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师资创新教学体系的构筑

2016-02-06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生专业

董 青

(徐州工程学院 人事处, 江苏 徐州 221111)

师范师资创新教学体系的构筑

董 青

(徐州工程学院 人事处, 江苏 徐州 221111)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师范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应有自身的特点,体现在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上,突出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两贴近”的实践教学改革为指导,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并通过三种途径与形式加以实施,对做好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培养 ; 师范教育专业 ;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能力构成,体现在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上。加强实践教学是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能力导向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是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强化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1 理念创新:师范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因为教育体制的瓶颈,导致高等教育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方面训练不足;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中更重过程,这些教育实践的时间配置也存在不合理情况,直接导致毕业生学习到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能力。因此,如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范生,是高等学校师范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根据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致力于加强师范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师范生。

1.1 教学贴近实践

(1)创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完善实践教学计划。针对师范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师的职业技能需要,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就是要把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为此,我们要细化师范生的能力构成,探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制订检验能力实现的标准和评价办法,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师范教育本科专业应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改变课堂讲授多、实践锻炼少的状况,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引入模块课程结构、弹性学分制,逐渐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权利,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素质教育。第三,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平台,其形式应多样,形成体系[1]。如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能力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应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保障实践教学时间、适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开放管理、高效运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2)围绕培养目标,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政策,并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执行者,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他们积极从事实践教学工作,鼓励和组织教师按照社会需求、就业前景、研究新成果,不断调整、拓展、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3)改进教学方法,侧重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自我创新,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导,引入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采取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参与教师科研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实践能力[2]。

1.2 专业贴近应用

(1)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达到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体化。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拓宽校际、校企、校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方面,要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师范生各种技能资格认证培养。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3]。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有计划、合理地添置数字媒体、综合艺术等实验室和相关的实验设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3)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师范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4]。应建立大学教师到中、小学校进行实践锻炼的运行机制,使高等院校的教师了解中小学课程实施情况、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等,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经验为教学服务。

2 目标创新:师范教育本科生实践能力的界定

师范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基本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学习与科研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图

2.1 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生成的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教学主体(师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等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特定教学情境,它蕴含着某种意向性,这是由教学主体的意识所决定的[5]。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必备、相对稳定、综合性的教学技能和素养。一般说教学基本能力包含三大类:

(1)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比如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功、备课的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设计板书的基本功以及教学评价基本功。

(2)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可以落实到计算机以及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比如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具备创编课本剧或者设计与开发课件的能力;能够选择和独立使用常用教学媒体;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国家的相应要求。

(3)学科专业能力。比如语文专业写作能力,数学学科的解题能力,英语学科的有效使用英语进行的教学组织能力,历史学科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能力,地理学科的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绘制能力等,自然学科的实验演示能力、组织学生实验能力,音乐学科的弹唱能力,美术学科美术技法示范能力和体育学科的动作示范和操作示范能力等。

2.2 学习与科研能力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学习,积极开展自我导向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建设学生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之一。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才能激发搞科研的潜力。学习能力可以落实到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科研能力主要是通过文献检索、教育调查、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等实践掌握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通过案例研究的撰写、教育故事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来获得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3 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

了解儿童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具备运用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建设与管理班集体,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能力。具有热爱儿童和敬业乐教的精神,掌握了解儿童精神世界的基本方法,具备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的能力。具体可以落实到班队管理、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2.4 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

专业实践是师范生了解教育实际、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增强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而且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则认为,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和领导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6]。

(1)要求师范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了解学生、了解新课程,并以此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获取新知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自我发展。

(2)引导师范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萌生学术意识,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实践中培养师范生的组织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制度创新:师范教育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

3.1 实施的原则

(1)活动形式上: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7]从活动形式看,教育实践在课内实施和在课外实施都非常重要。从课程类型看,教育实践具体体现在学科课程上与活动课程上的互补。比如课程与教学论属于学科课程,是理论为主,辅以实践,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实践为主,验证理论的活动课程,两种课程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实践就是二者的联结点。通过专业教育经验看,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教育实践课程的完整实施与效果达成,也才能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实践内容应贯通,实践资源应整合。内容贯通是要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训练与学科专业课程在内容上的相互配合;资源整合是要求诸如实习基地、实习时间安排等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的相互补充。通过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资源的实践知识之间的贯通与整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时间安排、组织形式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育实践课程首先要达到一定的时间量,比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就是分散实践、集中实践的不同时间安排。在时间安排上,教育见习相对分散,通常的安排是贯穿从大一到大三,具体做法是每个学期抽出一定课时进行。教育实习相对集中,主要是在大四上下两个学期,分别有一次教育实习,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长。教育见习的安排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的,借教育见习验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从而逐渐达成对学生专业情感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经过教育见习,学生的全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不断得到教育见习的验证,其专业素养逐渐提高、专业能力逐渐增强,需要教育实习这一集中的时间来进行总结和进一步提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终达成扎实理论基础上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从组织形式上,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现教育实践制度化、日常化,通过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引领,实现学生参加教育实践的自主化,是集中基础上的自主、分散、循序渐进的教育实践活动。

(3)资源使用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7]教育实践的资源分校内的和校外的,校内资源包括微格教室、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等;校外资源包括课堂、家教、各种各类辅导班、各种校外教育活动等。从资源的空间上说,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应该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拟不能完全代替真实,要防止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做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整合。在校外实践方面,除建立实习基地之外,尽量拓展教育实践的空间,并赋予不同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能力培养的价值。鼓励学生认识和积极参与诸如家教、辅导班、教育内容的公益活动等,实现教育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实施的途径与形式

(1)校内教育实践的途径与形式。校内教育实践中,具体形式包括专业课程教学、微格训练、校内导师制、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名师讲坛、教学观摩课等。通过这些校内教育实践,可以帮助师范生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实践锻炼。

(2)校外教育实践的途径与形式。校外教育实践中,具体形式包括贯穿大一至大三的教育见习、大四集中的教育实习、家教、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外教育实践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8]如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专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可以使师范生把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进而加深巩固其专业思想。而家教、培训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延伸,也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很好形式。

(3)双导师全程指导。“双导师全程指导”就是在师范教育本科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为他们指派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他们的实践智慧的一种教学模式。“校内导师”从高校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专业能力高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担任。“双导师制”通过师生座谈会、导师课、网络活动、边缘参与等使公共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师范教育本科生个人理论,培养其教学与科研等能力,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

3.3 实施能力提升的基本内容

表1 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提升活动项目

3.4 教育教学实践的考核与评价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师范类本科教育专业,在当前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背景下,应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缩短师范毕业生的职后工作适应期,使师范生在入职前就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早熟悉、早了解、早准备、早进入状态,提高师范生自身的社会应变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将教育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二是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实行定期考核,制定严格的教育实习制度。三是实行档案袋评价方法。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档案袋,将师范生教育实践中的成果与作品,计入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成长历程。四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要实行评价的多元化,做到师范生自我评价、教育实践小组内互评、指导教师(包括校外指导教师)评价的整合形式。

[1] 刘维俭,赵振杰.实践教学须贯穿于教师培养全过程[N].中国改革报,2006-06-13(6).

[2] 沈洁.网络环境下教师自我导向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6.

[3] 曾建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4):44-45.

[4] 徐美群.浅谈历史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J].教育探索,2011(8):61-62.

[5] 李润洲.论教学的三重境界[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6.

[6] 梁化奎.论创新人才与其培养的重要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3.

[7] 关文信.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构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24.

[8] 初国清.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99-100.

责任编辑:张晓辉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for Teachers' Innovation in Normal Education

DONG Qing

(Personnel Divisio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111, China)

Guided by the target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goal and content setting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normal education should hav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professional skill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highlighting the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of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wo-demand principle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t aims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four aspects, and implement the reform through three approaches and form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structure, school-running level and teaching quality.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normal education major;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2016-06-0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C-a/2013/01/01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项目(14SWB-088)

董青(1972-),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

TP31

A

1009-3907(2016)12-0064-05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