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溪流的旋律
——赵剑波艺术人生掠影

2016-02-05文/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洋县文艺音乐

文/ 远 源

溪流的旋律
——赵剑波艺术人生掠影

The melody of stream a glimpse of Zhao Jianbo's art life

文/ 远 源

赵剑波

赵剑波艺术简介

赵剑波,男,生于1965年9月1日,陕西洋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群文副研究馆员职称。1984年8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2年。1991年至1993年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师从饶余燕教授和韩兰魁教授学习作曲及配器,先后有声乐、器乐作品90余件与观众见面。代表作品有歌曲《请到汉中来》、《花海汉中》、《请在洋县留下来》、《洋州梨花》、《朱 故乡欢迎您》、《梨花盛开的季节》、《茶乡人家好运来》等。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汉中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市文联委员、政协委员,洋县文化馆馆长。

说到溪流,自然会想到山野、森林、田野。它虽然细小、潺弱,却带着源头的气息,一路跳跃,一路欢歌,一路壮大,以清澈、执着的品质,昼夜兼程,做着河流的梦。这大抵是赵剑波人生和艺术的写意画。

1

从80年代开始音乐学习和创作,回望身后,已是绿树成荫,硕果累累:歌曲《梨花盛开的季节》荣获第二届中国西北音乐节歌曲创作三等奖,《我爱我的家》在陕西省第六届声乐大赛中获少儿组三等奖;舞蹈音乐《和谐家园》参加2010年央视少儿春晚获演出“金奖”,获2009年陕西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综合一等奖和创作优秀奖;舞蹈音乐:《旱莲花儿开》参加第五届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获演出一等奖,并于2005年2月8日和2月19日分别在中央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原生态独唱组合《汉江黄金峡船工号子》参加2006年浙江象山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获演出三等奖。另有几十首音乐作品获省市级奖项。多首作品在《音乐天地》《儿童音乐》等刊物发表。特别是本土题材创作一枝独秀,代表作有歌曲《请到汉中来》、《花海汉中》、《请在洋县留下来》、《洋州梨花》、《朱鹮故乡欢迎您》、《梨花盛开的季节》、《茶乡人家好运来》等,并主编出版了《锦绣洋县歌曲集》及配套音乐CD光盘和《洋县桄桄志》一书。走进朱鹮之乡洋县,在广场、景区、学校、街头,总能听到他为家乡创作的歌曲。 这些耳熟能详的歌, 连同赵剑波这个名子不再陌生,他以其独特的魅力,进 入了寻常百姓家。

作为从社会低层走出的优秀音乐人, 赵剑波用扎实的作品和行动为自己写就了一份沉甸甸的履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年,现为群文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汉中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市文联委员、政协委员,洋县文化馆馆长。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汉中市先进工作者,两次被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

2

诗人刘诚在《青年音乐人赵剑波印象》一文中如此素描:“剑波在洋县浓厚的文艺氛围中长大。根据他的一段自述,是在一次乡一级的三干会上因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而被很偶然地选中成为当地的文化干部,从此由业余而专业、由乡下到县上,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上了文艺道路。多年来,剑波十分珍惜这一份宝贵的机遇,勤奋学习,大胆探索,为了音乐他毅然放弃了医生父亲为他设计好的前程,吃了很多苦头却始终无怨无悔、乐在其中。为了提升专业水准,剑波还曾自费到梦想中的音乐殿堂——西安音乐学院进修,师从著名作曲家饶余燕、韩兰魁教授学习作曲及配器。功夫不负苦心人,多年来剑波潜心于音乐创作,有声乐、器乐作品90余件与观众见面,在洋县和汉中广为传唱,这些音乐作品有的是他作曲,有的是既作词也作曲,同时还能自行完成复杂的MD制作。我于音乐无专门研究,但如果从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在剑波音乐创作中那些激越的旋律,总是在有限的时空内奔突着一种内心的激情,它们不只是“悦耳”,而是在悦耳动听的同时通过多种音乐手段的运用,反复强调着作曲家心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我宁可把剑波想象作一位诗人,这些激越的旋律从一位诗人的内心汩汩流出,像子弹一样的能量流经由声波的特殊渠道抵达,再把他人心灵的某个敏感部位击中。”

这个素描清晰而准确,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赵剑波人生和艺术的景象,应该是“溪流的旋律”。想来大抵有两个意象:他自小生长在秦岭南坡的山野里,溪流是母乳一样滋润着他生命和音乐的源泉;溪流奔窜在林莽深处,怀着梦想,不卑不亢地向荒泽大野流去,这正是赵剑波的人生和音乐气象。

赵剑波与恩师饶余燕教授在一起

如此的比喻应该是恰当的,那么,不妨去山溪的“源头”看看那里的植被。

赵剑波出生于洋县北部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辈都喜欢文艺,父亲会唱戏、会乐器,精通木匠、篾匠手艺,且是方圆有名的中医大夫。在秦岭腹地的山围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在亲人的启蒙和大自然的课堂里,接受了音乐最初也是终生受益的启蒙。一个兄弟姊妹七个的农家,贫困是可想而知的。苦难的生活是赵剑波很小就懂得节俭和勤奋,也炼就了他顽强倔犟的性格,他从不向家里要这要那,把平时节俭下来的钱买了书和乐器。设想如果没有乡村生活的经历,骨子里没有渗透苦难的成分,没有与底层人群在零距离的接触中滋生的那份朴素善良的情感,以及由此而来的严峻的生存法则的启蒙和磨砺,至少会使他在人格构建的质量上打折扣。

说起命运,人们都有无限感概。其实,一个人一生会走哪条路,朝什么方向走去,似乎是先天之约,换句话说,一个人降生后面对不可更改的地域、环境、亲人和自身条件,已经决定了未来的命运。然而,既定的命运通过后天努力又是可以重写的。

从小学到高中,赵剑波都是艺术尖子生,也是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的骨干分子,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认可。培养了内心的自信。使他在专业上走的更远。他做梦也渴望考取一所音乐院校,别无选择。因为在偏僻的小地方,没有考前必须的专业辅导而与这个美好愿望失之交臂,家里的经济状态也不允许他在有些奢侈的选择上再三徘徊。高考落榜,与心仪已久、魂牵梦萦的音乐学院失之交臂,他似乎命定与“磁场中心”无缘,只能远远地望着,然后悲壮而知趣地迂回,以山溪的坚执和信念使梦想成真。

听赵剑波的歌曲,总有一种气息扑面而来,这气息是什么?是山水自然。它来自哪里?准确地说,来自少年和青年时在山村度过的美好时光,来自秦岭南坡浩瀚的山海林莽、山石明月和民情民俗,那里给了他音乐最初的灵感、营养和远行的干粮。

赵剑波是一个处身底层的平民音乐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心志和境界的超凡脱俗,事实上他已经做到了。

生活往往会在无意中成全一个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这个事实,使赵剑波在成为一个专职文化干部后如鱼得水,他任职的马畅文化站,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前列,连年获得多项荣誉。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调往文化馆,成了一名专职音乐干部。然而,90年代初期,文化艺术被市场经济边缘化,干部工资难以为既,在“以文养文”的背景下,他白天辅导学生,或随一群音乐爱好者参加为红白喜事服务的“自乐班”,晚上在馆里办舞会。即便如此,依然没有忘记音乐梦,借钱买了一架钢琴,总是挤时间弹琴作曲,从未间断。

艺术源头在民间。机会从来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这段艰难的生活磨砺,为他的音乐创作和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夜幕中的洋县文化馆

2005年,赵剑波从一个单纯的业务干部,一跃而成一馆之长,而且没有副职助手,这在干部配置上极少有过先例,这是组织的信任,也是自己的荣誉,但更是一种挑战。他在心里暗暗誓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走过了一段异常艰辛的历程,但初心不改,他终于做到了。

文化馆长,也就是文化艺术事业最基层的领导人,要作的事情琐碎而具体,每件事不是漂在水上,而必须落在泥上,使之开花结果。像常人说的“不为俗务

所累”对他显然有些奢侈,他必须扑下身子,勤勤恳恳、亲为亲历,不敢有丝毫惰性。这其中有他对自己苛求的成分,也是性格使然,当然也有农家子弟唯凭实力证明自己的脆弱和坚执——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有一分希望,必做十分努力;要做就做得最好。

洋县是文化大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洋县这一片热土,历来都是汉中文气最盛炽的一个区域。洋县人睿智、热情、自信,有强烈的表现欲,天性中有一种强烈的浪漫的元素,这应当是洋县人特别热爱文艺的一个根本原因。无论是在万马齐谙、百业萧条的十年“文革”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那里群众性的演艺活动从来都是一浪高过一浪。再苦不能苦文艺;你可以吃得清淡些,却不可以没有文艺;你可以穿戴得朴素一点,却不能没有舞台上的大红大绿、百般艳丽。很多地方都有戏班,便是最清贫的村落也有一套锣鼓家俬(也即西洋所谓打击乐),时不时就上村头敲上一通,更不用说流行全县的杖头木偶(民间俗称肘娃娃)以及地社火、抬社火、端公戏等久远的民俗。正因为有如此浓厚的文艺氛围,多年来洋县文艺新人不断涌现,诗歌、散文和小说、甚至曲艺创作名家辈出硕果累累,只是由于音乐创作的难度,优秀的作曲家相对短缺,剑波的音乐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洋县音乐创作方面的一个艺术洼地。然而剑波决不只是一位优秀的青年音乐人,在洋县文艺界,他首先是一位称职的国家文化工作者,发挥着远比一个优秀作曲家更重要的作用。自剑波接任洋县文化馆长以来,洋县文艺事业更见繁荣,各项文艺事业有声有色。在剑波的精心策划下,洋县文艺活动一年四季不断,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而在这些动辄惊动全市的大型文艺活动中都看到剑波那不知疲倦的身影。就我参加过的“朱鹮杯优秀歌曲大奖赛”、“好歌唱三秦——陕西音乐家走进洋县”等大型文化公益活动来看,老实说都属于高水平的策划,各方面的衔接天衣无缝。值得一提的还有《洋县文艺》,这本创刊很早的县级杂志,到了剑波手上更是全面升格,首先是在战略上把《洋县文艺》的出刊提升到繁荣洋县文艺的战略高度进行安排部署,然后从各方面争取资金,调集精兵强将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凡发表稿件都按国家规定支付稿酬,几年下来刊物质量全面提升,社会影响迅速扩大,如今这本伴随洋县文艺事业走过六十多年风雨历程的文艺杂志已经成为洋县文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刘诚语)

以下这组数字,算是文化馆形象的写意:连续三次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三级馆”,连续三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 “最佳单位”,连续三年被陕西省艺术馆和省、市非遗保护中心命名为“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和“非遗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皮影戏《员外取妾》获国家文化部演出奖,获陕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民间文艺山花奖“特别奖”,获“全国绝技绝艺暨十届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大赛”金奖等等。十年来单位和个人共获得省级上专业类奖项上百次。

4

赵剑波和汉中的音乐家们与中国音协主席叶小刚在一起

在洋县,文化馆不仅是洋县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块精神高地,这里集中着各个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磁场,吸引着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其中也有和赵剑波一样,凭不同寻常的创作实力,走出盆地以外的世界,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认可,为洋县和汉中争得了荣誉。这与赵剑波馆长的组织和引领不无关系。

如今赵剑波在馆长任上已经十年,“十年磨一剑”,由青涩而成熟,由忙乱而从容,在行政和专业的门榄间,尽可以虽脚出入,并相得益彰,齐头并进。行政事务虽然占去了时间的大半,使他失去了一个音乐人向往的心境,以及被音乐浸润的自由和快乐,但也使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面历炼,有机会获得更多信息,见到更多世面,结识更多同道和师长,视野和境界被最大可能地

展开,从而使音乐创作更上层楼,渐臻佳境。应该说,在作曲家和馆长的角色转换中,他“踏平坎坷成大道”,打理的有条不紊,风轻云淡。

诚如刘诚所言:“我欣赏剑波的音乐才华,更感佩他视音乐艺术为神圣的那一份执着和虔诚。正是由于像剑波这样一批优秀文艺人的存在,洋县的文艺空气才能如此浓厚,回荡在洋县上空的音乐旋律也才如此激情而清越。这是一个反哺的过程:先是一代一代的人吃传统的乳汁长大,然后再反过来加入传统、反哺传统,使这一片土地上文艺传统更加深厚、茁壮。”

文学艺术是一种细雨润物的渗透,唯有传承、反哺、感恩、超越才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链。赵剑波的成长过程就是这样。如他所说:“一切都是那样的来之不易,我唯有倍加珍惜,珍惜美好的时光和生命,珍惜这份如意的工作和事业;应该倍加的感恩,感恩我生活的这片热土,感恩父母的教诲和养育,感恩上苍赐予我的智慧和机缘,感恩所有的老师、同事和领导的关爱!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为家乡写歌,为自己挚爱的事业而奋斗不息,这将是我永远的追求。”

如今,这份传承同样落在他的儿子赵亮棋肩上,他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苦学音乐,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高学习理论作曲,遂成为该院电子音乐工程系本科生,先后师从著名作曲家陈大明、著名电子音乐大师张大为教授和电子音乐工程系青年优秀教师娄云青等学习作曲理论及电子音乐编配、制作等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孩子在校期间,积极向上,思想进步,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踏实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全系师生的一致好评。毕业后,在导师的带领下,自己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广泛涉猎声乐、器乐及各种影视音乐的创作、编配和制作,已有大量的音乐作品得到老师、同学和社会的赞扬,在业界行内亦属小有名气。其中为中央电视台创作、配器、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裸佣背后的帝国》配乐,为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配器并制作的舞蹈音乐《欲空》还参加了全国“文华奖”大赛,有部分声乐作品在国家级刊物《歌曲》上发表。

为了能够继续深造学习,连续四年考研,在经受了三年落选打击的情况下,仍不气馁,终于在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

孩子曾哭着埋怨父亲,说在他的记忆中不是挨打、挨骂,就是无休止的练琴,他没有其他孩子那快乐、自由的童年。然而,回往成长的历程,这些都成了美好的记忆,内心唯有感恩!

教育子女成了所有父母的难题,方法有无数种,最好最有效的却依然是一句古训“父母是儿女的一面镜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古人的经验大抵是对的。

谈及人生与艺术,赵剑波深有体会地说:不管哪种人生选择,音乐都不会成为负担。音乐是令人变得快乐的天使,与它同行,脚力会更劲健,背影会更迷人。

在赵剑波看来:音乐创作是一个自悟、自醒并寻觅共鸣的内心过程。必须忠诚地融入当下的真实生活和人群,共此凉热。否则,无论多么辉煌的器局,都是镜花水月。一句话,只有不断写出与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有血肉联系的作品,才能获得持续的尊严和尊敬。

就此而言,音乐人赵剑波仍然在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给我们的启示也将继续展开。

省市音乐家走进朱鹮之乡音乐采风新作品研讨会作者合影

赵剑波与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在省音代会上合影

赵剑波与著名作曲家韩兰魁教授、著名词作家党永庵在留坝采风合影

赵剑波与作曲家陈大明教授在留坝采风合影

猜你喜欢

洋县文艺音乐
大美洋县
1942,文艺之春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洋县是个好地方
□文艺范
音乐
节日畅想曲
音乐
洋县林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