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对环境影响效应分析

2016-02-05李泰龙

山西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汾河环境影响流域

李泰龙

(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对环境影响效应分析

李泰龙

(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采用人工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治理理念,旨在从根本上改善日益恶化的汾河生态环境。为避免在治理过程中对现有环境造成二次损害,就规划内容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实施过程中以及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规划;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汾河流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流域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加之汾河流域地表径流量的不断减少,汾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从根本上改善和修复日益恶化的汾河生态环境,实施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重大战略工程。此次生态修复规划范围为汾河流域39471km2,采用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坚持节水优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的治理理念,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

1 汾河流域环境质量现状

1.1 水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汾河流域分段水资源量评价结果,流域内的地表径流量持续减少,1980—2000年较1956—1979年减少9.1亿 m3,2000—2013年较1980—2000年减少4.1亿m3,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十余年,在降水量总体增加的情况下,流域地表径流量仍不断减少。调查研究表明,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泉水出流量剧减以及森林植被覆盖率降低是导致产流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导致近年来地下水位虽有所上升,但回升速度较慢。

1.2 生态系统现状

汾河流域生态系统大致分为河源、河道走廊(湿地)、岩溶泉域、农业生态及城镇—村落五大生态子系统。其互相之间依托水—岩土—生物环境要素立体架构,与人发生关联,而水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和调控因素。由于经济发展,城镇—村落生态子系统扩张,引起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导致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脆弱和不稳定,呈退化趋势。流域内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面源污染不断加剧,部分支流河床内垃圾倾倒严重,地下水质日益恶化。

2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2.1 工程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

2.1.1 工程选址对环境敏感区影响

水系整治中的行洪区和生态蓄水工程布置于中下游地势平缓的经济相对发达区,满足重点开发区域防洪和环境资源需求,同时布置于入渗条件较好区段,可回补地下水。除占地可能涉及到乡镇水源地、文物和基本农田,以及河津段工程要注意调整和避让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工程选址区域基本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环境制约因素较小。而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干支流上游主要实施河源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规划,个别小水库建设也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小规模水资源利用,可发展当地经济,改善贫困面貌,更好地为生态治理提供保障;泉源和地下水规划布置于岩溶泉域内,重点解决超采问题;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城镇点源为重点,兼顾农村面源,点面结合,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也无环境制约因素。

2.1.2 施工期对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废气、扬尘、噪声、固体废物(弃渣、垃圾、河道清淤底泥)、水土流失、生物损失等。一般为可逆影响,待工程施工完毕后可自行恢复。

2.2 生态恢复期环境影响分析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节水工程规划、地下水保护规划、河源和泉源保护区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主要是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环境,其环境效益显著,而灌区发展、河流水系整治规划因涉及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除积极效益外,还应重点关注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2.2.1 灌区发展对环境影响

规划新增灌溉面积为在现状旱地的基础上通过配套水利设施发展为水浇地,未新开垦耕地,故在流域内耕地保有量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得到提升,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因新增灌区为引水或提水灌溉,按需定水,将减少入田间水量和土壤下渗量,且区域地下水埋深较大,结合用水调度、排退系统可避免土壤出现次生盐碱化现象。

2.2.2 新建小型水库对环境影响

因拟建支流上的水库均为小(一)型规模,蓄水不深,且任务多为供水,其水体交换频繁,基本不会形成水分层现象,且选址于支流上游,入河污染物较少,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2.2.3 河流水系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

行洪区恢复工程除补给地下水、行洪安全等积极效应外,可能会在非汛期因水量蒸发和水体壅滞,导致土壤盐渍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通过与主河道互连互通,可加大水循环强度,降低富营养化发生概率;通过土壤改良,种植树木,可改善盐碱化程度。

生态蓄水湿地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湿地初期蓄水可能导致下游短时间水量减少,待续滞水后河流流量恢复,虽然河流被分割为多个壅水河段,充盈现状河槽,但水深只保持1.5m左右,仍呈现出一定的河道性质,故基本不改变对下游河道水文情势。二是水生生境片断化影响。闸坝阻隔会使水生生境片断化。根据现状调查,汾河流域内主要鱼类物种分布在汾河水库及上游河段,而规划拟布置的堤内蓄水湿地均位于太原城区以下中下游河段,该区段水生态环境差,生物多样性低,鱼类以少量小型土著种为主,故堤内湿地建设不会对水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不良影响,反之蓄水河段适宜缓流静水环境的鱼类数量将有可能增加。三是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闸坝建成蓄水后将使河道中水流减缓,水体的扩散能力降低,可能局部影响水质,存在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2.2.4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中的增殖放流应根据历史资料及现有的土著和滤食性鱼种,制定放流密度和所选鱼种的养殖方式,避免水体发生富营养化,防止新增鱼种对原有生物圈的破坏。

3 环境保护措施

3.1 严格保护土壤资源

退河滩地为行洪区时,应剥离占地区表土资源,妥善收集后可回用到“四荒地”植被恢复;现有灌区内局部滩地,属土壤盐渍化敏感区,除发展为高效节水灌溉田,按需定水外,辅以灌排结合、平整土地等措施,以避免土壤次生盐碱化;新增灌区工程中的引黄提水灌区,因黄河水质含沙量大,应在工程设计时考虑多级沉沙,以确保入田泥沙粒径接近本地土壤,避免发生灌区土壤沙化。同时督促环保、农业、国土资源部门对农业施用化肥农药进行监察监控,减少或避免化肥的使用量,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绿色环保农药,促使灌区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工程选址合理布局

工程建设项目应认真核实相对位置关系,实施时应做好选址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避让可能涉及到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和基本农田和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

3.3 完善落实生态保护措施

应详细调查汾河流域鱼类生物种类、栖息环境、产卵习性和短距离洄游通道等特性,制订合理调度液压闸坝的建议,以保持上下游较为畅通的洄游通道和水力联系,减小对鱼类阻隔的影响。实施植被水保工程时,应避免对工程区及周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工程区的植被恢复应选择当地适生物种。

3.4 建立污水监测体系,严控污水排放量

在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及沿河排污口设置常规监测断面,定期取样监测,并建立监测网络体系。实施全流域排污总量控制,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将排污总量指标层层分解,各级政府将排污总量指标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以控制进入流域的污染物。

4 结语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虽然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通过在规划前及工程措施实施过程中制订必要的环境保护配套措施,这些影响均可避免或控制到最小化。通过人工措施与自然修复的良好结合,最终将会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TV212.4 [

]C [

]1004-7042(2016)10-0008-02

李泰龙(1987-),男,2011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2016-08-12;

2016-09-23

猜你喜欢

汾河环境影响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汾河水韵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浅谈汾河管理工作中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