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发展生态智慧农业的实现路径
2016-02-06芦天罡孙伯川张晓灵王晓东赖科霞
芦天罡,孙伯川,张晓灵,王晓东,赖科霞
(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
浅析发展生态智慧农业的实现路径
芦天罡,孙伯川,张晓灵,王晓东,赖科霞
(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
我国现代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产销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未来农业发展要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文章浅析发展生态智慧农业的实现路径,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智慧农业 农业发展 实现路径
通过推进“互联网+”农业生产与管理,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效的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农民收入。文章结合北京市智慧农业全产业链服务的实践经验,探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路,对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现农场数字化经营
实现智慧农业首先要把农场的土地资源、农技设施和地块种植过程都数字化,把地面上的农场完整地搬到网上,这样可以对农场的各种资源、人员、设备和生产过程数据进行精确地记录,实现农场实时、全面地远程管理。数字化是基于卫星地图的数字化管理模块,通过功能区划分、设施环境情况、实时种植信息、室外气象监测站采集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对农场当前整体运行的情况更为直观的了解。
2 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现代化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为农场提供实现服务式管理工具,核心理念是把农场管理孕育于农场服务过程当中。农业规范的生产管理平台实现的功能:分级监管、农场资源数字化、地块增减统计、产量预估、农机农资管理、种植生产过程管理、病虫害预警辅助决策、农事管理、人员考核、智能灌溉、农情遥感、测土数据、销售订单管理、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等智能化服务。
通过生产管理平台系统,实现农场对外数字化展示和对内智能化管理。基于资源管理、种植计划、农事管理、采后管理、质量追溯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农场生产环境和情况,并提供实时数据统计分析,为农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 发挥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优势
通过物联网监测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业务流程进行环境、视频及种植管理阶段的收集、汇总、分析与指导,并对园区整体建设、人员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及农作物生产数据、采收量数据、投入品数据、销售数据、服务用户数量等统计服务。同时,通过RFID或移动APP农事宝,对农事操作记录及管理人员情况进行记录、管理。
4 建立全程可追溯平台
近年来,食品安全一直制约着农业发展。为解决质量追溯和建立消费者信任问题,通过农场智能化管理平台,开发了绿色履历追溯系统。绿色履历追溯系统可自主创建履历模板,生成二维码标签,并将每个标签粘贴在农产品上,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标签读取质量追溯信息。标签对应地块的产量,生成标签数量,实现“一品一码”全程质量追溯。农业信息包括产品信息、产地环境信息(如空气、土壤、水源等检测报告信息);农场管理信息包括农场主、种植者及农场监督人员信息;农场认证信息包括“三品一标”种类;农事信息包括病虫害防控措施、农事记录和投入品使用记录、农残检测报告;营销信息包括加工、物流、销售等。
通过建立智能化的农业管理平台,实现统筹规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改善土地资源质量,从生产计划、农事投入品管理、采收库存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流程,实现规范化生产,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在方便专家远程咨询指导的同时,对接相关渠道商,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推动农产品预售、预订,提高农民收益,降低风险。
中国农业发展已从传统农业1.0时代进入到智慧农业4.0时代,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困难和难题,如何从更高的视角探索智慧农业的发展思路,关系到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导向。因此,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智能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实现从种植生产、渠道对接和追溯服务的全程服务,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06):63~71
[2]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农业工程,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