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兰花花”说到陕北民歌中“美”的觅寻

2016-04-03张向东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兰花花陕北民歌

文/张向东

从“兰花花”说到陕北民歌中“美”的觅寻

From "Lan Huahua" to the searching of "beauty" in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文/张向东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ha)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

乍一听,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景象啊,整一个人景合一,景如天、人如画的场面。用地道的陕北方言加之情感诵之,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味儿在里面让人细品而迷之。似乎,这样的美人只能陕北有的味儿,越读越让人羡慕……。

五谷里的(那)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用一个排比句形式把兰花花喻成苗子地里的高粱、十三省最“好”的女娃娃,真是一个再美不过的比喻了。这样的娃娃正月说媒二月订、三月交钱四月迎,兰花花该是有多幸福啊。一定是涂着胭脂、抹着红嘴儿,急切地盼着情哥哥来大轿子抬走吧。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眺,

眺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吹打班子滴滴答答,一路唢呐高扬,鼓子敲打,红袄子缠身,抬进去的不是情哥哥家的门?后面的笔者就不想解析了。

原来“兰花花”是一个凄惨的人的代名词。其出生凄苦,命运多桀,一生都与世道作斗争,时刻都与当时社会底层的无常世道成一体,按常理应该是一个实属的悲剧。但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钟爱以“兰花花”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呢?笔者认为是“凄美”的美吸引了艺术家的眼球,正是这种“凄美”的美学范畴促使众多艺术家把“兰花花”糅合到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如:电视剧《兰花花》、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竹笛曲《兰花花》、剪纸《兰花花》、歌舞剧《兰花花》等等。都没有离开过“兰花花”式的凄美,更让人难以忘怀“兰花花”其人、其事以及以“兰花花”为主题的主题艺术,让人为之动容。

仔细观之,“兰花花”的审美特征正好符合陕北民歌的审美样式——凄美。

陕北民歌是横架在陕北黄土圪梁梁上的一个文化瑰宝,艺术风格独到,艺术形式多样,艺术魅力十足。特别是近年来全国风靡追捧陕北民歌,仔细观察,到底是追星还是追地域还是追艺术?笔者始终认为陕北民歌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凄美。正是因为大多陕北民歌中都具有这种因“凄”而“美”的特征,才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陕北民歌中因“凄”而“美”的例子数不胜数,到底折射出一种什么文化现象呢?陕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贫困山区,由于地貌结构:处于黄河中游,地表覆盖着层层黄土,地处高原位置,导致其有着典型的高原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地表断层及其常年的流水切割,使得陕北大地沟谷交错,地形复杂。从文化学角度出发,由于长期生活在沟壑和山腰之地,加之交通不便,人们来往甚少,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村落文化;由于地处高原地带,故平日讲话和交流都会受到空间的影响而声音高亢、嘹亮,歌唱时都需要较高的声音才能很清晰的听到对方的表达;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陕北是一个贫瘠之地,人们大多生活在苦难之中,时时刻刻都上演着离别之景,更多时候会抒发着青年男女的情爱之讴。从音乐文化学的角度出发,陕北高原的音调较高,故而声音较为尖亮,这样的表述才能彻底地表现出人们内心的苦楚和不舍。综合以上因素,陕北民歌的述说情怀时时刻刻都与地理、环境、人文和现实密不可分,当然这样的事例和凄苦之情并非仅一个《兰花花》能够代表的,从更多的陕北民歌中都有所体现。

《三十里铺》中“四妹子爱见那三哥哥,你是我(额)的知心人”到“人人说咱二人天边就,你把我(额)闪在半路口”再到“(男)叫一声凤英你不要哭……(女)洗了个手来和白面……”最后,在走的那一刻“有心拉上两句话,又怕人笑话”,一下倾泄出了青年男女情爱之间的青涩之感;再如,《赶牲灵》中“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那个)手,(哎哟)你不是我的哥哥(哟噢)走你的(那个)路。”;《走西口》中“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盼你也要白了头”等等。以上只是陕北民歌中因“凄”而“美”的冰山一角,如若仔细观之,更能体会深刻。

音乐艺术中我们经常谈到“优美”、“壮美”等美学范畴,从音乐艺术本身出发可以窥探和声、旋律之美,但是,有一种更高形式的美是透过音乐艺术本身去探求其内在的、蕴含的美,这种美就是本文要提出的“凄美”。这种“凄美”并不是因为凄惨而“美”,而是音乐“凄”的事实投射出一种让人触觉感知的“美”,这种“美”是需要通过艺术思维去发现的。特别是有着地理现象、人文环境,和特殊生存条件的陕北更是有一种“凄美”情怀始终贯穿于整个艺术行业。陕北有众多的艺术种类,仔细探究不难发现大多音乐形式都与“凄美”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陕北说书中的盲艺人的生存环境加之苦难的生活现实结合而成的唱段、陕北道情中的经典片段、榆林小曲中的经典选段、陕北二人台中的众多戏份等都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凄美”的艺术含量。陕北民歌更是在日常事实和男女情爱中体现着“凄美”。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现代的部分陕北民歌手并不能表现地地道道的陕北味儿,笔者也赞同此说法。但是这谈到的陕北味儿并不是单指陕北方言运用的到位和对陕北民歌的熟悉程度,而是众多当代陕北民歌演唱者的生活阅历中缺少了一种陕北特色的生活阅历,故而导致了其去刻意的模仿陕北民歌的“尖”和“亮”,甚至一味追求专业声乐领域的发声方法而忽略了陕北的原始史实给人带来的内心的“凄美”之情。这就有一个非常迫切的要求等着我们去做:寻找陕北民歌的美首先要回到当年的陕北、回到当年的陕北文化、回到当年的陕北事实中去,更要有一种非常深刻的陕北情怀,否则演唱陕北将会是徒劳的,更会变味儿。

近年来,陕北民歌的开发、传承和保护、理论研究、专场音乐会、专业剧场进行的如火如荼,总的方向必然会对陕北民歌中“美”的寻觅有促进作用,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一个艺术种类的消亡和衰落必然是其核心要素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陕北民歌亦是如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陕北民歌中的“凄美”二字,不能为了追求舞台之巨、声音之美、观众之多、曲目之新而忽视其核心的要素,如若以此方式发展,那么这个艺术形式必定会经历一个由高潮到渐亡的过程,这样陕北民歌就势必将面临一个危难之日,不值得提倡。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现当代陕北民歌中“美”的寻觅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众多学者能够思想共鸣、文笔对撞为陕北民歌的发展和前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真正使得陕北民歌能保留“凄美”的艺术范畴,不失其艺术之光。

张向东(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此文系2015年度湖南科技学院校级课题“音乐中美的寻觅”研究成果。项目号:2015XKY049)

1.莫雅平.《凄美:一种人生境界》.《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2.万丽娜.《谈〈兰花花叙事曲〉的演奏体会》.《群文天地》

3.孙磊.《陕北民歌〈兰花花〉赏析》、《芒种》

4.王恺.《“凄美”漫谈》.《名作欣赏》

猜你喜欢

兰花花陕北民歌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兰花花新传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三年只为这《兰花花》——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观后
藤县水上民歌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