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指标可达性分析

2016-02-05王伟

山西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汾河流域环境保护

王伟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指标可达性分析

王伟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介绍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目标和任务,分析了生态修复规划环境保护指标评价体系、实现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现状和规划预期成果对比对规划目标可达性和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

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指标;环境效益;汾河流域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既有历史时期生态变迁的因素,又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是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大量挤占生态用水,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纳污量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表现为:地下水位逐步下降,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水域面积严重萎缩,植被减少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污染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此次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的目标是恢复汾河河道健康生命,谋求汾河流域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5年建设,10年自然修复,总计15年左右的时间,构建流域“两山两盆一河”的协调发展格局。

1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内容

结合汾河流域生态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坚持节水优先,控制用水总量;充分利用山洪水和外调水,压采、限采地下水,增加水域面积,加大入渗补给,提升地下水位;恢复森林植被,涵养河流水源;强化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水土结构,保障经济发展,使汾河流域实现植被茂盛、河宽水清、支流纵横、生态和谐。把“海绵城市”延伸到“海绵流域”,促进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结合,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结合,使流域的上下游兼顾,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根据流域实际情况和功能地位,规划主要任务有: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节水工程及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河流水系整治规划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地下水保护及岩溶泉恢复规划;河源和泉源保护区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

2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国家和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针对流域规划方案实施可能涉及的敏感环境保护要素及引发的环境问题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包括环境和生态功能目标。在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规划内容、现状调查和保护目标,初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环境保护指标可达性分析

3.1 环境保护指标实现影响因素

3.1.1 政策因素

规划是否启动,政策因素和政策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方略和海绵城市的新理念。针对汾河出现的生态问题,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重大战略工程。

3.1.2 组织和管理因素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是一项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治理工程,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为此,省人民政府成立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协调和决策工作,各成员单位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3.1.3 经济技术因素

新的科学技术为此次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带来了新理念、新特点。规划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要对项目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行分析、评估和论证,兼顾区域经济条件,求得技术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表1 生态修复规划环境保护评价指标

3.2 环境保护指标可达性分析

此次规划通过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坚持节水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用工程措施促进自然修复。水资源调控规划科学配置水土资源,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河流整治、岩溶泉域保护及植被恢复等规划使地表水、地下水、植被三体系互相促进,良性循环,流域自身产流功能恢复;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流域入河污水收集及治理,使点源和面源各类污染源得到处理和控制;植被恢复规划增加森林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促进系统完整稳定;水域重建中生态湿地建设和水生态保护规划可恢复水生态多样性;水系重建规划提出各新增小水库执行生态基流下泄要求,可满足维护生态需水。水保规划极大改善水土流失现状,保障水源;水土资源调控规划可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农田挤占河道、水土流失现状,促进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总规划实施后,供水及灌溉效益、防洪效益、水土保持效益明显,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指标可达性分析成果见表2。

表2 环境保护指标可达性分析成果表

4 环境效益分析

4.1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水资源利用率、利用效益双重提高,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2提高到0.71,在不增加农业用水的情况下,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0万hm2,单方水产出量有效提高;节水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管网漏失率由现状的18%降至10%以下;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深加工、高附加值、清洁产品企业占主导地位,工业用水效益提高。流域内水资源配置科学,调度有序,各项节水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为太原都市圈和临汾城市集群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4.2 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复

河流整治后,在汾河中下游干支流堤外滩涂低洼地带建设蓄水湿地157km2,在人口集中的河段形成水域面积27.4km2,有效利用洪水资源的同时,具有景观、净化水质、恢复水生态、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可恢复流域水生物多样性,消除水中无鱼虾、水边无草木的水体荒漠化。关井压采控制地下水工程基本完成,比现状年减少地下水开采5.13亿m3,地下水达到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得到有效恢复,断流的岩溶泉水复流,出流量呈增加态势。高郁闭度树林涵养水源功能逐渐显现,河道基流量增加,全河保持常年流水。水土保持效果明显,水流含沙量降低,尤其汛期产沙、输沙量大幅度降低。流域降水入渗、地表产汇流、岩溶泉水出流等水资源转换方式比现状持续好转,干流及主要支流清水长流,水面渐阔,年入黄河水量达到7.0亿m3;两岸湿地水草茂盛,鱼虾戏游鸟飞鸣,水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4.3 流域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吕梁、太行两山的山脊带新增森林植被区郁闭度逐步提高,全流域森林覆盖率由15.7%提高到30%以上,涵养水源增加基流。城镇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农村污染综合治理、清洁小流域治理等,将使汾河水质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河流、湖库水质达到各水功能区划的规定标准,水功能区达标率由现状的44%提高到95%,太原以下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恢复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太原以上河段不低于地表Ⅲ类水的水平。在汾河流域自上而下将呈现远山绿黛、河水清清的美丽景象,流域生态环境较现状大大改善。

4.4 推动三晋腹地生态经济长廊建成

规划实施后,汾河河谷地带“珍珠串”状的湿地调蓄水工程,为两岸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优化农牧渔业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撑。汾河流域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溪水长流、湖光山色的田园风光,将成为三晋腹地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适宜人类生活的“宜居长廊”和经济发展的“富民长廊”。

5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在政策、组织管理和技术上都有较好的保障,此次规划通过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规划预期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可以达到,但规划任务实现历时较长,因此实施和后期自然修复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建立环境监测及跟踪评价制度。

TV211.1 [

]C [

]1004-7042(2016)10-0005-03

王伟(1976-),男,1996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环境监测与化学分析专业,高级工程师。

2016-08-06;

2016-09-17

猜你喜欢

汾河流域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压油沟小流域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汾河水韵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