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源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施成效与经验

2016-02-06汪杨军李银刚白淑芳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6期
关键词:汉源县经验总结工程建设

汪杨军,李银刚,白淑芳

(1.汉源县水务局,四川 汉源 625300; 2.汉源县建筑总公司,四川 汉源 625300)



汉源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施成效与经验

汪杨军1,李银刚2,白淑芳1

(1.汉源县水务局,四川 汉源 625300; 2.汉源县建筑总公司,四川 汉源 625300)

[摘要]汉源县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制度创新,尤其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介绍了双溪乡石漠化水利工程治理模式、桂贤小流域红岩子片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大田乡建设村坡改梯重点片倒虹管喷灌节水措施、桂贤小流域松林五组小流域生态家园试验示范等典型经验和做法。

汉源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偏南,辖8镇32乡,面积2 388 km2,人口33.91万人,地处东经102°16′~103°00′、北纬29°05′~29°43′,位于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之间的攀西河谷地带,海拔550~4 021 m,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有大凉山北部大陆气候特点,高地寒冷,河谷炎热,雨量偏少且不均。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全县滑坡、泥石流发育,水害与干旱频发,加之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经营,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水土流失加剧。据1985年调查资料,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1 515 km2,侵蚀模数4 878 t/(km2·a)。水土流失形式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等,主要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下的中低山区和采掘区域。这些地区地貌破碎、植被稀疏、表土松软、人类活动频繁,往往随暴雨过程发生大量土壤流失,导致土层减薄、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旱洪灾害频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汉源县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汉源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以小流域实施规划为基础,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工程、生物和农耕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成片,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1988年汉源县开始实施以工代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之后陆续实施了“长治”四期(1997—2000年)、六期(2001—2004年)、七期(2005—2008年)工程,汉源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项目(2009—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013—201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07—2016年)等。

2水土保持建设成效

1988年以来,汉源县在大田、富庄、前域、建黎、河西、桂贤和富泉等18条小流域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 km2,治理区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据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影像,汉源县流沙河一带水土流失程度已由治理前的中度变为轻度,成为四川省少有的一块治理效果显著、农民增收较快的生态农业区。

生态效益方面,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0百分点以上,径流量减少50 216.52万m3/a,侵蚀量减少1 305.80万t/a,侵蚀模数减少2 860 t/(km2·a),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效益方面,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增加约0.01 hm2,经果林增加约0.02 hm2,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了农田的灌溉水平,实现了粮食增收。18条小流域粮食作物及经果林直接经济效益增加值达6 288.28万元/a,人均农业产值增长671元/a。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区植被状况得到了改善,促进了生物多样化,旱、洪、风、雹灾害严重的状况有所缓解。同时,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加快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主要做法和经验

(1)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管理机构。成立了汉源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水务局局长及相关乡(镇)党政一把手任副组长,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人员及乡上相关人员为成员。此外,大田乡等18条小流域的相关乡(镇)均成立了小流域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

(2)健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首先,实施项目法人制。由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任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启动、实施、验收等全面工作。其次,积极推行水利工程公示制。为了让有限的农田水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汉源水务局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公示制,做到在每项工程开工前向群众张榜公布工程建设内容、规模范围、质量要求、竣工期限、补助方式与标准、兑现日期、相关制度、组织领导、奖励办法等,在施工过程中公示工程进度、质量评价、改进措施,竣工后公示各项措施完成数量、评比结果、群众应享受的国家补助等,公示10天后无重大异议才结算付款,把工程建设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对避免工程腐败、规范项目管理、保护农民利益、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再次,实行县级报账制。各乡(镇)为国家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设立专账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挪用,严格按照财务制度、会计法规和有关财经纪律,完善审批手续,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留下10%的质量保证金,待一年期满质量无问题时再付清余款。最后,实行治理成果产权确认制。汉源县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所处位置土地使用权所属者,工程建设出资、投劳者为治理成果的所有者,充分调动了项目区广大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发扬苦干精神,搞好技术服务。县水利水保股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在时间紧、任务重、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发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分节假日坚持驻守现场负责技术指导,解决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做到蹲点第一线,严把质量关、技术关。

4科技创新措施

汉源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探索了水土流失治理新技术和新模式。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对整个坡面径流蓄、引、排的综合治理,达到了固定土壤、涵蓄水源的目的,项目区水土流失大为减轻,农业稳产高产,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为打造山川秀美的新汉源起到了试验示范推广的作用。

(1)双溪乡石漠化水利工程治理模式。在2012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踏勘并设计了具有蓄、引、排功能的蓄水池、引水渠和排洪沟,不仅能蓄积山泉、雨水,保证经果林及庄稼的浇灌用水,确保树苗及庄稼成活,而且能排出雨季的洪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工程采取集中连片、有规模的综合防治,以科技为支撑,以基本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为基础,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效益显著,共新增蓄水量12 000 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7 hm2、改善灌溉面积82.67 hm2,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6万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56万元。

(2)桂贤小流域红岩子片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为防治水土流失,使坡耕地及荒山得到综合治理,并充分发挥坡面水系蓄、引、排系统的工程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保土保水保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002年汉源县水务局水利水保股将桂贤小流域红岩子片区列为“长治”工程重点片,同时该片也是2002年《四川坡面水系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工程示范片及长江委科研课题植物篱生物梯地试验区。该片区面积66.66 hm2,坡面水系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完成石坎坡改梯及新银合欢植物篱生物梯地13.33 hm2、鱼鳞坑及地埂经果林53.33 hm2,修建蓄水池16口(蓄水容积700 m3)、沉沙池20口、渠道1 300 m、田间耕作道路500 m;安装了1 950 m钢管,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取水劳动力,而且用水量只有原来的20%;建设抽槽19 200 m,栽植优良品种——黑宝石李子(株距2 m),成活率达95%;实施固氮植物篱构建生物梯地技术,在坡耕地中间隔3~6 m高密度种植新银合欢植物篱,以阻挡泥土下移,经过多次拦截,可减少耕地50%~60%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量90%以上,经4~7年耕作后坡耕地自然成为缓坡地或梯地。

(3)大田乡建设村坡改梯重点片倒虹管喷灌节水措施。大田乡建设村坡改梯重点片面积13.47 hm2,针对该片区缺乏石料、土层厚实的状况,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措施,按照“顺弯就弯,等高放线,生土筑坎,熟土铺面,先做倒坡平面,后筑斜面地坎”的方法,全部实施坡改梯。该片区缺水严重,水保技术人员在水系配套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他们根据倒虹原理,利用2#池与4#池之间16 m的高差,布设内径80 mm的倒虹管420 m,水池之间用水管相互连通,不仅2个蓄水池都蓄满水,而且水池之间还可以相互调节水量,形成严密的水网。倒虹管上还均匀分布着30个三通,可直接用于浇灌,保证了重点片经果林及庄稼的灌溉用水,有助于逐步实现节水灌溉。该片区蓄水池布设在高于控灌区40~65 m的荒山顶部,高水头及大管径保证了高压水的及时供应,2个水池同时供水保证了喷出的水达到最佳雾化状况,为滴灌、微灌、喷灌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设计有2个总闸、过滤网及排渣孔,并安有6个活接头以便于管道检修。该工程(倒虹管)控灌面积大(6.67 hm2)、质量好,解决了旱片死角缺水问题,使项目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为缺水地区水土保持建设提供了示范。当地农民称赞该工程:“长治重点片,坡地变梯田,银龙绕山坡,碧水映蓝天。”

(4)桂贤小流域松林五组小流域生态家园试验示范。桂贤小流域松林五组为生态家园示范片。该片区属贫困落后地区,过去群众燃料来源主要是上山砍柴,砍完自家责任山又砍邻近村的大维山,每户每年为砍柴花掉100多个工日。针对该问题,在该片区推广了沼气池工程,并配套国家对口补助,目前全组沼气池点火使用率达100%。沼气池项目实施后,不仅保护了植被,而且节约了劳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据估算,52口沼气池每年可节柴110~130 t,保护植被26.67 hm2以上,节约劳动力4 000个以上,每年提供的沼肥相当于2 000 kg碳铵、1 600 kg过磷酸钙。该片区还修筑蓄水池30口(蓄水容积1 219 m3),栽植优质大樱桃和漾濞核桃5 600株,圈养牲畜300余头。实施的池+沼+果+畜生态家园模式对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自我修复、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杨杨)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6-0041-03

[作者简介]汪杨军(1964—),男(瑶族),四川汉源县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6-02-06

[关键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经验总结;科技创新;汉源县

猜你喜欢

汉源县经验总结工程建设
王晓燕教授治疗帕金森病思想经验总结
汉源县:四项治欠措施为农民工工资护航
陈建杰教授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总结
四会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实施与技术经验总结
汉源县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关于汉源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新型军队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对西藏强基惠民驻村工作经验总结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