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玉米栽培技术
2016-02-06刘洁
刘 洁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榆林 718000)
无公害玉米栽培技术
刘洁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榆林718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管理体制更加科学。玉米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的作物,改良玉米栽培技术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玉米作物的产量。在玉米栽培活动中推广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从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文章根据无公害农业栽培技术的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玉米产量整体性提高的可行性措施。
玉米栽培 无公害 绿色植物 鲜食玉米
在无公害玉米栽培的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使用新型农业技术,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玉米作物的栽培技术,显著提高农业播种的质量和成活率,最后提高农业作物的整体产量。在无公害玉米栽培活动中,地区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当地农户的种植技术指导工作,采用商品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式,提高绿色产业集群生产的整体效率。
1 无公害玉米栽培技术介绍
无公害玉米,主要指没有受到污染的玉米作物。在农作物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禁用部分高毒高害的农药产品,比如无机砷杀虫剂、有机砷杀虫剂、有机锡杀虫剂和有机汞杀虫剂。这一类的农药产品主要有高度、高残留的特点,在对于农作物使用之后,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剧毒高残留现象。他们的品种有砷酸钙、砷酸铅、退菌特、三苯基醋酸锡、氯化乙基汞(西力生)等高残留、慢性毒性显著的农用药品。因此,它们的施用不符合绿色农作物生产的要求,在无公害玉米的栽培过程中,应该使用生态型农药产品,配合机械除草技术,加强滴灌类型的农作物营养液的供给,从而保证农作物生长的绿色与健康。
2 无公害玉米栽培技术的实施细节
2.1 重点灭虫害提高作物的成活率
在家庭农场经营活动中,立足于我国生产经营规模的现状,应该以中小型农场作为主要的生产场地类型,对土地的开发程度进行深入挖掘。在无公害玉米的市场消费量的扩张过程中,应该促使其商品率的提高,适当制定无公害玉米的收购和保护价格,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到无公害玉米的生产、采购和销售活动中去。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玉米作物生产活动中的机械化程度。在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建设过程中,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玉米新鲜产品为主,离城市比较远的地方,则以生产加工型的玉米产品为主。不同品种无公害产品的玉米的产量不同,需要农业技术人员采用新的工作方法,加强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灭虫害管理,提高作物的成活率和整体产量。
2.2 引进新品种,科学进行播种
通过针对不同品种的玉米作物的产量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品种的玉米作物的品种产量不同。榆单88的小区产量1区为53.1 kg,2号小区产品的产量为49.2 kg,3号小区产品的产量为51 kg,平均每个小区产品的产量为51.1 kg,其折合产量总1.521万 kg/hm2。渭滨地区郑单958(zd958)无公害玉米品种的小区产量1区为41.5 kg,2号小区产品的产量为36.7 kg,3号小区产品的产量为42.05 kg,平均每个小区产品的产量为40.08 kg,其折合产量总共为1.121 万kg/hm2。榆林地区的先玉335(XY335)无公害玉米品种的小区产量1区为49.5 kg,2号小区产品的产量为48.7 kg,3号小区产品的产量为52.0 kg,平均每个小区产品的产量为50.06 kg,其折合产量总共为1.62万kg/hm2。在玉米栽培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对品种的选中比例进行控制,从而在无公害作物的栽培活动中进行间作密植操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玉米品种整体产量。
2.3 采用新型管理和防病害技术提高产量
在无公害玉米栽培活动中,应该进行科学管理,关注玉米生长区的杂草生长情况。配合玉米种植活动中除杂草的必要劳动,使玉米作物能够获取到丰厚的有机肥料。应该在播种期期每个月的上旬进行及时的定苗、查苗和补苗工作。按照科学的作物培植比例,可以提高玉米作物的整体产量。加强无公害类型的玉米作物防虫害管理,还可以在栽培环境中搭建防虫网,并且配合有机农药的播撒,提高玉米作物的抗病性能。对于玉米病害现象,应该及时地予以除茬清理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之下,还可以对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进行采样,送到地区的农业化验室进行微量元素分析。针对农业专家的意见,对棚内的作物进行肥料补施和营养液补充,配合使用有机农药,从而显著提高有机作物的抗病害能力。
3 结束语
对于病虫害发生比较密集的作物,农户可以适当考虑采用新型的绿色农药喷剂,对种植区域内的所有同类作物进行针对性的药剂补施工作。为了提高玉米作物的成活率,农户应该加强对于作物新苗的保护工作。在栽培活动中始终坚持使用绿色、科学的方法,运用新技术,保证无公害玉米产量显著提高。
[1] 安红卫,姚撑民,赵小峰,等.陕西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优模式研究.玉米科学,2001,9,(3):34~36
[2] 路海东,薛吉全,张德华,等.陕西不同生态区玉米超高产的潜力和途径探索.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4):20~24
[3] 赵静,孙娟,张仁和,等.基于SSR技术分析陕西省玉米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