建设意义深远。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将“互联网+”新媒体融入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管理制度、校园传媒、谈话咨询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平台的有效形式和具体办法,生成思政教育载体合力,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高校的和谐稳定、改革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思想保障。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c-1114051345.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http://tc.people.com.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

[3] 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 120-125.

[4] 姜丽霞,李长松.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含义及功能[J].传承(学术理论版),2009(9):54-55.

[5] 刘俊.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宣传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育界,2013(10):26-27.

[6] 尚起媛.高校思政微博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160-162.

责任编辑:张晓辉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ZHAO Guoliang1, WANG Yanqiu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2.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by means of certain carriers and methods. Currently, all kinds of carrier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need improving urg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especially “Internet+”, traditional carriers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tend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construct a new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and make full play of the advantages of all carriers to develo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terne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2016-06-16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6093)

赵国亮(1980-),男,吉林九台人,助理研究员,硕士, 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6)12-0086-04

猜你喜欢

载体互联网+校园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