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院前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
2016-02-06葛琳陈长水浙江省宁波市急救中心浙江宁波315021
葛琳,陈长水浙江省宁波市急救中心,浙江宁波 315021
宁波市院前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
葛琳,陈长水★
浙江省宁波市急救中心,浙江宁波315021
[摘要]目的了解该市急救医生队伍人员,职业满意度情况,有针对性加以改善,以建设高素质的急救医生队伍,全面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方法以全市院前急救机构的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全市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较低。26~35周岁的急救医生不满意率普遍高于36~45周岁的急救医生不满意率。结论文章分析了影响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从凝聚力量、政策机制、激励机制、转岗机制等4方面来提高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
[关键词]院前急救机构;队伍建设;调查;对策
陈长水(1969.4-),男,浙江宁波人,研究生,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院前急救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虽然得到长足进展,但院前急救医生队伍人员紧缺、流失率高、队伍不稳定等已成为阻碍院前急救事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面临着诸多困境。为此,笔者结合加快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全市院前急救医生队伍职业满意度现状及影响职业满意度的主要原因开展调研,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调查
以全市院前急救机构的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要求被调查者无记名填写,共发放调查表111份。调查表对院前急救医生的职业满意度分5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由23个项目组成,对每个项目均采用了5级评分制:从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很同意进行统计量化。
1.2判定方法
将“很不同意”“不同意”定为不满意,并就此计算得出不满意率,来反证职业满意度的高低。
2 结果与分析
2.1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对院前急救医生的对于工作本身、人际关系、报酬与利益、职业发展、工作环境及条件等5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参与调查的111名急救医生中,35周岁以下的急救医生75名,占人员总数的67.6%;36~45周岁的急救医生31名,占27.9%;46周岁以上的急救医生5名,占4.5%。统计发现,急救医生专业技术职称普遍偏低,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全部从业人员中,职称为初级及以下的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2.1%,而中级及以上的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7.9%,且仅有2名副高级职称,无正高级职称;从事年限不足5年的占人员总数的56.8%,6~10年的占人员总数的34.2%,显示人员流动性较大。
2.2满意度调查结果
2.2.1整体满意度给出整体评价的共有105份问卷,其中非常满意的3份,比较满意的12份,基本满意的52份,有38份问卷评价整体满意度为不满意,不满意率达36.19%,由此得出全市院前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非常低。
2.2.2不同年龄人群的职业满意度此次调查显示,有9个选项的最终满意度结果在30%以上。由于近几年宁波市45周岁以下急救医生流动性很大,对这9个选项进一步划分年龄段作了深入分析,分析发现:26~35周岁和36~45周岁两类人群在工作安全感、无后顾之忧、职业发展、工作时间以及有年假无需经常加班等5个选项的不满意率都超过了50%以上,同时,26~35周岁的急救医生不满意率普遍高于36~45周岁的急救医生不满意率。
3 讨论与建议
3.1影响院前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的主要原因
3.1.1专业发展空间受限,职称晋升难度大且心理压力大
院前急救因行业的特殊性仅仅局限于病人现场与途中的短暂医疗救治,专业院前急救医生所需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临床医生相比,需要熟悉临床各科疾病,具有更广泛的医疗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但专业难以向深度发展。在目前职称晋升体系中,无专门院前急救系列,由于平时工作与院内临床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与临床类的考试要求严重脱节,其专业发展、职称晋升等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和影响,难以出医疗成果[1]。还要随时面临各种突发灾害事件、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存在较大潜在风险,急救人员需要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3.1.2职业社会认可度低,收入待遇普遍低我国院前急救发展较晚,基础薄弱。与院内相比,社会民众、甚至是医疗卫生系统业内人士都对院前急救工作的内容缺乏了解,重视、认可程度普遍不高。同时,院前急救医生待遇与卫生系统的各类医院相比普遍偏低,与同级别的公共卫生机构如CDC、中心血站等同类人员相比也属于偏低,致使急救医生在报酬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满意度很低,年轻医生更是如此。
3.2改善院前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状况的对策建议
3.2.1加强急救文化的凝聚力量加强急救文化建设,针对当前院前急救医生职业满意度的现状,领导层应重视急救医生的职业压力,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忠诚度教育[2],弘扬“敬业、奉献、合作、奋进”的急救精神,形成对急救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并凝聚成合力。加强急救医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组织急救医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专题讲座[3],关注其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高急救医生的总体幸福感。
3.2.2完善事业留人的政策机制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对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可以采取降低职称考试合格分数线或提高职称考试通过率的方式,增加职称晋升的概率;也可适当降低职称考试报名门槛,重点对报考副高职称的对象放宽论文要求,为院前急救医生的专业发展提供空间。
3.2.3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急救人员的待遇,应等同或略高于同级公共卫生机构同类人员收入水平,尤其是急救医生应提高其收入核定标准。可考虑设立院前急救医生的特殊岗位薪酬,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对由于人员不足条件下加班加点参与的大型活动保障、跨区域特需服务等另行予以奖励,不应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以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工作人员的收入应有一定的增长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水平相适应。
3.2.4制订有序流动的转岗机制鉴于院前急救一线工作具有高职业风险、高劳动强度的特点,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倾斜政策,纳入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探索高年资、高职称院前急救人员转岗到医疗机构的有序流动机制,允许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院前急救人员提前正式退休或分流。
急救人员是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最重要的资源,而急救事业的发展状况和急救从业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定期分析急救人员的工作现状和影响急救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从而制定政策充分发挥急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提升院前急救工作能力,真正促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璇.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矛盾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3)﹕142-143.
[2]傅娟,粟明亮,罗世友.医院年轻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9(2):110-112.
[3]顾广中,刘芳.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浅析及对策探讨[J].医药前沿,2011(10):107-108.
Investigations on Occupational Satisfaction of Ningbo Pre-hospital Emergency Do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GE lin,CHEN Chang-shui
Ningbo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Ningbo,Zhejiang Province,31502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mergency medical staff in the city,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mergency medical team,to do a good job in pre hospital first aid.Method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doctors in the city's pre hospital emergency care institutions.Results The emergency physician occupation satisfaction is relatively low.At the same time,26~35 years old emergency doctor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rat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36-45 years old emergency physician satisfaction rate.Conclu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emergency physician job satisfaction is the main reason,and proposed from 4 respects﹕condense force,policy mechanism,incentive mechanism,the reorientation mechanism etc.to improve the first-aid physician job satisfaction.
[Key words]Pre hospital first aid agency;Team building;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6)03(a)-0049-02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7.049
[作者简介]葛琳(1974.2-),女,浙江宁波人,本科,政工师,从事党务、政工、组织人事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