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箴书中的廉政思想

2016-02-05

法制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廉政

韩 新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古代官箴书中的廉政思想

韩新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国古代官箴书作为一种描述“为官之道”的文献,含有丰富的廉政思想。该书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诠释着古代社会的廉政思想,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廉政文明,也给当代中国反腐倡廉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古代;官箴;廉政;和谐社会

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皇帝为首的各级官吏梯级而下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各级官吏的权力是依附皇权而存在,皇权能否稳固,很大程度上依靠各级官吏能否清正廉明,忠于职守。因此,古代开明的君主都注重对各级官吏的治理,有“明主治吏不治民”之说。在对官吏的治理过程中,如何保证官吏的廉政是很重要的。古代廉政治理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惩治贪污的立法、考课、监察等制度进行约束,二是通过舆论进行廉政的规劝告诫,从而使其内心树立廉政意识。在古代,官箴书在劝诫官吏清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书中详细记载了大量的廉政思想,这些思想通过各种途径被当时官员所掌握,发挥了积极的教化功能,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吏治清明,也给当代中国的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许多素材。

一、官箴略论

官箴,从字面意义上讲,“官”是指各级官吏,“箴”含有规劝、告诫的意思,二者合用,是指对从政者给予有益的规劝与告诫,以期廉洁从政,善待百姓。[1]在中国古代,官箴文化源远流长,其滥觞于西周,形成于战国秦,确立于汉唐,发展于宋元明清。古代官箴书的作者有皇帝、重臣,更多的是有丰富从政经验的州县官员和幕僚。书中含有大量的为官之德和从政之道,而廉政作为重要的为官之德,书中有大量表述,这些廉政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二、官箴中的廉政思想

清廉是官员的优秀品质。官箴认为,清廉是为官的最基本要务,不论官职高低,具备什么才能,都必须具备清廉的品质。《周礼》以六计判断群吏之治,分别为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这六者皆以廉为本,“可见人苟不廉,虽有他善,亦无足录。”[2]官箴认为,官员保持清廉如同妇女保持贞洁一样重要,一旦贪腐,就不再清白了,所以应格外珍惜。“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3]官员清廉与否是衡量官员人格高下的标准,认为“士大夫若爱一文,不值一文,”“士大夫若清廉,便是七分人了。”[4]

为官不可贪贿,官箴书给出了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贪坏心术。为官如贪,必不能心地光明正大,在诉讼案件中必“瞒心昧己,颠倒是非”。[5]第二,贪失公职。官员既然按期领取国家的俸禄,就不应该再去受贿,否则就会违法而被开除公职,是“以贿易身”,[6]最终必将“失禄失身”。[6]如西域商人剖身而藏珠,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身既亡矣,珠亦何有?”[6]第三,贪损声名。官员如不廉洁,必会声名狼藉,如果事事贪贿,必会招致人人唾骂。即使不事事贪贿,而贪贿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别人也会认为“是官也,非贿不行。”[5]第四,贪易致百姓上控。办案官员如接受原告或被告的贿赂,若事情办不成,行贿者必会索贿。受贿官员若勒诈原告或被告,被勒者未必不控诉上官。如被勒者如实上控还好,万一被勒者张大其词,虚增其数,更会觉得骇人听闻。在百姓未上控时,官员害怕其上控,上控之后,又害怕其不停上控,导致受贿官员“思前想后,梦寐不安”[7],可谓自食苦果。第五,贪畏同僚多言。上级官员因公来访,或途径本地,如果同僚伺机污我不洁或混造谣言,若地方官平日素有廉名,闻者亦必不肯信。若平日不自爱,搜刮民财,墨声四播,“防口之难,甚于防川,此塞彼溃,何益之有?”[7]第六,贪害子孙。官员贪贿得来的钱财,属于不义之财,如果留与子孙,则属于为子孙积不义之财,会助长其骄奢淫逸之气,使其难以成才。

关于官员如何保持廉洁,官箴书列出了一些措施。第一,时常正身修己。如果官员做到以正为本,以廉为先,时常修己正心,去除私欲,就能保持廉正。第二,日常生活节俭。俭以养廉,此乃老生常谈。官员如果平日生活奢侈,吃、穿、住、用方面事事讲究,俸禄势必缺用。缺用之后,势必起贪心。故而想要保持廉洁,“莫若量其所入,节其所用”[8],方能廉而不贪。故“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9]第三,戒嗜好。官员不能有太多嗜好,否则行贿者易利用其嗜好行贿。“一人之身,侍于旁者,候于下者,奔走于外者,不啻数十百人,莫不窥伺辞意,乘间舞弊。不特声色货利,无一可染,即读书赋诗,临池作画,皆为召弊之缘。”[10]可见行贿者特别注重窥探官员嗜好,并伺机行贿,所以官员为保持廉洁应戒嗜好。第四,管教好家人。为官者不但自己要注意节俭,而且应要求家人节俭。为官之所以不能清廉者,多由于家人生活喜好奢侈的缘故。家人生活奢侈,“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11]最后将使官员处处受掣肘,没有威严。可见,如官员管教不好家人,想保持廉洁是不切实际的。第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为官者心中无欲,方能心态平和,心平了,方能事平。有些官员之所以起贪念,就是面对诱惑没能保持平和的心态。“隶多不能廉,亦不肯廉,故动多不平之事。”[12]第六,上级官员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上级官员特别是地方的一把手损公肥私,其下级官员就会纷纷效仿,从而该地区的廉政风气就会较差。“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己,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13]如果上级官员在廉政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管教好家人及下属,则会影响并带动一地的风气,形成风清气正的大环境,造福当地百姓。

保持清廉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为官还须有为,即为官一方,当造福一方百姓。倘若为官者仅以清廉自居,而无所作为,不替百姓办事,则属于不称职。对此谢金銮在《居官致用》中举了贴切的例子,如果官员觉得保持廉洁就可自问无愧,“则州县邑各有城隍神像,峨冠正容,终日端坐,已极廉静,可不设官府矣。”[14]此思想明确了为官不为是错误的。告诫官员除廉政外,还应勤政。

三、官箴中廉政思想的作用途径

在古代的腐败预防体系里,官箴中的廉政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廉政思想的传播,大致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官方途径。由皇帝御定官箴遍赐给天下官员,即通过官方途径强制官员学习。如唐朝武则天颁布的《臣轨》,要求各级官员把臣轨中的要求作为行为准则,《臣轨》中单有清廉一篇。清朝顺治皇帝著有《人臣儆心录》颁布给各级官员,康熙皇帝御书“清”“慎”“勤”三字遍赐天下官员,要求遵照执行。二是商业途径。即官箴书通过商行印刷出版进行传播,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造纸业、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加上此类从政指南在官员中颇有市场,使得官箴书得以大量印刷,广泛流传。三是私人间馈赠。古代官吏素喜交往,有些“家刻本”的官箴书,在部分关系甚好的官吏之间进行传播。官吏主要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得以阅读到官箴书中的廉政思想,从而自警自省。

四、官箴中廉政思想的价值评析

官箴书在古代吏治整顿过程中起到激励与告诫作用不容小觑,今天,我们搞反腐倡廉工作,既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又要立足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从中汲取优秀的廉政思想来为现代所用,所以挖掘官箴书中廉政思想的精华部分来丰富我们现在的廉政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我认为古代官箴书中廉政思想的精华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律的思想

自律思想是古代官箴书廉政思想的核心,即官吏通过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来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官吏的廉洁,既要靠外部惩戒机制,又要靠官员的自律意识。外部惩戒机制属于制度层面的构建,而官员的自我约束则属于精神层面的控制。虽然制度建设很重要,但在做好制度构建的同时,也应提高官员的廉政自律意识,使廉政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廉洁从政。官箴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其所包含的自律思想,如官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廉平不苛,时常正身修己,律己以廉,管教好家人,戒嗜好等等。这些思想通过官箴书这一载体传播给广大官吏,帮其树立廉洁自律思想。

(二)“公”的思想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明代曹瑞《官箴碑》中的名言,其中的“公、廉”思想是其核心。古代官箴书中有丰富的为官当“公”的思想,认为“为政之道,莫若至公。”[15]官员要时刻谨记一个“公”字,做到公正廉洁,公私分明,公权为民,“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16]为官者应常怀公仆之心,抛却私欲,做人做事行于公道,为政用权才经得起人心称量,才能树立个人威望。

(三)节俭思想

古代官箴认为,“节俭”与“廉洁”密切相关,官吏保持节俭是清廉的基础。对个人而言,节俭是一种美德,对官吏而言,节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官箴认为:“能廉者在俭”。[17]在日常生活中,官员不仅自身吃穿住用行应节俭,还应要求家人节俭,因为官员自己和家人之间相互影响,家人不节俭,必然连累到官员,甚至导致部分官员走上贪赃枉法之路。即使为公事而宴请,也应节俭,时刻想到“衙内多一日宴乐,外间即多一日愁苦”,[18]认识到“款客当存古意,在诚敬不在侈靡。当以俭约率先,岂宜逐时竞尚!”[18]通过这些思想,告诉官员欲望是无穷尽的,任何时候、任何用物,都应有个“度”,并适时而恰到好处地加以节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官箴书作为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许多有益的廉政思想,挖掘好这些优秀思想,并据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制度,对于促进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成伟.官箴文化的基本精神,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清]袁守定.图民录(卷一).

[3][明]徐榜.宦游日记。

[4][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

[5][清]方大湜.<平平言>卷一<官不可贪>.

[6][清]袁守定.<图民录>卷一<以禄易贿,以贿易身>.

[7][清]方大湜.<平平言>卷一<官不必贪>.

[8][宋]陈襄.州县提纲.

[9]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下<不节必贪>.

[10]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下<嗜好易戒>.

[11][明]汪天锡.<官箴集要>卷上<正内篇>.

[12][清]陈弘谋.<在官法戒录>卷一<总论>.

[13][清]王永吉.<御定人臣儆心录>.

[14][清]谢金銮.<居官致用>.徐栋辑.<牧令书>卷一.

[15][北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上太皇太后疏>.

[16][唐]武则天.<臣轨·公正章>.

[17][清]徐栋,丁日昌.<牧令书辑要·治原>.

[18][清]徐栋,丁日昌.<牧令书辑要·屏恶>.

作者简介:韩新,男,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制史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1-0132-02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廉政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廉政之歌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